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第1页
    2024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第2页
    2024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共30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文学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鹊桥仙·华灯纵博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①蘋洲烟雨。镜湖②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①占断:完全占有。②镜湖: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角。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灯纵博”三句,词人以倒叙之笔,回忆自己从前在军中的畅快生活。
    B.“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
    C.“轻舟八尺”三句,写词人尽享烟雨空灵的风光,情景交融,心境旷远。
    D.“镜湖元自属闲人”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风月本就应属闲人。
    16.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词中除英气外还有不平之气。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6分)
    安徽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第一届高三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名。②树杪:树梢。③文翁:汉代庐江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
    B. 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C. 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强调当地民风淳朴。
    D. 尾联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借以传达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16. 诗的颔联与《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写山中之雨,画面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安徽省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王维曾在此隐居三十余年。裴迪,王维诗友。②接舆: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装狂遁世。
    15.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字化静为动形象写出山色因季节而变的动态;“日”字让流动的水带给人始终如一的守恒之感。
    B. 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表现田园隐居生活;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意态。
    C. 尾联用典,诗人自比楚狂接舆,塑造出完全不同于颔联的狂士形象,以此表现自己与裴迪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D. 本诗是一首兼具诗、画、乐的五律。风光、人物、歌声,接替呈现,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6. 阅读以下链接文字,回答问题。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选自《红楼梦》“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有改动)
    化用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将他人作品语言,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虽然黛玉认为前人的句子更“淡而现成”,但本诗的化用仍有其精妙之处,请你结合前人诗句分析本诗化用之妙。
    安徽省六安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赏小园牡丹有感
    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②驱群胡。
    【注】①鄜畤(fū zhì):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②尺箠(chuí):一尺长的马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不写小园牡丹,而是虚写洛阳和长安的牡丹盛开的奇景,为后文蓄势。
    B. “恨”字写出诗人不能观赏洛阳、长安牡丹的遗憾,也写出了内心的向往。
    C. 尾联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
    D. 诗歌紧紧围绕“有感”而作,叙事、议论熔铸一体,体现宋诗重理的特点。
    16. 在某堂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颈联和尾联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你准备写一篇文学小评论反驳该同学观点。请结合诗歌,列出评论要点。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3. 下列文学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定风波:曲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B.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无”和“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中的“无肠”意思不同。
    C.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洵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D. 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为“宋词八大家”之一。
    14. 结合下列材料分析作者性格,从诗句内容出发。
    链接:“这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作者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作者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古代诗歌阅读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鹊桥仙·华灯纵博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①蘋洲烟雨。镜湖②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①占断:完全占有。②镜湖: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角。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灯纵博”三句,词人以倒叙之笔,回忆自己从前在军中的畅快生活。
    B.“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
    C.“轻舟八尺”三句,写词人尽享烟雨空灵的风光,情景交融,心境旷远。
    D.“镜湖元自属闲人”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风月本就应属闲人。
    16.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词中除英气外还有不平之气。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6分)
    15.B(“……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错误。陆词写“独去作江边渔父”,词中被迫投闲的渔翁表面上追求潇洒悠闲,内在却充满爱国志士的豪纵之气;张志和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是在大自然怀抱里远离尘嚣,逍遥自在的渔翁生活,并非陆游真正所追求的。)
    16.①开篇描绘出词人戎马生涯的图景,可如今还有谁能记得?表达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情;(2分)②终日
    畅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自己却被迫闲置,独作江边渔父,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2分)③最后一句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点明皇帝闲置我,而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屑和厌恶之情。(2分)
    安徽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第一届高三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名。②树杪:树梢。③文翁:汉代庐江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
    B. 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C. 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强调当地民风淳朴。
    D. 尾联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借以传达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16. 诗的颔联与《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写山中之雨,画面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描绘出的是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蜀地山中雨景图。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描绘出的是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曲解诗意,理解错误。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说的是梓州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的人们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这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暗示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而这些职事完成起来可能并不轻松,为尾联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有所作为蓄势。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
    审读题干,把握关键信息为“画面特点有何不同”。首先,“画面特点”指向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次,“有何不同”强调的是两首诗歌中诗句的比较赏析。答题时,注意扣住诗歌整体理解诗句含义,再以简洁、准确、凝练的短语概括画面特点。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写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诗句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这两句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呈现了蜀地山中雨景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天气像晚来的秋天。诗句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清新宜人而又幽静闲适的雨后山村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安徽省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王维曾在此隐居三十余年。裴迪,王维诗友。②接舆: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装狂遁世。
    15.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字化静为动形象写出山色因季节而变的动态;“日”字让流动的水带给人始终如一的守恒之感。
    B. 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表现田园隐居生活;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意态。
    C. 尾联用典,诗人自比楚狂接舆,塑造出完全不同于颔联的狂士形象,以此表现自己与裴迪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D. 本诗是一首兼具诗、画、乐的五律。风光、人物、歌声,接替呈现,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6. 阅读以下链接文字,回答问题。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选自《红楼梦》“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有改动)
    化用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将他人作品语言,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虽然黛玉认为前人的句子更“淡而现成”,但本诗的化用仍有其精妙之处,请你结合前人诗句分析本诗化用之妙。
    【答案】15. C 16. ①本诗的“墟里上孤烟”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上”化用“依依”。②本诗借用陶诗情境,暗写“墟里”远离“渡口”,表现居处远离世俗的清幽。③“上”字为诗人灵活使用,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立体感、画面感(立体感)。④“上”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无我之境,也能显出淡然之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自比楚狂接舆”错。“接舆”指裴迪,尾联刻画了裴生的狂士形象,表明诗人由衷的好感和欢迎,扣合诗题中的“赠”字。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首先填出林黛玉告诉香菱的是谁的诗句,是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香菱口中“上孤烟”的“上”字是从陶渊明“依依”两字化用而来。
    ②然后分析化用的精妙之处。本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描写渡口处只剩水面上一轮落日,村里的炊烟正袅袅上升。而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王诗正是借用陶诗情境,暗写“墟里”远离“渡口”,表现居处远离世俗的清幽。
    ③陶诗“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诗“上”字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上”字为诗人灵活使用,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立体感、画面感(立体感)。
    ④“依依”是拟人手法,移情于景,是“有我”之境;“上”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无我之境,也能显出淡然之境。
    安徽省六安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赏小园牡丹有感
    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②驱群胡。
    【注】①鄜畤(fū zhì):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②尺箠(chuí):一尺长的马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不写小园牡丹,而是虚写洛阳和长安的牡丹盛开的奇景,为后文蓄势。
    B. “恨”字写出诗人不能观赏洛阳、长安牡丹的遗憾,也写出了内心的向往。
    C. 尾联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
    D. 诗歌紧紧围绕“有感”而作,叙事、议论熔铸一体,体现宋诗重理的特点。
    16. 在某堂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颈联和尾联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你准备写一篇文学小评论反驳该同学观点。请结合诗歌,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15. C 16. 不断裂。①颈联讲道理,表面上是针对普通人没有亲眼见到就认为不存在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写出朝廷无视北方土地的沦陷,不思恢复的现状;②尾联继续写洛阳、长安不远,只是为群胡盘踞,没有办法驱逐群胡。③两联都关涉当时的形势,都表现了诗人的愤怒和无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周、汉覆灭”理解错误,“周汉故都亦岂远”指周汉故都之洛阳和长安,并非指周汉的覆灭。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对某同学认为颈联和尾联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进行反驳,也就是找出这四句的关联。首先明确不断裂。
    颈联“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此句写俗人的狭隘。“苦局促”是苦于局促的意思,也就是后句的没有亲眼看到就认为没有。此句表面是指斥俗人,实是抨击朝廷无视北方土地的沦陷,不思恢复的现状,认为这是通俗人一样见识短浅。
    尾联“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周汉故都”指洛阳、长安,“岂远”,哪里远?意思是不算远;“安得尺箠驱群胡”,怎么能得到武器把那群盘踞在那里的胡人驱走。此句是写洛阳、长安不远,只是为群胡盘踞,没有办法驱逐群胡。点明作者心中所感,托出诗人抗金之志。
    可见四句诗都关涉当时的形势,都表现了诗人的愤怒和无奈,所以不断裂。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3. 下列文学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定风波:曲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B.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无”和“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中的“无肠”意思不同。
    C.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洵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D. 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为“宋词八大家”之一。
    14. 结合下列材料分析作者性格,从诗句内容出发。
    链接:“这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作者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作者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答案】13. B 14.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从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容、镇定、达观、旷达处世的人。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曲牌名”说法错误。“定风波”应是词牌名。
    B.说法正确。“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无”是“不管”的意思。“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中的“无”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的意思。句意: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羌笛不需要再吹出分别的凄凉,心中的愁肠没有不是因此而伤感的。
    C.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洵的词作”说法错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D.“为‘宋词八大家’之一”说法错误。三人是“唐宋八大家”其中之三。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阕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不受外物的影响。第三句“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将艰辛画作潇洒,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第四句“谁怕”,则是直面挑战的勇敢。第五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上阕短短五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联系苏轼的生平,他才华横溢,曾被宋仁宗视为未来的宰相人选。但他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的准则,在王安石执政后,他拒绝附和王安石的新法,指出新法在施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的仇视,所以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从杭州到黄州,从黄州到英州,直到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并且在贬官的过程中,把中原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偏远的贬地。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容、镇定、达观、旷达处世的人。
    ——百度(有所改动)

    相关试卷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共8页。

    2023年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2023年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共2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