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综合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1,选择性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阿根廷队荣获第22届世界杯冠军后,众多球迷齐聚该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方尖碑广场(34°20'S,58°30'W)共同庆祝。下图为“北京时间12月19日2时05分方尖碑广场球迷庆祝照片”。阿根廷实际使用的时间比其首都所在时区的区时快1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时,阿根廷为12月( )
A. 18日13:05B. 19日14:05C. 18日15:05D. 19日13:05
2. 此时,方尖碑的日影方向为( )
A. 东偏南B. 东偏北C. 南偏西D. 西偏北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西四区,由于阿根廷使用的世界比首都所在时区早一个小时,因此与北京时间有11个小时的时差,由北京时间12月19日02:05减去11个小时,因此阿根廷为12月18日15:05,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此时为12月18日,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半球0-23°26’S之间,阿根廷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由于直射点纬度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北部,因此正午太阳在正北方。北京时间12月19日2时05分时,方尖碑的地方时是12月18日13时59分,太阳光经过正午向日落方向移动,13时59分太阳光大致从西北方照射过来,因此日影朝向为东偏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正午太阳方位由观察者所在纬线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南北位置关系决定。
下图是2023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图中色调由浅到深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完成下面小题。
3. 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
A. 副极地低压带B. 西风带C. 副热带高压带D. 东北信风带
4. 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
A. 反气旋、冷锋B. 反气旋、暖锋C. 气旋、冷锋D. 气旋、暖锋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我国发生沙尘暴的地区主要位于秦岭-淮河(34°N左右)以北的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副极地低气压带大致位于60°附近,西风带大致位于中纬度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大致位于30°附近,东北信风带位于低纬度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形成沙尘暴的气象条件主要是大风、上升气流和干燥的天气。反气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气旋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暖锋控制下往往形成连续性降水,冷锋控制下往往形成大风、降温天气(若暖气团比较干燥,不会形成降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冷锋过境前,气温高,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冷锋过境时,一般会出现阴天、雨雪、大风、降温天气;冷锋过境后,冷空气占据了原来暖空气的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鲐鱼属于大洋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架及其邻近海域,捕捞适宜水温在8~24 ℃,以11~16 ℃时渔获量最高。围网渔场(使用围网作业的渔场)渔汛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下图示意2016~2017年阿拉伯海鲐鱼渔场重心月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围网渔场渔汛时,渔场重心主要的移动方向为( )
A. 向东北方向B. 向西南方向C. 向东南方向D. 向西北方向
6. 形成6~7月阿拉伯海鲐鱼渔场重心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水温度B. 台风个数C. 海水盐度D. 洋流速度
7. 推测阿拉伯海鲐鱼渔获量最大的季节以及该季节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流向分别是( )
A. 夏季,逆时针B. 夏季,顺时针C. 冬季,顺时针D. 冬季,逆时针
【答案】5. B 6. A 7.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围网渔场渔汛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根据图示10-12月的位置,再比较1-3月的位置,可知渔场重心于11月达到最北方,后逐步向西南方向移动,B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
【6题详解】
由图可知,6~7月阿拉伯海无鲐鱼渔场重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6~7月,该海域为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强,该海域水温过高,影响了鱼的生存,A正确。阿拉伯海海域相对狭窄,不够开阔,形成的台风较少,B错误。阿拉伯海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没有沿岸江汇入河流,海水盐度与其他月份相差不大,不会导致6~7月阿拉伯海无鲐鱼渔场重心,C错误。6-7月受西南季风影响,海面风浪大,洋流速度快,可使冷海水上泛带来的营养物质,使饵料丰富,鱼类资源丰富,易形成渔场,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冬季阿拉伯海鲐鱼渔场重心跨经纬度大,反映出该海域鲐鱼大量集聚,形成多个渔场重心,且冬季温度适宜,饵料充足,使得该季节的渔获量最大,A、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渔场的形成:地处浅海大陆架,水域浅,光照强,光合作用强;地处河流入海口,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注入海洋,营养物质多,浮游生物多,鱼的饵料多;地处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搅动把底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多;分布有上升流,例如秘鲁渔场,东南信风将海水吹离海岸,底下的海水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海面,从而形成渔场。
太原盆地长约105km,宽达40km,下图为该盆地构造示意图。地质时期,上地幔顶面变化引起湖泊盆底变化,若下降则形成盆底1,发生湖侵;反之形成盆底2,发生湖退。湖侵—湖退影响湖水外泄量(外泄口海拔高度不变),并引起下游河流侵蚀强度的改变。完成下面小题。
8. 湖退会引起该地( )
A. 盆底下降B. 外泄水量减少C. 湖面扩大D. 湖相沉积减弱
9. 湖侵—湖退会引发下游河流阶地的形成,符合这一过程的是( )
A. 湖侵→下游水量减少→河流侧蚀减弱→水位上升→形成阶地
B. 湖侵→下游水量减少→河流下切减弱→水位上升→形成阶地
C. 湖退→下游水量增加→河流下切加剧→水位下降→形成阶地
D. 湖退→下游水量增加→河流侧蚀加剧→水位下降→形成阶地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湖退会形成盆底2,引起该地盆底上升,外泄水量增多,湖面缩小,湖相沉积减弱,ABC错误、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湖侵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河流侧蚀减弱,水位下降,利于形成河漫滩,A、B错误;湖退会导致下游水量增加,河流下切加剧,水位下降,形成阶地,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阶地的形成过程(以构造阶地为例):①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②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③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研究表明,气候、植被等因素对科尔沁沙地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经过长期治沙,近年来科尔沁沙地的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下图表示科尔沁沙地西南边缘某地区(43°N,119°E)5月到10月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0. 与固定沙丘相比,流动沙丘土壤含水量的突出特征是( )
A. 土壤含水量较高,垂直差异大B. 土壤含水量较低,垂直差异小
C. 土壤含水量较高,垂直差异小D. 土壤含水量较低,垂直差异大
11. 0~10cm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大于流动沙丘的原因是( )
A. 固定沙丘植被蒸腾消耗的水分少B. 雨水下渗到固定沙丘深层土壤多
C. 到达固定沙丘表面的太阳辐射少D. 固定沙丘表层冻结阻隔水分蒸发
12. 植被覆盖度越高,一般土壤深层含水量也越高,但科尔沁沙地却相反。下列与科尔沁沙地此特殊现象无关的是( )
A. 气候干旱B. 冠层截留雨水C. 根系吸收D. 土壤透水性差
【答案】10. A 11. C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图例可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较低,流动沙丘土壤含水量较高,且变化幅度大,垂直差异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与流动沙丘相比,固定沙丘植被覆盖度较高,植被冠层使到达沙丘表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较低,蒸发量较少,C正确;固定沙丘植被较多,蒸腾消耗的水分多,A错误;下渗到深层土壤对表层土壤水分影响较小,B错误;5-10月表层还未出现冻结,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能力强,植被覆盖度越高,植被冠层截留雨水越多,雨水下渗至土壤深层越少,植被根系吸收地下水越多,植被蒸腾消耗水分越多,使得科尔沁沙地深层含水量较低,ABC不符合题意;沙地处土壤透水性较好,与该现象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固定沙丘,是指植物盖度>40%或丘表有薄层粘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的沙丘。固定、半固定沙丘也不断发生变化。既可因遭受风蚀而改变形态,也可因接受风积而增高、扩大和延伸。因条件改变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固定、半固定沙丘可转变为流动沙丘。
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有“中国粮仓”的美誉。但是水旱灾害频繁,严重制约河南农业的发展。下图为河南水旱灾害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河南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 东部旱灾整体大于水灾B. 西北部水灾大于旱灾
C. 水旱灾害均较大区主要在南部D. 水旱灾害均较大区主要在北部
14. 为了保证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门应该( )
A. 利用RS技术加强灾害监测B. 利用GPS技术监测水灾
C 利用GIS技术监测旱灾D. 利用RS技术分析水旱灾情
【答案】13. C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部的濮阳市、新乡市、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信阳市等都是水灾大于旱灾,A错误;西北部的三门峡市、洛阳市、济源市、焦作市等都是旱灾大于水灾,B错误;水旱灾害都较大的主要是集中在南部的南阳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C正确,D错误。所以选C。
【14题详解】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RS)获取地物的信息,进行灾害监测,A正确;GPS、GIS不具备监测功能,BC错误;RS不具备灾情分析能力,D错误。所以选A。
【点睛】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由于反射率、覆盖度和根系吸收能力的差别,使得各种林型下的地面温度也不相同,下图为某年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站与伊图里河(大兴安岭中部西北坡)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月平均地面温度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与塔头一落叶松林相比,塔头一湿地冬季地面温度更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冬季反射率更大B. 缺失乔木和灌木层C. 冬季排水条件更好D. 冬季根系吸水更强
16. 该地区植被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是( )
A. 冬季森林截留积雪多,地表温度高B. 冬季草地降低风速强,地表温度高
C 夏季森林反射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低D. 夏季草地反射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低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与塔头一落叶松林相比,塔头一湿地冬季地面温度更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乔灌木层的庇护,地面以下的降温速率高于其他林型,B对;与塔头一湿地相比,塔头一落叶松林由于有乔灌木层,所以冬季反射率更大、根系吸水更强,排水条件更好 ,ACD错。故选B。
【1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森林截留积雪多,地表积雪覆盖度低,保温差,地表温度低,A错;冬季草地大量枯萎,降低风速弱,地表温度低,B错;夏季森林植被茂盛,反射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低,C对;草类植被低矮,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所以夏季地温高,D错。故选C。
【点睛】植被是生物圈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热量交换的媒介,它的存在和变化影响着多年冻土的水热过程和空间分布。植被参与地气之间的水热周转过程,通过反射太阳辐射、贴地植被的吸水保水作用以及截留积雪作用等,对下伏冻土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但是不同植被类型的反射太阳辐射能力、保水与截留能力等各不相同,产生的影响大小有别。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充沛的水汽是形成降水的物质基础,空气上升运动引起水汽冷却凝结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雾也是水汽凝结物,主要悬浮于近地面。甲地多雾,但降水稀少,地处热带荒漠带。
材料二:下图为“南美洲某国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1)绘制流经甲地附近海域的洋流;指出自然带I的名称并判断自然带I—Ⅱ—Ⅲ更替所体现的地域分异现象。
(2)说明山脉隆起对该国自然带空间分布的影响。
(3)结合降水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甲地形成荒漠的原因。
【答案】(1)洋流绘制:
自然带I名称是热带雨林带; 非地带性现象。
(2)山体高大,产生垂直分异;山地东坡多地形雨,热带雨林带南扩;山地西侧形成雨影区,出现荒漠带;地形阻隔,荒漠带东西狭窄。
(3)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受沿岸寒流影响,易形成逆温现象;抑制空气上升运动,水汽难以凝结。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某国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洋流分布、自然带及地域分异规律、山脉对自然带的影响、气候的成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甲地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按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可知在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为寒流,在南半球的寒流大致由南向北流,绘图如下:
自然带I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的亚马孙平原,由于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自然带I是热带雨林带,而沿海的自然带Ⅲ是热带荒漠带,沿海地区本来应气候湿润,但由于寒流以及地形的原因形成了热带荒漠带,符合非地带性现象。
【小问2详解】
该国中部是山地,该山地地处低纬地区,所以垂直分异显著;自然带I是热带雨林带,这是因为山地东坡多地形雨,纬度低气温高,形成热带雨林带,且热带雨林带南扩;自然带Ⅲ是热带荒漠带,山地西侧形成雨影区,出现荒漠带;由于安第斯山脉的分布阻挡,导致荒漠带东西狭窄。
【小问3详解】
首先甲地受西岸寒流的减温影响,下垫面气温较低,易形成逆温现象,抑制空气上升运动,水汽难以凝结;甲地位于湿润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所以甲地终年降水少,气候干燥,形成荒漠带。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建成,自2002年起,每年6月实施调水调沙,大规模、集中式的调水调沙对黄河口三角洲及中下游渔业生态环境、渔业种质资源均产生很大影响。图1为黄河流域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图2为黄河口三角洲时空演变图。
(1)利津水文站位于小浪底水库下游,但水文站流量比小浪底水库流量小,请分析原因。
(2)分析2003~2006年黄河口三角洲北部沙嘴延伸、南部沙嘴蚀退的原因。
(3)推测调水调沙后黄河中游采样点鱼类资源的变化并提出黄河中游鱼类资源的保护措施。
【答案】(1)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无支流汇入;下游人口城市众多,经济发达,用水量大。
(2)北部沙嘴延伸的原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黄河改道,北汊入海泥沙淤积。南部沙嘴蚀退的原因:中上游水利工程建设蓄水拦沙,导致河流流量减少、含沙量降低。
(3)数量减少。保护措施:建设人工鱼礁,提供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保持渔业资源的稳定。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黄河流域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和黄河口三角洲时空演变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河流地貌的发育、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中国地理知识可知,黄河泥沙含量高,黄河下游是地上河,黄河的下游没有支流汇入,导致黄河小浪底水文站的流量大于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需水量很大,导致利津水文站的水量减少。
【小问2详解】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汊,同时形成水上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三角洲。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沙嘴的淤进蚀退与入海的水量和沙量关系极为密切。综上,可推知图中北部沙嘴延伸的原因是黄河含沙量大,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黄河改道,北汊入海泥沙淤积。由材料知,中游的小浪底水库1999年蓄水,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实验。从图中可看出,2003—2006年南部沙嘴急剧蚀退,与中游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时段相吻合,说明图中南部沙嘴急剧侵蚀后退与中上游水利工程建设密切相关,中上游水利工程建设蓄水拦沙,导致河流流量减少、含沙量降低。
【小问3详解】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干流的鱼类具有回避行为,从黄河干流进入受调水调沙影响相对小的支流之中,导致调水调沙后黄河中游资源密度比调水调沙前下降。保护措施:人工鱼礁的特殊结构与功能及其生态诱集效应,可以为海洋生物(鱼类、贝类和藻类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防止个别对渔业资源损毁程度较严重的捕捞行为的发生,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尤其是放流不久的鱼类幼体,维持生物多样性,达到修复渔业生态环境的效果。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省的三清山是世界著名的地质公园,拥有典型的花岗岩地貌。该地的花岗岩山体发育有多组水平节理和垂向节理(节理:岩石裂隙)。山体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育成峰丛、峰柱、造型石等地貌景观。“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爆、云海雾涛”并称三清山园区四绝。图为三清山地貌演变过程示意图。
(1)根据材料,简述三清山地质公园的地形地貌特征。
(2)结合示意图,从内外力的角度描述花岗岩造型石的形成过程。
(3)分析三清山多云海的自然原因。
【答案】(1)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陡峭、垂直高差大;形态多地貌样,多峰林、峰丛、峰柱等。
(2)岩浆侵入地下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受内力挤压断裂抬升,上覆岩层遭受风化、侵蚀剥落,花岗岩出露地表;有多组不同方向的垂向节理,外力沿节理下切侵蚀和重力坍塌形成峰丛、峰林、峰柱;在水平节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形态各异的造型石。
(3)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植被丰富,蒸腾作用较强;河湖众多,水汽丰富;受三清山的地形抬升,水汽易在山坡(腰)上冷却凝结形成云海。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三清山地质公园为材料,涉及地貌特征、三大类岩石、云海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和图片可知,三清山地质公园多花岗岩峰丛、峰林、峰柱、造型石等,地表较为崎岖,以山地地形为主;地貌类型多样,形态各异;且该地的花岗岩山体分布有多组水平节理和垂向节理,可以看出崖壁陡峭,垂直高差较大。
【小问2详解】
本题需按要求从内外力的角度描述,图片I:该地首先经历岩浆入侵,在地下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花岗岩;图片II:该地受内力作用挤压,岩层发生断裂和错动位移,相对上升,加上外力作用的影响,花岗岩体上覆岩体经受风化,侵蚀,剥落,导致花岗岩岩体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图片III:该地花岗岩岩体发育多组垂直方向的节理,外力作用沿着垂直节理向下切侵蚀,并在重力崩塌的影响下形成峰从、峰林、峰柱等花岗岩微地貌;图片IV:花岗岩岩体发育出水平节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影响,花岗岩岩体变得更加破碎,形成形态各异的造型石。
【小问3详解】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96‰,浙江省自然增加人口为0, TOD模式更适合哪种城市, 新疆海产养殖业水源主要是, 新疆发展海产养殖业的意义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96‰,浙江省自然增加人口为0, TOD模式更适合哪种城市, 新疆海产养殖业水源主要是, 新疆发展海产养殖业的意义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题(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题(PDF版附解析),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