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1分子和原子考点与训练复习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947254/0-16986268608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1分子和原子考点与训练复习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1分子和原子考点与训练复习学案,共1页。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学案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知识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复习要点梳理:考点一:分子(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性质的最小粒子(2)分子的性质:①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_____;②分子不停地______;③分子之间有_______且遇热增大遇冷减小;④同种物质的分子_____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_。考点二:原子(1) 原子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__________,处于永恒的_______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各异。(3)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考点三:运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现象(1) 物理变化只是构成物质的________发生了变化,其本身并没有变化。(2) 化学变化则是构成物质的________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________。(3) 混合物里有_______分子(填一种或多种);(4) 纯净物里有_______分子(填一种或多种)。【基础演练】1、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本质变化的是( )A.酒精和水的互相混合 B.糖溶解在水中C.食盐水蒸发获得食盐固体 D.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2、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水 B.二氧化碳 C.酒精 D. 镁3、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A.加热氧化汞有汞生成 B.碘加热升华成气体C.铁矿石磨成粉末 D.加热水产生蒸汽4、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的质量大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变,是物理变化,而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发生了改变,属于化学变化B.一切物质都由分子构成,分子又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比原子大
C.气球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D.双氧水(H2O2)和水(H2O)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6、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室内插花,满室飘香,说明分子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D.湿衣服放在火炉旁,干得较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7、下图是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8、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的特性不对应的选项是( )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A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隔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B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分子是有质量的C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是运动的D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9、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C.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时代10、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这是一个化合反应B.水分解时元素的种类不变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D.氢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 11、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图为其模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问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运动从无序转变为有序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12、在下列粒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中,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通电分解水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___;通电分解水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当水变成水蒸气时,_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2.向用滤纸扎成的小白花上,喷洒酚酞溶液后,将其放入水槽内,再向水槽内放入一瓶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打开试剂瓶盖,迅速用玻璃片盖住水槽。过一会儿,可观察到:小花变 ______ 了,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好奇地打开玻璃片将小花拿出水槽进一步观察,不久发现小花___________ ,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