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课时评价作业七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粤教版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4949310/0-169867354439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课时评价作业七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粤教版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4949310/0-16986735444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粤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评价作业(32份)
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0,97+6,62+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级 合格达标
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小车从靠近定滑轮处释放
B.先启动计时器,再释放小车
C.实验前要平衡小车受到的阻力
D.电火花计时器接学生电源直流输出端
解析: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远离滑轮处,以便在纸带上打出更多的点,有利于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的减小,A错误;实验中为了在纸带上打出更多的点,也为了打点的稳定,应先启动打点计时器,然后释放小车,B正确;该实验不需要平衡小车受到的阻力,C错误;电火花计时器接220 V交流电源,D错误.
答案:B
2.(多选)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获得如图所示的纸带,A、B、C、D、E、F、G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s1、s2、s3、s4、s5、s6分别为AB、BC、CD、DE、EF、FG间的距离.下列可用来计算打D点时小车速度的表达方式有( )
A.eq \f(s3+s4,T) B.eq \f(s2+s3+s4+s5,4T)
C.eq \f(s3+s4,4T)D.eq \f(s3+s4,2T)
解析:若取CE段的平均速度表示D点小车速度,vD=eq \f(s3+s4,2T),A、C错误,D正确;若取BF段的平均速度表示D点小车速度,vD=eq \f(s2+s3+s4+s5,4T),B正确.
答案:BD
3.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 ;
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2)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3.59 cm,s2=4.41 cm,s3=5.19 cm,s4=5.97 cm,s5=6.78 cm,s6=7.64 cm.则小车的加速度a= 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为了让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应使小车受力恒定,故应将细线与木板保持平行;同时为了打点稳定,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AB正确;本实验中只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故不需要让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只要能让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即可,C错误;由C的分析可知,只要摩擦力恒定即可,不需要平衡摩擦力,D错误.故选AB.
(2)每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故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0.1 s;根据逐差法可知,物体的加速度a=eq \f((s4+s5+s6)-(s1+s2+s3),9T2)=
eq \f((5.97+6.78+7.64)-(3.59+4.41+5.19),9×0.01)×10-2=0.80 m/s2.
答案:(1)AB (2)0.80
B级 等级提升
4.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时,要用到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其电源频率为50 Hz.
(1)为完成本实验,下列器材中必须有的是 (填编号).
①天平
②4~6 V低压交流电源
③刻度尺
④秒表
(2)安装好实验装置后开始实验.实验中以下操作必需的是 .
A.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要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
B.调整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C.将长木板远离滑轮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
D.释放小车前,小车应尽可能靠近打点计时器放置
E.选择平直且各处粗糙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
(3)某同学在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了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丙所示,每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
①算出打下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 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②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如果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由于频率波动,交流电源的实际频率略大于50 Hz,则前面计算出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析:(1)实验中不需要天平;电火花计时器不需要4~6 V低压交流电源;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但是不需要秒表,故选③.
(2)实验中不需要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要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选项A错误;调整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选项B正确;实验中不需要平衡摩擦力,即不需要将长木板远离滑轮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选项C错误;释放小车前,小车应尽可能靠近打点计时器放置,以充分利用纸带,选项D正确;选择平直且各处粗糙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这样使得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恒定,故E正确.故选BDE.
(3)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则T=0.1 s;
①打下D点时小车的瞬间速度为vD=eq \f(xCE,2T)=eq \f((5.20+5.99)×10-2,0.2) m/s=0.560 m/s.
②小车的加速度为a=eq \f(xDG-xAD,9T2)=
eq \f((7.62+6.80+5.99-5.20-4.38-3.62)×10-2,9×0.12) m/s2=0.801 m/s2.
(4)如果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由于频率波动,交流电源的实际频率略大于50 Hz ,则打点周期小于0.02 s计算时还用0.02 s来计算,则计算出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偏小.
答案:(1)③ (2)BDE (3)①0.560 ②0.801(0.760~0.820) (4)偏小
5.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 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A=16.6 mm,sB=126.5 mm,sD=624.5 mm.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1)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s.
(2)打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m/s.
(3)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用sA、sB、sD和f表示).
解析:(1)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T=0.02×5 s=0.1 s.
(2)vC=eq \f(sBD,2T)=eq \f(sD-sB,2T)=eq \f((624.5-126.5)×10-3,2×0.1) m/s=2.49 m/s.
(3)计数点A、B中间时刻的速度v=eq \f(sB-sA,T),
而vC=v+a×eq \f(3,2)T,
故a=eq \f(2(vC-v),3T)=eq \f(2\b\lc\(\rc\)(\a\vs4\al\c1(\f(sD-sB,2T)-\f(sB-sA,T))),3T)=eq \f(sD-3sB+2sA,3T2)=
eq \f(sD-3sB+2sA,3×\b\lc\(\rc\)(\a\vs4\al\c1(\f(5,f)))\s\up12(2))=eq \f((sD-3sB+2sA)f2,75).
答案:(1)0.1 (2)2.49 (3)eq \f((sD-3sB+2sA)f2,75)
6.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一段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A、B、C、D、E、F六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1)由纸带提供的数据求出打下点C、E时小车的速度,填入下表:
(2)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中作出小车运动的v-t图像.
(3)根据作出的v-t图像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 m/s2.
解析:(1)vC=eq \(v,\s\up6(-))BD=eq \f(BD,2T)=eq \f(AD-AB,2T)=0.35 m/s,
vE=eq \(v,\s\up6(-))DF=eq \f(DF,2T)=eq \f(AF-AD,2T)=0.55 m/s.
(2)画出的v-t图像应为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所示.
(3)由图像的斜率可求得加速度
a=eq \f(Δv,Δt)=1.0 m/s2.
答案:(1)0.35 0.55 (2)见解析图 (3)1.0
计数点序号
B
C
D
E
对应的时刻t/s
0
0.1
0.2
0.3
小车的速度v/(m·s-1)
0.25
0.4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5 mm,36+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节 力的分解同步练习题,共5页。
这是一份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相互作用第四节 力的合成随堂练习题,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