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亡了西晋的是( )
A.鲜卑 B.羯
C.匈奴 D.氐
2.历史上的东晋都城在(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咸阳
3.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南朝”开始于( )
A.司马睿建立的东晋
B.刘裕建立的宋
C.苻坚建立的前秦
D.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4.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提到永嘉时期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黄河泛滥成灾
5.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③实行麦稻兼作 ④实行精耕细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今浙江省的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
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
7.中国人形容某个地方富庶时,用的词往往是“江南”,如“塞上江南”。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温暖、湿润
B.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C.兴修水利
D.土地肥沃,便于耕种
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9.某博物馆要求选出能够体现东晋南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文物,应该当选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史记》描写的江南与《宋书》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宋书》中江南的变化得益于什么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请说说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请结合具体的实例,说一说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了怎样的开发。(两例即可)
(4)从江南地区的开发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发展经济应该具备哪些要素?(三项即可)
1.C 2.C 3.B
4.B [解析] 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表现了北方战乱频繁的情景,而当时南方社会秩序相对比较安定,所以出现了北方人大量南迁的现象。
5.D 6.A
7.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
8.A 9.D
10.(1)《史记》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2)魏晋南北朝时期。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3)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任选其中的两例即可)
(4)劳动力、生产技术、社会环境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合列举题,材料解析题,分析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的四个政权,列表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