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海岸与冰川地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51218/0-169873830663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海岸与冰川地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51218/0-169873830666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海岸与冰川地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51218/0-169873830668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海岸与冰川地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51218/0-169873830671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海岸与冰川地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51218/0-169873830672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海岸与冰川地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51218/0-169873830673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海岸与冰川地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51218/0-169873830675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海岸与冰川地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51218/0-169873830677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海岸与冰川地貌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3海岸与冰川地貌,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考珊瑚是植物吗,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滨浴场,晒盐+海水养殖,峡湾的形成,阿尔卑斯山,全球变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将近五亿年前就出现了。珊瑚是动物,是由无数微小的珊瑚虫聚集形成。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它个头很小,往往只有几毫米,体态玲珑,色泽美丽,十分娇气,珊瑚虫繁茂生长,建造珊瑚礁。由于珊瑚的向光性及捕食的需要,它向上、向四周"生长",终而形成树枝状的结构。有趣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它类似植物的特征迷惑了人类,让人们以为它是植物。什么是珊瑚礁?珊瑚(礁)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它是由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一代又一代的珊瑚虫在固定地点生长死亡,终而形成珊瑚。我国的南海诸岛多为珊瑚岛,马尔代夫群岛、大堡礁都是珊瑚岛。属于海岸堆积地貌。
1.概念: 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2.分类: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两大类
沙质海岸主要由砂和砾石组成。动力上以波浪作用为主
在坡度平缓、强潮区和具有强大向岸的风暴地带,可宽达数公里至十数公里
淤泥质海岸是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
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基岩是被海浪冲击形成的海蚀岩台等海蚀地貌,包括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平台和海蚀柱。基岩海岸的主要特征是岸线曲折、湾岬相间、岸坡陡峭、滩沙狭窄。
珊瑚礁和牡蛎礁等动物残骸构成的海岸,以及红树林与湿地草丛等植物群落构成的海岸。
红树林(Mangr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
珊瑚礁海岸: 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礁石海岸。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题。1.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珊瑚环礁的形成过程:首先,在岛屿(尤其是火山岛屿)沿岸形成环绕海岸并与岛屿相连的岸礁;第二阶段,岛屿略微下沉,珊瑚则与沉降速率保持同步向上生长,由于外缘海况条件好,珊瑚礁增长快于内侧,结果珊瑚礁与海岸分开,中间隔以澙湖,形成堡礁;第三阶段,岛屿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长,形成环绕澙湖的环礁。读图观察可看出②是海底火山喷发出露海面,形成火山岛;④是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浅海岸边沉积形成岸礁;①是海平面下降,继续接受沉积,形成堡礁;③继续接受沉积,珊瑚礁变厚。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题。2.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距海面25m以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应,反之,标志着海平面上升。图④首先是海平面上升,岛屿(地壳)下降,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海面以下25m以内的浅海岸边沉积;之后海平面下降,珊瑚礁出露海面。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题。3.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据材料可知,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西太平洋北纬35°海域地处中纬度,沿岸有暖流经过,提高了该海域的水温,能满足珊瑚生长的条件,所以分布有珊瑚礁,C正确;岛屿众多不是珊瑚礁形成的唯一条件,A错误;副热带高压主要影响降水,不是珊瑚礁的形成条件,B错误;北纬35°以南海域也受东亚季风影响,D错误。故选C。
(2016年全国卷1,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D;2.A;3.B
10.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1.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涠洲岛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第四纪火山岛,受多期次海进、海退及波浪和构造作用的共同影响。基岩和生物海岸在海浪长期侵蚀的作用下,海蚀地貌异常发育。下图分别为涠洲岛滴水村附近的海蚀崖和海蚀穴(图1)和一般海蚀崖形成示意图(图2)。据此完成1~2题。1.根据侵蚀程度,海蚀地貌的形成的先后次序是( ) A.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 B.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崖 C.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穴 D.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2.推测涠洲岛滴水村附近的海蚀崖经历了几次地壳抬升( ) A.1次B.2次 C.3次 D.4次
裙岩悬崖,因悬崖面与苏格兰传统服饰苏格兰裙很像又叫苏格兰裙石,是海边大片悬崖上垂直玄武岩柱在千万年的地壳运动作用下,外层岩石逐渐风化,露出的像积木一般的裸霉裙石。如图为裙岩悬崖景观图。3.裙岩悬崖崖面( )A.多竖条岩柱 B.多光滑平整 C.多岩溶裂隙 D.多点状凸起 4.裙岩悬崖的形成过程是( )A.海水侵蚀--地壳张裂--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岩浆冷却--海水侵蚀 C.海水侵蚀--地壳张裂--岩浆涌出 D.岩浆涌出--岩浆冷却--海水侵蚀 5.若海平面高度基本稳定,图中海岸线及崖顶E点的海拔变化趋势可能是( )A.向海洋推进、海拔上升 B.向海洋推进、海拔下降 C.向陆地退缩、海拔上升 D.向陆地退缩、海拔下降
冰碛平原:冰河进入较暖和的地区而消融后,这些被冰河搬运的碎屑物便产生堆积,形成冰积地形。冰碛石头菱角分明
冰碛湖:冰川消融时,终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
峡湾: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海岸线十分曲折。如挪威西海岸
在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刨蚀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U形谷,同时在U形谷的前缘产生冰坎。后来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没,海水进入U形谷,于是成了峡湾。
1、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下滑对地表产生刨蚀作用,形成冰盖的沟谷,
2、冰川融化形成U形谷
3、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欧洲地区的地质作用非常强烈,如冰岛和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形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下图示意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及海岸线变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冰岛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A.沉积岩B.变质岩C.花岗岩D.玄武岩2.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3.阿尔卑斯山上的“U”形谷和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该公路位于A.吉林 B.内蒙古 C.西藏 D.新疆11.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C.泥石流多发D.路面冻融沉降12.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 图9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6分)
【存余】= 【收入】-【支出】
(2021年天津卷)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6分)
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
冰川融化,大片海域裸露
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强
下垫面释放的地面辐射增强
吸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释放氧气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4.5 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共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山谷中的冰碛物,海岸地貌,海蚀地貌,海岸地貌分类,海积地貌,海岸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9讲 风成地貌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落实,关键能力能力突破,知识体系导学,细颗粒物,风蚀蘑菇,风蚀柱,新月形,迎风坡,土壤肥力,生命财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7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冰川侵蚀-冰斗,地貌形成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