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安徽)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
展开知识点1 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________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2.曹操在农业生产上采取________的措施,组织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3.200年,曹操与袁绍在________进行决战,结果曹操大败袁军,为以后____________打下基础。
知识点2 赤壁之战
4.208年,________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5.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________对峙。针对曹军的弱点,周瑜采纳________诈降并用火攻的建议,曹军大溃。
6.赤壁之战为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 三国鼎立
7.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________称帝,国号魏。
8.221年,________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9.222年,________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____________的局面形成。
10.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________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11.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____,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12.蜀汉在丞相____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02 辨析改错
1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东汉末年,袁绍控制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 】改正:
(2)208年,孙刘联军在官渡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改正:
(3)三国时期,魏国的船队曾到过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 】改正:
(4)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此后刘备建蜀、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 】改正:
03 单项选择
知识点1 官渡之战
14.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15.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击敌要害,一战而统一北方的战役是( )
A.城濮大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6.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下列对曹操统一北方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②“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③实行屯田 ④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知识点2 赤壁之战
17.《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18.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激烈的一场大决战,这场战争参与兵力之庞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政治影响之深远都是非常惊人的。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和袁绍 B.孙权和刘备 C.曹操和孙刘联军 D.袁绍和孙刘联军
19.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一触即发。读如图所示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曹操在赤壁大败孙刘联军,统一北方 D.孙刘联军数量多于曹军,且擅长水战,因而获胜
20.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知识点3 三国鼎立
2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
22.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A.黄岩岛 B.钓鱼岛 C.台湾岛 D.海南岛
2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04 材料解析
24.(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材料一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是指谁?打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说的是哪次战役?这两次战役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2分)
(3)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材料三:
(1)材料一所赞颂的人是谁?“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3分)
(2)材料二是给谁提的什么建议?该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4分)
(3)请你根据材料三写出图中三个字母所代表的政权。图中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5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01 组合列举
1.曹操 2.屯田 3.官渡 统一北方 4.曹操 5.赤壁 黄盖 6.三国鼎立 7.曹丕 洛阳 8.刘备 9.孙权 三国鼎立 10.曹魏 孙吴 11.卫温 夷洲 12.诸葛亮
02 辨析改错
13.(1)× “袁绍”改为“曹操”。(2)× “官渡”改为“赤壁”。(3)× “魏国”改为“吴国”。(4)√
03 单项选择
14.C 15.C 16.D 17.B 18.C 19.B 20.C 21.D 22.C 23.A
04 材料解析
24.(1)曹操。(1分)官渡之战。(1分)(2)赤壁之战。(1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社会现象。(1分)(3)统一全国。(1分)没有实现。(1分)在作战中战略战术要得当;时机要成熟;要谦虚,不能骄傲。(2分)
25.(1)诸葛亮。(1分)“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2分)(2)刘备;联孙抗曹。(2分)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分)(3)A:蜀;B:吴;C:魏。(3分)进步,理由:三国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加强管理,发展了经济;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为后世的统一创造条件。退步,理由:这一时期政治格局处于分裂状态;三国都发展军力,相互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一定的灾难。(言之有理即可,2分)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6课 三国鼎立优秀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6课 三国鼎立优秀综合训练题</a>,文件包含第16课三国鼎立原卷版docx、第16课三国鼎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合列举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