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潜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6分)
1. 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正在四川成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研究发现,当人在运动时,血氧消耗增加会引起颈动脉体中的细胞和主动脉体中的细胞向呼吸中枢发放神经冲动,以加快 呼吸频率,增加肺的供氧量,除此之外,血液中CO₂升高和H+浓度增加时,也会刺激颈动脉体产生神经冲动,进而引起呼吸、心跳加快等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中会出现CO2浓度持续升高的现象
B. 体液中的CO2既是代谢废物,也可充当信号分子
C. 呼吸、心跳加快是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
D. H+可以与血浆中的缓冲对进行反应,使血浆pH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运动时耗氧增加、CO2浓度升高等变化可通过呼吸加快而恢复浓度稳定,A错误;
B、CO2是细胞呼吸产生的代谢废物,也能作为一种信号刺激颈动脉体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
C、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呼吸、心跳加快,C正确;
D、H+可以与血浆中的H2CO3/NaHCO3进行反应,使血浆pH保持稳定,D正确。
故选A。
2. 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往往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
A. 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B. 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的组织水肿
C. 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
D. 局部代谢旺盛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导致的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主要有:营养不良、过敏、肾小球肾炎、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淋巴循环受阻等。胎儿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主要是因为母体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而引起浮肿。
【详解】A、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不符合题意;
B、过敏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收水,引起组织水肿,B不符合题意;
C、蛋白尿是由于肾脏病变,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收水分,引起组织水肿,C不符合题意;
D、局部组织代谢旺盛,排到组织液,直接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引起组织水肿,与血浆蛋白浓度无关,D符合题意。
故选D。
3. 研磨是高中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通过研磨,可使细胞内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出来用于生物学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研磨类实验通常不需要使用完整的细胞结构
B. 研磨绿叶和研磨动物胰脏可分别提取到光合色素和胰岛素
C. 酵母细胞研磨后仍能完成发酵实验说明酿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新鲜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可用于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研磨会破坏细胞结构,所以研磨类实验通常不需要使用完整的细胞结构,A正确;
B、研磨绿叶可以提取光合色素,但是研磨动物胰脏无法提取到胰岛素,因为胰蛋白酶会分解胰岛素,B错误;
C、酵母细胞研磨后仍能完成发酵实验说明细胞中含有引起发酵的物质,毕希纳将其命名为酿酶,但是该实验不能说明酿酶的化学本质,C错误;
D、新鲜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但是该酶不适用于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为过氧化氢在受热条件下会加速分解,D错误。
故选A。
4. 2023年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比赛在三峡大坝前举行。选手在比赛后期精疲力尽、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听到加油呐喊声,顿时有了动力。对上述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 精疲力尽:选手机体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下丘脑和肾上腺参与了血糖平衡调节
B. 呼吸急促:选手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吸入更多的O2来满足机体局部细胞供氧
C. 大汗淋漓:选手可通过及时补充淡盐水,以维持内环境稳态
D. 听到加油呐喊声,顿时有了动力:选手大脑皮层S区参与了该过程中的条件和非条件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脑的言语区包括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V区为视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性语言中枢。例如运动性失语症是指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思想。
【详解】A、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选手精疲力尽,该过程消耗大量葡萄糖,机体为了维持血糖平衡,下丘脑和肾上腺参与了血糖平衡调节,A正确;
B、选手比赛时处于兴奋状态,呼吸急促,这时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吸入更多的O2来满足机体局部细胞供氧,B正确;
C、选手大汗淋漓,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及无机盐,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赛后选手可通过及时补充淡盐水,以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
D、选手大脑皮层H区参与听懂加油呐喊声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5. 下图(左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图中数字 1 所示)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图(右图)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并转运葡萄糖过程示意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进出 1 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
B. 3 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 由 2 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 5 层生物膜
D. 5 内液体含有蛋白质与 3 内的一样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1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是红细胞,3是是血浆,4是组织液,5是淋巴液。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由题图可知,1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是红细胞,3是是血浆,4是组织液,5是淋巴液。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钠离子浓度差提供能量),而出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正确;
B、3是血浆,血浆渗透压过高,组织液中的液体更多流向血浆,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由2(红细胞)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包括1层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C错误;
D、5淋巴液内含有的蛋白质比3血浆内的少,D错误。
故选A。
6.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II、III、IV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I表示的器官是肺
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 ②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 此图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Ⅰ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或肺);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表示消化系统(或小肠),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Ⅲ表示泌尿系统(或肾脏),②表示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为皮肤,可将体内物质排出体外。
【详解】A、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Ⅰ表示的器官是肺,A正确;
B、人体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②表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使营养物质重新被吸收回内环境,C正确;
D、图示过程表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B。
7. 稳态和平衡观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观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的代谢活动均可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B. 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C. 细胞依赖内环境生存,但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 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的代谢活动均可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
B、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的病原体,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细胞依赖内环境生存,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错误;
D、稳态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普遍存在于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D正确。
故选C。
8. 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有T型和R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在一定条件下,R型与T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正常情况下,不同氧分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甲流感冒发烧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
B. 在肝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
C. 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
D. 篮球比赛时,肌肉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便于释放氧气用于肌肉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中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由题意可知,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而R型与氧的亲和力远远大于T型,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由题意可知,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呈正相关,温度下降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故患甲流感冒发烧使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时,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A正确;
B、在肝脏毛细血管处血浆要为肾脏细胞提供氧气,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B错误;
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需要增加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C错误;
D、篮球比赛时,骨骼肌细胞氧分压偏低,血红蛋白饱和度偏低,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这样便于释放氧气用于肌肉呼吸,D错误。
故选A。
9. 如图为某神经一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肌肉运动受⑦③途径的调节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
B. 肌肉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被大脑感觉,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C. 碰到尖锐物体时,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不属于反射
D. 图中显示的突触结构有 3 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但没有传递到大脑,而大脑能感受到肌肉受到刺激。根据兴奋传导可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①②③;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④⑤⑥。
【详解】A、途径⑦③大脑调控低级神经中枢支配肌肉运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A正确;
B、根据突触结构可以判断兴奋传导方向,肌肉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被大脑感觉,传导途径依次为④⑤⑥,B正确;
C、碰到尖锐物体时,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不是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正确;
D、由图示可知,突触结构有4个,即②③之间、⑦③之间、⑤⑥之间以及③和肌肉之间,D错误。
故选D。
10. 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从而产生麻醉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B. 谷氨酸以协助扩散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
C. 氯胺酮可以使大脑皮层的感觉神经中枢麻醉
D. NMDA上存在着不同种信号分子的结合位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详解】A、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导致钠离子内流,故可以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应该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B错误;
C、大脑皮层是感觉形成部位,氯胺酮可以使机体产生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说明其可以麻醉大脑皮层,C正确;
D、NMDA既可以和谷氨酸结合,又可以和氯胺酮结合,说明它至少有两种信号分子的结合位点,D正确。
故选B。
11. 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静息电位的恢复受阻,但不影响动作电位产生,故药物处理后,静息电位不能恢复正常,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2. 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 刺激 a 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 刺激 b 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 清除 c 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 a 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
B、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所以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
C、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所以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也只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D。
13. “渐冻症”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患的即为该病。该病患者的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但因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包括吞咽和说话困难,直至呼吸衰竭,身体就像逐渐被冻住一样,故称“渐冻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应属于传入神经元
B. 呼吸衰竭的原因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
C. 患者的大脑皮层一般不受影响,能够支配交感神经的一系列活动
D. 患者体内一般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元是正常的,前期可以有感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
2.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做出的。
【详解】A、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属于传出神经元,A错误;
B、题意显示呼吸衰竭是患者最终的死因,其原因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不能运动导致无法完成呼吸运动所致,不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所致,B错误;
C、患者的大脑皮层是正常的,交感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C错误;
D、患者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故可知体内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元是正常的,D正确。
故选D。
14. 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
B. CeA产生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
C. 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D. 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B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②是神经纤维。
【详解】A、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A错误;
B、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B正确;
C、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C正确;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BC。
15. 某科学家为了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当幼兔出生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表现。实验结果如表:
据此可知,以下错误的是( )
A. 发育出雄性器官需要来自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当这一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为雌性
B. 可增设实验: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给予一定量睾酮,观察胚胎发育的性别
C.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来看,本实验和增设实验应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D. 从实验结果来看,本实验同时证明了生物的性状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例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 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就利用了“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就利用了“减法原理”。
【详解】A、由题意可知,生殖系统形成之前摘除睾丸,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个体发育成雌性,说明发育成雄性的个体需要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缺乏该信号时,发育为雌性,A正确;
B、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会缺乏相应信号,提供睾酮(雄性激素)会使个体发育为雄性,B正确;
C、本实验和B项的补充实验分别进行了生殖器官的摘除和额外提供性激素的操作,即应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C正确;
D、题干中未涉及环境因素对性别发育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16. 生物科学发现史上有很多以狗为实验材料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巴浦洛夫发现每次给狗喂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一现象属于条件反射
B. 斯他林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狗的血液中,结果引起了胰液的分泌,命名提取液中的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进而发现体液调节
C. 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发现了胰岛素通过胰管分泌释放
D. 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证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A正确;
B、为验证“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到胰腺,能够促进胰液的分泌”这一假说,斯他林做了如下实 验,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另一只狗的血液中,结果引起了胰液的分泌,命名提取液中的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此过程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进而发现体液调节,B正确;
C、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发现了胰岛素通过胰岛分泌释放,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科学家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正确。
故选C。
17. 根皮苷能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为了探究根皮苷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人员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并在几周后检测各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2型糖尿病小鼠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表现为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肝和脂肪细胞转化为甘油三酯的效率升高
B. 本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小鼠是否患2型糖尿病、是否注射根皮苷
C. 推测第2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于第1组,血糖水平第3组最高,第2组最低
D. 支持根皮苷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的实验结果是第4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于第3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
【详解】A、2型糖尿病小鼠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表现为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肝和脂肪细胞转化为甘油三酯的效率降低,或者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的效率减弱,A错误;
B、由表可知,实验分为四组,属于“双因素双水平”实验设计,表中小鼠类型(小鼠是否患2型糖尿病)和注射药物(是否注射根皮苷)即为处理因素,属于自变量,B正确;
C、由于根皮苷能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所在小鼠在注射根皮苷后,部分血糖会随尿液流失,无法再次回收到血液中,所以第2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于第1组血糖水平,第3组为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高于正常水平,4个组中血糖最高,第2组为正常小鼠,根皮苷能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血糖低于正常水平,4个组中血糖最低,C正确;
D、要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就是要在使用药物后,能让患者的血糖水平下降,所以要将第4组、第3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预期结果是第4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于第3组,D正确。
故选A。
18.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有关的4个实验: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胰腺分泌胰液
分析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
分析2:该实验不能证明促胰液素的分泌受神经系统和盐酸的双重控制
分析3:②与④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是否含有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分析4:实验②③说明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定向运输到胰腺来调节胰液的分泌上述对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有( )
A. 一项B. 两项C. 三项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胰液分泌这个现象,当时传统的神经论主导思想认为,盐酸引起的胰腺分泌是一个反射。他们原先设想,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都可能是这个反射的传出神经。沃泰默把实验狗的一段游离小肠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在把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但他仍然坚信这个反应是“局部分泌反射”,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贝利斯和斯塔林正当研究小肠的局部运动反射时,用狗重复了法国学者的上述实验,证实了他的结果,他们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一个化学物质,当它被吸收入血液后,随着血流被运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为了证实上述设想,斯塔林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黏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去,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一个刺激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被发现了,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
【详解】分析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是通过血液直接起作用的,即该说法正确;
分析2:①与③对比可知,在不受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若要证明胰液分泌通过神经调节,还需要另外设计实验,即该说法正确;
分析3: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根据②组不分泌胰液,④组分泌胰液,可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即该说法正确;
分析4:②组将稀盐酸直接注入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而将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说明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不能定向运输,即该说法错误。
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9. 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入图中____(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该物质引起毛细血管____、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____(填图中字母)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
(2)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用头孢类药物后饮酒会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
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____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
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参与调节的缓冲对有____等。
(3)正常情况下,图中B、C、D、E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维持C渗透压的主要离子是____。渗透压是指____。
【答案】(1) ①. B ②. 扩张 ③. D
(2) ①. 4 ②. 组织液 ③. H2CO3/NaHCO3
(3) ①. C ②. K+ ③.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分子的吸引力
【解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正常人体血浆近中性,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小问1详解】
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为了更流畅地吸血,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入图中B血浆中;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导致血浆中的物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最终使图中D组织液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
【小问2详解】
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经肺泡壁(单层细胞)共4层生物膜进入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
②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2CO3/NaHCO3等缓冲对有关。
【小问3详解】
正常情况下,图中C细胞内液中的CO2浓度最高,组织细胞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维持C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是K+。 渗透压是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分子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大。
20. 《舌尖上的中国》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富有湖北特色的武汉热干面、天门蒸菜等也在其中有所展示。色香俱佳的美食常常让人垂涎欲滴,食物进入口腔后,刺激相应感受器使之兴奋,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入到延髓唾液分泌中枢,通过脑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传达到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这种反射是与生俱来的。
(1)请写出进食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给狗听铃声而不喂食,狗不会分泌唾液。如果每次给狗喂食前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再立即喂食,重复此方式若干次,一段时间后,当铃声单独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狗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该反射形成过程中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而铃声由____刺激转化为____刺激。若反复摇铃而不喂食,条件反射会消退,该过程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3)支配内脏、血管、腺体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共同组成自主神经系统,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心脏搏动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某研究小组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所起作用分别是____;二者对心脏支配作用中占优势的是____。
(4)机体的许多组织器官(如唾液腺、心脏等)都会受到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其意义是____。
【答案】(1)感受器→传入神经→延髓唾液分泌中枢→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唾液腺
(2) ①. 无关 ②. 条件 ③. 需要
(3) ①. 促进、抑制(增强、减弱) ②. 副交感神经
(4)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解析】
【分析】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小问1详解】
进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反射的过程,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即食物→感受器→传入神经→延髓唾液分泌中枢→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唾液腺→分泌唾液。
【小问2详解】
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将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联系,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铃声的出现不再预示着食物的到来。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小问3详解】
根据题目信息,正常状况下心率为90,阻断副交感神经即交感神经起作用,心率为180,说明交感神经可促进心跳,而副交感神经可抑制心跳,在正常情况下,心率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
【小问4详解】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一般相反,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21. 胰岛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与各种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从而降低血糖。如图是其作用机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经 GLUT2/4转运和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
(2)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并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功能。若该过程激活了酪氨酸蛋白激酶,会使其______,并引起受体效应物活化,促进氨基酸和K-等进入细胞核,驱动______的表达,进而促进_____。以降低血糖浓度。此时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
(3)PI3K是一种脂质激酶,是胰岛素效应物之一、当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PI3K蛋白基因被激活并大量表达,激活后的 PI3K又介导下游的PKB蛋白基因高效表达,使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显著增加,据图判断其作用是______。
【答案】(1) ①. 协助扩散 ②. 主动运输
(2) ①.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②. 自体磷酸化 ③. 靶酶基因 ④.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及转化为非糖物质 ⑤. (负)反馈调节
(3)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GIUT2/4)大量表达,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也就是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使其处于平衡状态,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细胞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葡萄糖经 GLUT2/4转运进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属于协助扩散;离子进入细胞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逆浓度梯度,属于主动运输。
【小问2详解】
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并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若该过程激活了酪氨酸蛋白激酶,会使其自体磷酸化,并引起受体效应物活化,促进氨基酸和K-等进入细胞核,驱动靶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及转化为非糖物质,以降低血糖浓度。此时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PI3K是一种脂质激酶,是胰岛素效应物之一、当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PI3K蛋白基因被激活并大量表达,激活后的 PI3K又介导下游的PKB蛋白基因高效表达,使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显著增加,据图判断其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GIUT2/4)大量表达,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达到使血糖浓度降低的目的。
22. 中国的科研团队通过一系列动物电针稞实验进一步证实;刺激足三里穴位,通过表达Prkr2的感觉神经元(后简称为P神经元)激活相关通路,可促进肾上腺分泌相关激素,进而引起抗炎反应,达到抑制炎症的目的。相关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针灸是中医的治疗手段之一,此次中国科研团队的发现也使针灸抗炎的原理有了规范和科学的理论解释,意义重大,刺激足三里穴位产生兴奋,兴奋在Р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是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的,进而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驱动肾上腺释放相关激素,抑制促炎细胞因子释放,达到全身抗炎效果。这也说明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调节网络。
(2)为了确认Р神经元在诱导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中的作用,现在用小鼠来进行实验。
对照组的处理是:先选择5只健康小鼠,用脂多糖处理后得到炎症模型鼠,然后用低强度电针刺激炎症模型鼠足三里位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小鼠的抗炎症反应强烈。实验组的处理是:先选择5只与对照组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____,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小鼠的抗炎症反应明显弱于对照组。则可以确认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是通过____来激活的。
(3)细胞外液的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临床发现高血钙症患者接受针灸抗炎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可能的原因是____。
【答案】(1) ①. 单向 ②. 神经-体液-免疫
(2) ①. 将P神经元破坏,用脂多糖处理后得到炎症模型鼠;然后用低强度电针刺激炎症模型鼠足三里位置 ②. P神经元
(3)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导致相关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抗炎效果下降
【解析】
【分析】1、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引起的,钠离子内流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小问1详解】
刺激足三里穴位产生兴奋,并发生反射,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依靠的都是特异性受体来接收信息分子(信号分子),因此这种调节网络是通过信息分子(信号分子)相互联系起来的,这也说明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破坏Р神经元,故实验组的操作是将P神经元破坏,用脂多糖处理后得到炎症模型鼠,然后用低强度电针刺激炎症模型鼠足三里位置,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小鼠的抗炎症反应明显弱于对照组,则可以确认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是通过P神经元来激活的。
【小问3详解】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XY
雄性
雌性
XX
雌性
雌性
实验组别
小鼠类型
注射药物
第1组
正常小鼠
生理盐水
第2组
正常小鼠
根皮苷
第3组
2型糖尿病小鼠
生理盐水
第4组
2型糖尿病小鼠
根皮苷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潜江市潜江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潜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潜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