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南海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1.(3分)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8℃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2.(3分)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1)(2)B.(2)(4)C.(1)(3)D.(3)(4)
3.(3分)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错误叫误差
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产生误差是由于未遵守操作规则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4.(3分)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
A.B.
C.D.
5.(3分)下列实验能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6.(3分)诗琪正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下面各种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老师敲音叉发出的声音
B.小芳回答问题的声音
C.隔壁班朗读课文的声音
D.老师讲课的声音
7.(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速度
B.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超声波能碎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二、填空题(本题共7题,共21分)
8.(3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9.(3分)如图5所示,是敲击音叉发声时,通过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其中图5(a)、(b) (选填“相同”或“不同”), (选填“(a)”或“(b)”)波形对应声音的响度大(b)、(c)波形幅度相同, 波形对应声音的音调高(选填“(b)”或“(c)”)。
10.(4分)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
11.(2分)小明同学在参加今年物理实验考查时,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物体长度为 cm。
12.(2分)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cm。
13.(4分)干冰(固态CO2)暴露在常温下时,它会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叫 ,用干冰在舞台上产生的淡淡白雾,是由于干冰 ,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 。
14.(3分)请在下面的数值后面加上合适的单位,或将常用单位换算为国际单位。
①中学生的一拃长约18 ,合0.18米; ②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 ;
③做一套完整的眼保健操大约需要5 。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15.(3分)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16.(4分)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共26分)
17.(6分)学会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仪器你“会认”、“会读”吗?
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得物体A的长度是 cm。
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如图3中温度计的读数是 ℃。
18.(10分)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 的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的关系(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4)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本题共2题,共25分)
19.(13分)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为5200米/秒,一人用锤子敲击一铁轨,过1.5秒后听到第一次声响。
(1)由以上信息可知,声速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这段铁路有多长?
(3)大约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第二次声响?
20.(12分)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8℃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B、中学生伸开手掌,一支全新7B铅笔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人的头发丝直径在75μm左右,在75μm=0.075mm左右。
故选:B。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3分)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1)(2)B.(2)(4)C.(1)(3)D.(3)(4)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1)音调高是指声带振动的快,声音的频率高;
(2)高歌是指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
(3)女声的声带振动快,音调高;
(4)说话声音的振幅大,声音响度就大;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辨别问题,要结合声音的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3.(3分)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错误叫误差
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产生误差是由于未遵守操作规则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分析】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解答】解:A、误差不是错误,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B、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环境有关,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消除误差。
C、不遵守操作规程产生的是错误;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误差的了解,误差是我们测量时不可避免产生的,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误差。
4.(3分)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
A.B.
C.D.
【分析】对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需要借助于一些其他器材。因为是圆形的圆柱体,直径不好测量,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圆柱体夹在中间找出它的直径,再通过两块直角三角板在刻度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用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的刻度值求出圆柱体的直径。用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中间的长度代替了圆柱体的直径,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解答】解:A、刻度尺容易发生倾斜,故A不是最佳测量方法;
B、因为是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即可得出圆柱体的直径
C、无法测出圆柱体的直径,故C错误;
D、方法正确,故D不是最佳测量方法。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需要借助于一些其他器材和特殊方法。比如此题的测量直径的方法,测量一张纸厚度的以多求少法等。
5.(3分)下列实验能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分析】对每个选项中的图片认真分析,明确探究的目的、现象和结论,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
A、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会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看到烛焰摇曳的更明显了。不符合题意;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的频率发生改变。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调越高;
D、拨动绷紧的粗细不同的橡皮筋,音调越低,频率越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涉及的图片是教材中演示实验或小实验的示意图,考查了声现象的不同特点,是一道基础题,平时要多实验、多观察、理解记忆。
6.(3分)诗琪正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下面各种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老师敲音叉发出的声音
B.小芳回答问题的声音
C.隔壁班朗读课文的声音
D.老师讲课的声音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从物理学角度来讲,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环保角度来讲,一切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解答】解:A、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时,不属于噪声;
B、小芳回答问题的声音属于上课的正常环节,故B不符合题意;
C、隔壁班朗读课文的声音影响了诗琪班正常的学习,故C符合题意;
D、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声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噪声的定义以及来源的了解和掌握。
7.(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速度
B.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超声波能碎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分析】(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是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2)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大于在液体中的速度;
B、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故B正确;
C、超声波碎石,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液体中次之。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二、填空题(本题共7题,共21分)
8.(3分)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108 m/s。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解答】解: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8m/s,光速比声速大,后听到雷声;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6m/s。
故答案为:振动;大于8。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以及光速,是一道基础题。
9.(3分)如图5所示,是敲击音叉发声时,通过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其中图5(a)、(b)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 (b) (选填“(a)”或“(b)”)波形对应声音的响度大(b)、(c)波形幅度相同, (c) 波形对应声音的音调高(选填“(b)”或“(c)”)。
【分析】(1)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可以比较频率大小,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解:比较(a)(b)图可知,相同时间内,波形疏密相同,则音调相同;
偏离原平衡位置距离不相等,故(a)(b)振幅不同,(b)偏离原平衡位置距离大于(a);
(c)波形更密,即频率更快。
故答案为:相同;(b);密。
【点评】通过物体振动的波形图,判断物体振动频率的大小,判断物体的振幅,从而判断音调和响度。
10.(4分)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米 ,符号是 m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秒 ,符号是 s 。
【分析】根据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单位符号填写。
【解答】解: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用符号s表示;
故答案为:米,m,秒,s。
【点评】对国际单位制中常用物理量的单位和符号应当熟悉并掌握。
11.(2分)小明同学在参加今年物理实验考查时,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物体长度为 3.25 cm。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2)末端刻度值为4.25cm,物体长度为5.25cm﹣2.00cm=8.25cm。
故答案为:1;3.25。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2.(2分)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1.90 cm。
【分析】图中刻度尺的1大格是1cm,其中分10个小格,每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1大格,9小格,再估读一位数。
【解答】解:图中的刻度尺相邻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是1mm,即分度值为1mm。
故答案为:6.90。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记录数据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3.(4分)干冰(固态CO2)暴露在常温下时,它会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叫 升华 ,用干冰在舞台上产生的淡淡白雾,是由于干冰 升华吸热 ,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 形成的 小水滴 。
【分析】干冰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
【解答】解:干冰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升华吸热,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滴。
故答案为:升华;升华吸热;小水滴。
【点评】掌握固态液态;液态气态;气态液态;液态固态;固态气态;气态固态。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14.(3分)请在下面的数值后面加上合适的单位,或将常用单位换算为国际单位。
①中学生的一拃长约18 cm ,合0.18米; ②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 ;
③做一套完整的眼保健操大约需要5 min 。
【分析】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结合对生活实际的认识,填入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①中学生的一拃长约18cm;
②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③做一套完整的眼保健操大约需要5min;
故答案为:cm;cm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入符合实际的单位即可。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15.(3分)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可作图。
【解答】解:先过入射点作垂直于镜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16.(4分)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作出射线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解答】解: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即为入射点(反射点),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还可以作出P点的像P′,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从而确定入射光线和入射点,连接OP画出反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共26分)
17.(6分)学会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仪器你“会认”、“会读”吗?
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得物体A的长度是 1.50 cm。
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228.7 s。
如图3中温度计的读数是 ﹣4 ℃。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并注意区分零上或零下。
【解答】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物体A左侧与2.00cm对齐,估读为6.50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指针在“5”和“4”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7s之间有10个小格,指针在48.7s处,即秒表的读数为3min48.5s=228.7s;
(3)温度计的示数从上到下示数增大,所以此时的温度为0℃以下,由测温液面位置可读出温度计的示数是﹣7℃。
故答案为:1.50;228.7。
【点评】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18.(10分)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 物体和像距镜面距离 的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像与物大小 的关系(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
(4)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实际并不存在,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像与物大小相等,与距离无关。
【解答】解:(1)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2)两支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所以两支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4)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不变。
故答案为:(1)物体和像距镜面距离;(2)像与物大小;虚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五、计算题(本题共2题,共25分)
19.(13分)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为5200米/秒,一人用锤子敲击一铁轨,过1.5秒后听到第一次声响。
(1)由以上信息可知,声速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这段铁路有多长?
(3)大约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第二次声响?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已知声音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和传播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铁路的长度;
(3)已知声音在空气中和钢铁中传播的速度以及铁路的长度,根据v=求出声音在铁轨和空气传播的时间之差,即听到第一次声响后第二次声响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
(2)根据公式v=可知,
铁路的长度为:s=v铁t铁=5200m/s×1.5s=7800m;
(3)根据公式v=可知,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t空==≈23s;
声音在空气与铁轨中传播的时间之差为:△t=t空﹣t铁=23s﹣8.5s=21.5s。
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这段铁路的长度为7800m;
(3)大约还需要21.4s才能听到第二次声响。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注意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单位应该统一。
20.(12分)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分析】(1)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中该处深度。
(2)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表面是没有空气的。
【解答】解:
(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5s=2s;
由v=得海洋中该处深度:
s=vt=1500m/s×2s=3000m;
(2)月亮周围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答:(1)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3000m;
(2)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二是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共9页。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南海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南海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文件包含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ppt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doc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原卷版docx、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解析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南海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南海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物理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