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训练
展开1、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 ( )
A曹操B刘备C袁绍D孙权
2、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 )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
4、下列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 ( )
A发生在三国时期B袁绍全军覆没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5、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 )
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
6、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 )
A袁、曹、刘集团B曹、刘、孙集团C刘、孙、袁集团D孙、袁、曹集团
7、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 ( )
A官渡之战前
B赤壁之战前
C蜀汉政权建立后
D西晋建立时
8、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9、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D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
10、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鼎立时期的是 ( )
A孙权B诸葛亮C刘备D曹操
11、三国鼎立后,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 ( )
A曹操B刘备C孙权D袁绍
12、东汉结束的标志是 (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
C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
13、“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子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 ( )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14、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 ( )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D西晋
15、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们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6、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是 ( )
A“挟天子以令诸侯”B修建水利工程
C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贸易D发展丝织业,蜀锦行销三国
17、“今民困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哪国的情况 ( )
A蜀国B魏国C吴国D西晋
18、2019年5月20—22日,全国第14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沂南县召开,他是下列哪一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 )
A西汉B东汉C三国D南北朝
19、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
20、三国时期,夷洲是指 ( )
A吴国B台湾C海南岛D辽东半岛
二、组合列举题
21、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战役。
(1)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或与成语破釜沉舟有关的战役):
(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
(3)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的战役:
(4)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火烧曹军战船的战役:
22、请根据成语或典故、诗词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一位即可)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三顾茅庐: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4)生子当如孙仲谋:
(5)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3、根据相关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地点。
(1)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的地方:
(2)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的地方:
(3)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等,率领一万多官兵到达的地方:
三、材料解析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2)从材料后,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25、阅读材料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1)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请你用图示表示出这三国的地理方位,并标明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4)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6)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占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见右图
请回答:
(1)写出与材料一对联中涉及到的我们学习的典故(或成语)及战役各一例。
(2)两则材料都与哪位人物有关?如何评价此人?
(3)请你说出一句最能概括他功劳的一句话?
(4)请你用一句成语来概括他的高尚品质吗?(或写了一句与他相关的诗句)
A
B
C
27、见右图
(1)请正确填写三国的地理位置。
A B C
(2)请分别说出三国最后是怎样灭亡的?
(3)在三国中,哪一个国家的造船业很发达,请列举出与其航海发达相关的一件事例,并说出此事例的作用如何?
四、综合探究题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几个问题。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后,为了加强记忆,用图示给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小结,请你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奠定了 统一北方的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南方:
北方:
(2)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3)有人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是汉朝的奸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运用历史的观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
答案
一、选择题
1~5:CCADC 6~10:BBDDD
11~15:BBDBC 16~20:AACBB
二、组合列举题
21、(1)巨鹿之战(2)官渡之战(3)赤壁之战(4)赤壁之战
22、(1)曹操(2)刘备或诸葛亮等(3)诸葛亮(4)孙权(5)周瑜
23、(1)官渡(2)赤壁(3)夷洲
三、材料解析题
24、(1)曹操、汉献帝。作用: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2)给刘备的建议。此建议正确。说明:随后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5、(1)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魏蜀吴。图略(3)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4)周瑜。诸葛亮。
(5)官渡之战。(6)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26、(1)三顾茅庐。赤壁之战(2)诸葛亮。三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3)功盖三分国。(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7、(1)A魏B蜀C吴(2)263年蜀被魏所灭,266年魏被西晋取代,280年西晋灭吴。(3)吴国。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四、综合探究题
28.(1)略(2)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3)不同意。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惟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已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了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3课远古的传说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3课远古的传说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何治水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禹治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