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展开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B.“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的瓷器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摹本D.苏轼《洞庭春色赋》手迹拓片
2.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京剧源于安徽的徽剧和湖北的汉剧
B.“同光十三绝”体现京剧走出国门
C.“八亿人口八个戏”反映了京剧艺术的再次全面繁荣
D.中国第一部电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就表现了京剧唱腔魅力
3.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资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
A.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B.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4.宋代大批画家追求细节的真实,对所描绘对象细致入微,显现出了“观物”“究微”的治学态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特点主要是( )
A.社会动荡下复杂心情的反映B.商品经济发展重物质的反映
C.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D.笔墨纸砚技术发展的产物
5.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深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6.“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这副对联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哪一特点?( )
A.集中性B.教化性C.程式化D.个性化
7.“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张旭C.颜真卿 D.柳公权
8.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 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9.20世纪初,戏剧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而在亚洲,刚刚兴起的话剧尤为其盛,它的教化力量、感召力量在一些人心目中甚至被放到了与宗教相类似的地位。下列关于中国话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话剧是由中国传统戏剧演变而来的B.话剧成为近代传播新思想的载体
C.中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前已经兴起D.话剧成为近代爱国宣传的重要阵地
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成果表述正确的是( )
A.东汉《九章算术>标志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B.王羲之《兰亭序》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开始发展为自觉艺术
C.苏轼《赤壁怀古》飘逸豪放,表达报效国家的悲愤心情,反映丰富的城市生活
D.李时珍《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11.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C.等级森严的宗法秩序已经遭到破坏D.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12.米带评价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时说:它简洁明了的画面上,怪石盘踞左下角,石后冒出几枝竹叶,而石右之枯木,屈曲盘折,气势雄强。这表明苏轼的画作( )
A.以形写神,形神兼备B.贴近自然,注重写实
C.以景为主,表达意境D.托物言志,抒发情怀
13.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B.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C.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
14.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A.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D.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
15.中国传统文艺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B.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C.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D.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16.宋代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我国传统文人画的绘画特点,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
A.多彩的生活B.真实的景象C.个人的情感D.繁盛的社会
17.“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这一时期“兵符”上的铭文应为( )
A.楷书B.隶书C.行书D.篆书
18.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从徐渭和郑板桥的绘画和诗句中,我们能发现文人画的特点是( )
A.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B.吸取印度波斯风格,色彩瑰丽
C.表现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D.宫廷画派,富有生活气息
19.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与这种特点一致的是( )
A.“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昏霾翳塞,人寂寂。”
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21.材料
唐伯虎(1470~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吴趋里(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著名文人、书画家。他少年时发奋读书,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受舞弊案牵连入狱,出狱后绝意仕途,潜心书画。
唐伯虎一生所作仕女画颇多,传世代表作品有《秋风纨扇图》《王蜀宫妓图》等,通过世俗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来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秋风纨扇图》是一幅飘逸淡雅的仕女画,画中仕女手执纨扇,神情落寞,于秋风中,目凝远方,眉带哀愁,茫然而神伤。秋扇指代遭遗弃的女性,是隐喻自己被当道者遗弃的命运,是对自身际遇的感慨。
唐伯虎据唐代崔涯和扬州名妓李端端的故事创作仕女画《李端端图》,将李氏向崔涯求情改为当场评理的画面,突显“黑妓”的独立人格和智慧胆略。唐伯虎曾于四十二岁时(1511年),模《莺莺遗照》,并调寄《过秦楼》一阙题之。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形容柔美端丽、心灵真诚、感情诚挚执着等集各种女性美于一身的美的典型,而且还通过崔、张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自由的追求。
——摘编自陈志远《从仕女画看唐伯虎的女性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伯虎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及其所呈现出的女性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伯虎画风及女性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
- C2.A3.A4.C5.B6.B7.B8.B9.A10.A11.C12.D13.C14.A
15.D16.C17.D18.C19.A20.D
21.(l)艺术特点:追求个性与自由,借古喻今,以画抒怀;题材生活化,多元化。
女性观:对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赞颂女性的美貌;肯定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赞赏女子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斗争精神。
(2)历史背景:封建专制制度不断走向没落;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下的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江南社会的世俗化冲击了传统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唐伯虎坎坷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