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梳理文章内容,找出文章中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矛盾,品味作者感情的变化。
2.感悟“背影”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章内容,找出文章中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矛盾,品味作者感情的变化。
难点:领会“背影”的深刻内涵。
三、学法指导
1.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背影”的字面含义。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课文重要段落、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分析“我”与父亲的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矛盾点,品味背影在“我”和“父亲”的情感关联中的重要性。
3.综合全文,领会“背影”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亲子之爱是很普遍的主题。父母的爱,蕴藏在一言一行中,包含在一颦一笑中。是当我们受伤时,在伤口处吹着的暖暖的呼吸;是在我们失意时,在耳畔说着的动人的鼓励;是当我们回家时,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当我们离家时,车窗外万分不舍的眼神。
可是,这篇历经岁月磨锡,却仍然闪耀着光辉的散文,表情达意的窗口,却选择了毫无声息的“背影”,这其中有何深意?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背影”的词典义是什么?“背影”预示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预设:背影:人体的背面形象。与“面向”相对,预示着人与人的实际距离越来越远。
【任务一】找“背影
教师提问: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试着给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课件展示四个带背影的小标题,让学生填入动词。)
学生预设: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
教师追问:那“背影”在文章中担任着什么角色?
学生预设(1):文章的线索。
学生预设(2):文章表达情感的载体。
【任务二】品“背影
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文中的“背影”的原文,勾画出来,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预设:
教师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背影”一词预示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但文中为什么“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却在拉近呢?
学生预设(1):在父亲给“我”买橘子时,那个笨拙的背影,让我很感动,所以“我”慢慢理解了父亲的爱。
教师追问:那为什么只有在“背影”出现的时候,才能让“我”感受到父亲的爱?
学生预设(2):“我”与父亲两年未见,时间冲淡了“我”和父亲的矛盾。“我”和父亲一样,都只记得对方的好。
学生预设(3):作者与父亲之间,有很多难言之隐。当父亲背对“我”时,这些隔阂就都暂时消失了,爱就显露出来。
教师引导:在文章中,“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一直都很近吗?请你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细节,品味感情,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预设:
教师引导:在上面的讨论中,背影所暗示的逐渐加大的实际距离,却让“我”和父亲的心理距离拉近了;而在这里,当“我”和父亲面对面时,不断缩小的实际距离,却让“我”和父亲的心理距离变远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预设(1):“我”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新青年,我接受最新的思想,我看到父亲迂腐的做派,不接受很正常。
学生预设(2):因为父亲的过错,家里变得很是惨淡。我由此不很理解父亲,甚至恨着父亲。但“我”和他是父子,“我”得表现得风平浪静。故距离越近,“我”和父亲的矛盾就越多,心理距离就会越远。
总结:
教师提问:那综合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你觉得在那么多能够表现亲子之爱的形象中,为什么作者一定要选择“背影”?
学生预设(1):“我”和父亲有太多的隔阂,“我”们面对面时,不能互相接纳。反倒是当“背对着”,实际距离增大了,我们才能看到彼此身上的好。
学生预设(2):再多的问题,都挡不住“我”和父亲的血缘关系。所以,当“我”们要分离时,听到父亲说“离大去之期不远”时,“我”才发现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割裂的。
问题总结:“背影”暗示着距离,而这距离给本来并不融洽的父子提供了情感调适的空间。父子在一起时,儿子与父亲并不亲近。但当父亲转过身去,他的权威、霸道、迂腐都暂且消失,剩下的只有那无法截断的父子之情。
【任务三】悟背影
教师提问:请结合第三段中:“我赶紧拭干了泪”,为什么“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一处细节,深入探讨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背影”作为感情的载体。
学生预设:“我”不想让父亲看见“我”在哭。因为“我”怕父亲看到我的懦弱。“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是因为“我”已经二十几岁了,怕别人看到“我”泪流满面会丢面子。
教师追问: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哭”是“懦弱”?如果不是“懦弱”,我究竟为什么要隐藏我的情绪,我隐藏的是什么情绪?
学生预设:“哭”是因为“我”被父亲给我买橘子感动了。“我”开始理解了父亲的爱。“我”隐藏是不想让父亲知道。
学生预设:作者跟他父亲一样,不善于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所以即使是作者已经被感动了,但还是没办法跟父亲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结:“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也不善于主动接受别人的爱的人。父亲的“背影”给“我”提供了情感思考的空间。
教师追问:父亲的爱同样是在背影中体现的,这也体现着父亲爱的含蓄和深刻。请你在文章中再找找父亲爱的含蓄的表现。
学生预设(1):在送别“我”时,父亲对我的关心很是平常,但涉及到很多细节。比如“行李”、“水果”、“睡觉警醒”等等。
学生预设(2):紫毛大衣。文中淡淡的一笔,提到父亲给“我”做了一件紫毛大衣,铺在座位下面,给我御寒。
教师追问:父亲给“我”准备紫毛大衣,但自己穿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对比?
学生预设: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都是“布”的,这说明父亲没有钱。在没有钱的情况下,给“我”做了紫毛大衣,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教师展示链接材料:
朱自清《买书》一文中说,这件紫毛大衣是“结婚时期父亲给做的,紫毛(猫皮)水獭领,“是布面子,土式样,领子小而毛杂——原因是用了两副‘马蹄袖’拼凑出来的。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是费了点张罗。”
父亲的爱都在这些无声无息的事物中。在铺在座位上的紫毛大衣中,在那一堆朱红的橘子中,在那一个一个沉默的背影中。
总结:无声无息的“背影”是不善表达情感的父子之间表达情感的最好的窗口。
五、课堂总结
背影是距离的暗示,背影也是最佳的情感表达的窗口。
表达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承载爱的事物有千千万万种。但朱自清的这篇文章,选择了最沉默的背影,让父子之间的真实的爱、隔膜的爱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作业布置
仿照文章中的矛盾点的设置,请你构思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原文细节
情感
“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
背影
原文细节
情感
“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
背影
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思念父亲
近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父亲:关怀
近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离别的不舍
近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思念
近
原文细节
(父亲)
原文细节
(“我”)
情感
“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
原文细节
(父亲)
原文细节
(“我”)
情感
“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父亲:关切,不放心
“我”:不情愿
远
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父亲:关心
“我”:不接受,不理解
远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么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父亲:关心
“我”:嘲笑,看不起
远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背影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品味,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引发共鸣,链接生活,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激趣,预习反馈,初入文本,情感解码,深入文本,结语,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学目标,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