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素养等级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953422/0-169880301283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素养等级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953422/0-169880301286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素养等级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953422/0-16988030128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提能作业(22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3节群落的演替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重点突破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素养等级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素养等级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共12页。
单元素养等级测评(三)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异养生物全是分解者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成分分解成无机成分,被绿色植物再利用;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属于异养生物;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少数动物属于分解者。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叙述正确的是( B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非生物环境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传递信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利用了物理信息解析: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可以来自生物和非生物环境,A错误;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该方法利用了化学信息,D错误。3.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B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解析: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光属于物理信息;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属于行为信息;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该化合物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4.太平洋中大量的塑料废物被分解成微观粒子后会被浮游动物吞食,而塑料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致癌化学成分。下图为海洋食物网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该海洋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B.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水母为三级消费者C.若磷虾大量被人类捕食,则水母数量会大量增加D.塑料中含有的某些致癌成分在人类体内积累量最高解析:太平洋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其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该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A项错误;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水母为次级消费者,B项错误;若磷虾大量被人类捕食,金枪鱼会大量捕食水母,则水母数量会大量减少,C项错误;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塑料中含有的某些致癌成分在人类体内积累量最高,D项正确。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自然生态系统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B.土壤微生物都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菟丝子等寄生植物不属于生产者解析:自然生态系统也需源源不断的获得系统外的太阳能才能维持正常功能,A项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生产者,B项错误;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项正确;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是消费者,不是生产者,D项正确。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解析: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土壤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项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项正确;土壤小动物通过代谢活动将动植物遗体等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吸收利用,因此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C项正确;土壤小动物可能属于消费者,也可能属于分解者,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项正确。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种间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解析:多种生物可以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所以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A项正确;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B项正确;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D项正确。8.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解析: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重金属镉会随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并引发“痛痛病”,所以当地人要预防该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A项正确;丙营养级所含镉浓度最高,说明丙所处的营养级级别最高,而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B项错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有分解者,C项错误;四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丁>甲+乙+丙,D项错误。9.某人在某池塘生态系统中利用饵料养殖了多种鱼,其中某种鱼(A鱼)不同年龄阶段的食性不同,幼年A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A鱼主要以小鱼(包括幼年A鱼)、小虾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B.成年A鱼和幼年A鱼可能因为食物的主要来源不同,在池塘中存在垂直结构C.增加池塘中的养殖物种丰富度就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成年A鱼和幼年A鱼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解析:人工养殖的池塘会经常投饵料喂鱼,故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A项正确;成年A鱼及幼年A鱼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情况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B项错误;池塘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增加池塘中的养殖物种丰富度不一定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项错误;捕食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而成年A鱼和幼年A鱼是同一种生物,成年A鱼和幼年A鱼之间存在种内竞争,D项错误。10.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输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 f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逐级递减,从草流向兔子的能量传递效率a/b的范围为10%~20%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则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是m×c/aD.兔子的遗体残骸及粪便中的能量从e传递给分解者,被分解者分解解析: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A项错误;从草流向兔子的传递效率b/a的范围为10%~20%,B项错误;由图可知,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则图中最高营养级即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m×b/a×c/b=m×c/a,C项正确;兔子的粪便中的能量从d传递给分解者,D项错误。11.萌发的种子通过低温处理后,可提前开花和成熟。如春小麦经过春化处理后,可早熟5~10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温度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一种物理信息B.该材料体现了信息传递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C.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D.影响春小麦生长发育的信息只有温度解析:春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光、温度、水分、空气等多种信息的影响,D项错误。12.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C )A.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B.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C.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D.蜗牛和乌鸫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则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传递,A项错误;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越高,损耗的能量就越多,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B项错误;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会变得简单,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会降低,C项正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D项错误。13.下表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种群[表中数据单位:102 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种群甲乙丙丁戊同化固定的能量16.747093069.51.674体内储存的能量4.5415.8229200.4呼吸消耗的能量12.254.270149.51.274A.表中的丙为生产者B.表中的种群构成2条食物链C.当某种原因导致乙减少时,戊的数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解析:根据各种群的同化量可判断甲、乙、丙、丁、戊能形成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其中丙为生产者;当乙减少时,戊可以通过丙→丁→甲→戊这条食物链获得能量,进而保持数量相对稳定;乙和丁处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39.5×102 kJ/(m2·a),丙处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930×102 kJ/(m2·a),则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39.5×102)/(930×102)×100%=15%。14.某同学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1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100%=D1/W1×100%;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表示能量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传递;逐级递减表示前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只有10%~20%传给下一营养级。1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a)。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 810 kJ/(m2·a)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自身的细胞呼吸实现的D.据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20 810 kJ/(m2·a),A项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380÷3 370×100%≈11.3%,B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不仅包括各营养级自身的细胞呼吸,还包含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项错误;由于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为20 810 kJ/(m2·a),输出的总能量为11 980+1 890+316+13+4 600=18 799 kJ/(m2·a),输入的能量大于输出的能量,故该生态系统的群落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D项正确。16.甲、乙两个湖泊生态系统原来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下图表示两个湖泊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A.比较甲、乙两湖的光合速率可知受到污染的湖是甲湖B.甲湖水深超过10 m的区域分布的生物成分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C.甲、乙两湖中植物的分层分布直接与光照有关D.甲湖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能量传递效率都比乙湖高解析:甲湖10 m以下、乙湖80 m以下不再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甲湖受到污染,A项正确;甲湖10 m以下就不再进行光合作用,故甲湖1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B项正确;甲湖和乙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C项正确;甲湖10 m以下、乙湖80 m以下就不再进行光合作用,故乙湖固定的太阳能比甲湖多,这与能量传递效率高低无关,D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2分)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①②等序号表示有关生理过程,请分析图中信息,回答问题:(1)生产者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生物中的碳的生理过程为_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__,可用图中序号_①__表示。(2)图示碳循环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_①⑦⑧__,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_②③④⑤⑥__(填图中序号)。(3)图中仅显示了碳循环的一部分环节,缺少的环节为_Ⅱ→Ⅰ和Ⅲ→Ⅰ__(用图中内容和箭头表示)。(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为_全球性和循环性__。解析:(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自身体内的有机物,即图中的①过程。(2)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3)图中缺少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并将碳返还大气中的环节,即缺少Ⅱ→Ⅰ和Ⅲ→Ⅰ。(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18.(10分)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生产者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二、三、四__营养级。(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大型真菌、跳虫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无机盐、CO2、H2O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水平__结构。(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①②⑤__(填序号)。①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c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a-b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根据图中的食物网,杂食性鸟的食物为乔木、草本植物、蝗虫和蜘蛛,以乔木、草本植物为食,杂食性鸟处于第二营养级;以蝗虫为食,杂食性鸟处于第三营养级;以蜘蛛为食,杂食性鸟处于第四营养级。(2)利用有机碎屑的生物为分解者,包括大型真菌和跳虫。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物质有无机盐、H2O和CO2,这些物质可继续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乔木的遮挡使地面的光照强度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4)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和⑤种群密度是种群的特征,③互利共生和④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特征。(5)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是乙没有同化的能量,该部分能量属于甲的同化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包含在c中;乙同化的能量为a,该能量一部分在乙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为b,另一部分用于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为(a-b)。19.(10分)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取样深度(cm)农业模式生物组分(类)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0~10常规农业151.06有机农业191.23无公害农业171.1010~20常规农业131.00有机农业181.11无公害农业161.07(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流入下一个营养级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__。(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垂直__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有机农业__,依据是_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__。(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__。(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__。解析:(1)根据题意,捕食性线虫为土壤食物网中的最高营养级,则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但不包括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结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可知,该同学判断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的依据是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取样深度不同,获得的生物种类不同,这里的关键词是“深度”,故上述现象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比较题表中数据可知相比于其他农业模式,有机农业的生物组分最多,食物网复杂程度最高,故有机农业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3)由于生物富集的特点,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的有毒物质(镉)含量越高。(4)长期施用有机肥,植物根系增长使得植食性线虫数量增多,同时以土壤中的有机质为营养来源的腐生细菌数量增加,进而使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从而导致捕食性线虫数量增加,而捕食性线虫数量增多后,又会大量捕食植食性线虫,即长期施用有机肥后,植食性线虫因被捕食性线虫捕食而引起的减少量会高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引起的增加量。20.(9分)下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图乙表示该草原中植食性动物捕食强度对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中,鹰处于_第三、第四__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除图甲中包含的成分外还有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__。(2)图甲中,鹰的能量来源于蛇的比例为m,若鹰增重y kg时至少需要兔为x kg,则y=_x/(5+20m)__(用x、m表示)。(3)图甲中,蛇的消失导致鹰的数量增加的原因是_蛇的消失减少了鹰获取能量的环节,鹰能获取更多的能量__。(4)图乙中,植食性动物捕食强度低于a时,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原因可能是_植食性动物的捕食作用降低了植物间的竞争__。(5)据图乙分析,确定该草原最大载牧量时,植食性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_c__点水平(填图中字母)。解析:(1)图甲中,在“草→兔→蛇→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于第四营养级,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于第三营养级,所以甲图中鹰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中除图甲中包含的成分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鹰的能量来源于蛇的比例为m,若鹰增重y kg时至少需要兔为x kg,则x=y×m÷20%÷20%+(y-y×m)÷20%,解得y=x/(5+20m)。(3)图甲中,蛇的消失减少了鹰获取能量的环节(使鹰由原来占第三、第四营养级变成了只占第三营养级),鹰能获取更多的能量,导致鹰的数量增加。(4)由于植食性动物的捕食作用降低了植物间的竞争,所以图乙中,植食性动物捕食强度低于a时,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5)据图乙分析,当捕食强度超过c点水平后,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为负值,植物不能生长,所以确定该草原最大载牧量时,植食性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c点水平。21.(11分)(2023·浙江卷)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在消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时,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Q,一段时间后,在该草原不同的生物种类中均监测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图所示(图中数据是土壤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Q的平均值)。由图可知,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_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增加__;在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之间,Q含量也存在差异,如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较高的是_多年生植物__。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_温度和水分__。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_优势种与其他有生态位重叠的种群会发生生态位分化(重叠程度减小)__。(2)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_物质循环__和能量流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的_物质循环__过程。(3)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物种之丰富、结构之复杂在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极为罕见。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_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明显,动植物种类多__。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事实存在的原因是_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每一营养级都有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__。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杀虫剂Q是难以降解的物质,图中的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是一条食物链,结合图中数据可知,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递增,Q的含量逐渐增加;与一年生植物相比,多年生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Q更多,故Q含量较高;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关键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与其他有生态位重叠的种群会发生生态位分化(重叠程度减小),以提高对环境的利用率。(2)运用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物质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若在稻田里施无机肥,则减少了微生物分解的作用过程,实际上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3)群落中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其在垂直结构上分层现象明显,动植物的种类都较多,如热带雨林中的下木层和灌木层还可再分为2~3个层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每一级的生物都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雨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在该营养级能量一定的前提下,则每种动物的个体数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