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提能作业(22份)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练习题,共6页。
对点训练
题组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描述,错误的是( B )
A.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成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B.一个人排放的CO2总量可以用碳足迹来表示
C.与开车出行相比,步行会减少生态足迹
D.通过促进科技发展可以降低生态足迹
解析: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A正确;一个人排放的CO2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而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的生态足迹更大,其增加的部分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和吸收尾气所需的林地面积等,故步行可减少生态足迹,C正确;通过促进科技发展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或者减少能量的损耗,从而降低生态足迹,D正确。
2.依据所学知识,对下图中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进行分析,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D )
A.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B.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C.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等,是当前环境容纳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D.人类可以通过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解析:模式Ⅰ人口数量在K值处徘徊,是最佳模式,模式Ⅲ一开始人口增长过快,超过K值后破坏环境,导致K值下降,为最差模式,故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是Ⅰ、Ⅱ、Ⅲ,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的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正确;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是导致环境容纳量下降的重要原因,C正确;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容纳量,D错误。
题组二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下列有关人口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缓解一种入侵生物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好方法是从原产地大量引入其天敌
B.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采用无氟制冷剂
C.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D.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解析:从原产地引入的外来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所以仍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B错误;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C正确;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N、P排放过多引起的,D错误。
4.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严禁开发利用有关的资源
B.加强环境的治理与生态的修复工作,重新恢复绿水青山
C.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D.平衡生态可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所需的资源
解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保护绿水青山是保护或恢复被破坏的环境,要合理地利用有关的资源,保护好环境可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所需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A项错误。
5.(2023·浙江卷)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 A )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
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
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
解析: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进而能起到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的目的,能起到缓解酸雨产生的作用,效果明显,A符合题意;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能起到缓解酸雨的作用,但提高燃烧率的效果不明显,B不符合题意;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并不能减少引起酸雨的气体排放量,因而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不明显,C不符合题意;酸雨的产生具有全球性,因而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依然无法减少煤量的使用,因而不能起到相应的减少酸雨的效果,D不符合题意。
6.某地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泄露,震后一段时间内,在邻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A )
A.131I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
B.131I通过海洋生物捕食被带到其他区域
C.131I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
D.131I插入蔬菜细胞的DNA造成基因突变
解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利用。某地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泄露,泄露的放射性物质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所以在邻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
7.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B.人口数量的变动只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C.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
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人类对环境没有破坏
解析: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会增大,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A项正确;人口数量的变动取决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项错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来实现的,C项错误;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虽然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但是人类对环境也存在破坏,D项错误。
8.大气中各气体成分的含量变化引起当今世界各种生态危机。下列有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三大危机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三大危机都与O元素的存在形式有关
B.“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O2的大量减少,CO2的大量增加所致
C.CO2增多,一方面导致“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强,生物圈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
D.海洋中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深海中,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解析:“温室效应”是大气中CO2等气体增加造成的,“酸雨”是大气中SO2等酸性气体增加造成的,“臭氧层破坏”是人类制造了大量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这三大危机都与O元素的存在形式有关,A项正确;“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制造了大量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如氟氯烃等,B项错误;CO2增多一方面导致“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强,C项正确;海洋中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无微生物的深海,不被分解形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D项正确。
9.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战略
B.可持续发展考虑了人类的长远发展
C.可持续发展是正确处理人口与自然关系的永恒主题
D.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主
解析: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社会、经济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不能单独强调人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环境的保护,D项错误。
综合强化
一、选择题
1.(2023·新课标卷)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解析: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促进CO2的吸收以及减少CO2的排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其遗体、粪便还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缓解碳排放,B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酶的活性升高,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
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 B )
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解析: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是因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的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导致沉水植物死亡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B.藻类刚爆发时,若早晨采集水样检测,pH可能低于7.0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D.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有利于水华现象的治理
解析:由于藻类爆发,浮在水面上的藻类遮挡了阳光,沉水植物因缺少阳光而死亡,A正确;藻类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并产生CO2,故其刚爆发时,早晨采集水样检测,水中CO2浓度较高,故pH可能低于7.0,B正确;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通过捕食藻类限制其数量,大型挺水植物可通过竞争阳光等资源抑制藻类的数量,有利于治理水华,D正确。
4.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可有效地防风阻沙,保护当地的草原和农田,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还未明显下降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D.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解析: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明显下降,B项错误。
5.下列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时,生态足迹不会增大
B.生态足迹越大,说明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C.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D.人口增长快不一定破坏环境
解析:任何国家的人口只要增多,生态足迹就会增大,A项错误;生态足迹越大,说明对环境的影响越大,B项正确;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C项正确;只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增长快也不一定破坏环境,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观察下列曲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曲线研究的问题是_全球温差变化与CO2浓度的关系__。
(2)导致全球大气中CO2浓度上升的原因有哪些?(举两例)_能源的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合理即可)__。
(3)分析大气中CO2浓度上升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是_大气中CO2等气体能使太阳辐射顺利通过,却阻碍红外线辐射向地球外层空间散发,导致地球表层温度升高__。
解析:图中曲线表示的是在1966—2016年50年间每隔5年测得的CO2的浓度及温差的变化趋势,说明在CO2排放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温差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原因是CO2所在层能使太阳辐射通过,而反射回去携带大量热量的红外线辐射却被CO2所在层阻挡,导致地球气温升高。
7.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2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
材料二 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称为生态盈余。
材料三 下图为“某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
(1)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支系统组成的。
(2)说明该国人均生态赤字(盈余)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
(3)据图指出该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并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
答案:(1)人均生态足迹主要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该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从盈余到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原因:人口增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
(3)碳足迹。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巩固练习,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精练,共11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后练习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