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四川省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30个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2022年9月27日,天宇迎来了木星冲日的天文奇观,即木星和太阳分别处于地球两侧,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此时,为59年来木星距离地球最近的一刻,可欣赏“最亮的木星”。下图为木星冲日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1. 能够发生类似“木星冲日”的天体有( )
A. 火星和金星B. 金星和海王星C. 天王星和火星D. 水星和火星
2. 地球与木星相比( )
A. 木星是没有卫星绕转的天体B. 两者都是自东向西绕日公转
C.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比木星小D. 木星是能够自行发光的天体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行星冲日必须是地外行星,地外行星是运行轨道在地球以外的行星,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属于地内行星,不能够发生类似“木星冲日”的现象,ABD错误。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为地外行星,能够发生类似“木星冲日”的现象,所以以下能够发生类似“木星冲日”的天体有有火星和天王星,C正确,ABD错。故选C。
【2题详解】
木星有很多卫星绕转,A错误。两者都是自西向东绕日公转,B错误。在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木星是最大的一个,它的直径是14.3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倍多,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C正确。木星是行星,不能够自行发光,D错误。故选C。
【点睛】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自身有稠密的大气层,其厚度是地球大气层的数十倍,其中CO2气体占比可达96%。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高达475℃,是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下表为金星和地球的数据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金星成为地球的“姊妹星”的特殊相似性主要表现为( )
A. 公转方向B. 公转轨道C. 自转周期D. 质量体积
4. 若我国向金星发射探测器,将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
①距离遥远,难以到达
②金星自转周期过长,探测器无法利用太阳能工作
③金星表面极端高温,影响探测器的仪器工作
④金星的超强大气压,易损坏探测器的仪器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与地球同属于类地行星,质量和体积具有相似性,D正确;金星与地球自转周期差异大, C错误;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轨道都具有近圆性、同向性,这不是与金星的特殊相似性,AB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金星是距离地球较近的行星,探测器可以到达,①错误;金星自转周期长,白昼时间长,②错误;由材料可知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高达475℃,不利于探测器的仪器工作,③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金星的大气压为地球的93倍,容易损坏探测器的仪器,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类地行星是与地球相类似行星,它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大小与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如下图)位于山东济南,它是我国首条承载式光伏高速公路。这种路面的最上层是类似毛玻璃的半透明新型材料,拥有较高的透光率,下面的太阳能电池能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实时输送至电网。完成下面小题。
5.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山东济南在高速公路上推广光伏发电的优势有( )
①光照充足②私家车数量多③资金充足、技术力量雄厚④高速公路网密集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6. 对光伏高速公路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是( )
A. 地质及水文条件B. 气象及水文条件C. 气象及气候条件D. 地质及气候条件
7. 下列地区中,建设光伏高速公路后发电效能最高是( )
A. 华北平原B. 云贵高原C. 青藏高原D. 东南丘陵
【答案】5. D 6. C 7. C
【解析】
【5题详解】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山东济南的资金充足、技术力量雄厚,高速公路网密集,有利于在高速公路上推广光伏发电,③④正确;与山东济南相比,我国西北地区光照充足,①错误;私家车数量与光伏道路建设无关,②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光伏发电依靠太阳光照,受天气(气象)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受地质水文条件影响较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四个地区中,华北平原纬度较高,且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阴雨天气较多,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少,故A项错误;云贵高原、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阴雨天气较多,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少,故B、D项错误;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建设光伏高速公路后发电效能最高,故C项正确。故选C。
【点睛】光伏路面技术就是把汽车、自行车、人等行驶行走的道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相结合,使原本普普通通的路面既能正常行人、行车,同时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光伏设备发电。
笔石动物生存于海洋中,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固着在海底,这类笔石一般生活在浅水环境里,水太深则无法生存;另一种是浮游在海水中,这部分笔石动物可以生活在更加开阔的海水里面,也可以在深水环境中生存。距今约三亿年前,笔石动物灭绝了,下图示意笔石动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笔石动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 奥陶纪B. 二叠纪C. 侏罗纪D. 第四纪
9. 地质学家在笔石化石地层中可能还会发现( )
A. 猛犸象化石B. 三叶虫化石C. 裸子植物化石D. 被子植物化石
【答案】8. A 9. B
【解析】
【8题详解】
结合材料以及所学可知,笔石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笔石动物在距今约三亿年前石炭纪灭绝;根据所学可知,海洋无脊椎动物在早古生代空前繁盛,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结合选项可知,其繁盛的地质年代为奥陶纪。二叠纪属于晚古生代末期,侏罗纪属于中生代,第四纪属于新生代。故选A。
【9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笔石主要生存于早古生代,同一地层中最可能同时存在同时期的动植物化石,选项中三叶虫兴盛于早古生代,猛犸象、被子植物兴盛于新生代,裸子植物兴盛于中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地质学家们在青藏高原考察时发现了棕榈化石,这是在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较高海拔上发现的棕榈化石(如下图)。全球现生棕榈科植物共有2500多种,多为乔木,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而像青藏高原中部这样的气候环境,棕榈科植物完全不可能存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由棕榈化石的发现可推知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 )
A. 寒冷干燥B. 寒冷湿润C. 炎热干燥D. 高温湿润
11. 据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化石这一事件可推测青藏高原( )
A. 地壳不断抬升B. 曾经位于热带C. 生物不断演化D. 曾经是海洋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全球现生棕榈科植物共有2500多种,多为乔木,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地质学家们在青藏高原考察时发现了棕榈化石”可推知,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炎热的,排除AB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棕榈科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据此可推知,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高温湿润的,C错误,D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热带植物棕榈的化石,说明该地区地质史上曾经有过高温湿润的气候,后来地壳上升,才演化成现今的高原山地气候,A正确;由材料“像青藏高原中部这样的气候环境,棕榈科植物完全不可能存活”可推知,青藏高原历史上并不位于热带地区,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化石这一事件并不是生物不断演化的结果,BC错误;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与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化石这一事件没有因果关系,D错误。故选A。
【点睛】棕榈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性强,稍耐阴。适生于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轻盐碱,也耐一定的干旱与水湿。抗大气污染能力强,易风倒,生长慢。
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等值线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目前绘制该图的数据主要来源于( )
A. 海拔测量B. 遥感卫星航拍C. 地下钻井探测D. 地震波波速测量
13. 图示区域地势的总体特点是( )
A. 西北低、东南高B. 东北高、西南低C. 西北高、东南低D. 东北低、西南高
14. 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庆地壳最厚B. 攀枝花地表距地幔最远C. 汶川地壳最薄D. 百色比贵阳距地幔更近
【答案】12. D 13. C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海拔测量一般是测量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无法测量地下深度,A错误;遥感卫星航拍的是地球表面的物体影像,B错误;目前世界上地下钻井能够探测的最大深度远小于莫霍界面的深度,C错误;地震波波速测量可以获取地面以下不同深度的地震波波速,莫霍界面是地震波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界面,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波波速测量得到图中数据,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莫霍界面以上至地面为地壳,莫霍界面深度数值越大,地壳厚度越厚,又因为地壳厚度与地面海拔呈正相关,故莫霍界面深度数值越大,海拔越高。图示区域莫霍界面深度自西北向东南降低,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重庆的莫霍界面深度为32—36km,为低值区,地壳较薄,A错误;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攀枝花的莫霍界面深度为44—48km,其地表距地幔并非最远,B错误;汶川的莫霍界面深度为44—48km,地壳并非最薄,C错误;百色的莫霍界面深度为32—36km,贵阳的莫霍界面深度为36—40km,可见百色数值较小,地壳较薄,地表距离地幔较近,D正确。故选D。
【点睛】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面。
2018年5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卫星入轨后,运行在高度为705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 )
A. 气温越来越高B. 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C. 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D. 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16. 下列对对流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大气对流运动B. 有极光现象发生C. 大气层比较稳定D.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据图可知,太阳同步轨道高度为705千米,应位于高层大气。“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因此“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但并非只有对流运动,A错误。极光现象是太阳带电粒子轰击极地地区的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的发光现象,因此极光发生在高层大气,B错误。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大气层不稳定,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对流层受地面的影响很大,其高度随纬度、季节而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为保证航行平稳,飞机常常选择在平流层航行,通常飞机航行高度最高的是( )
A. 冬季的高纬度地区B. 夏季的高纬度地区
C. 冬季的低纬度地区D. 夏季的低纬度地区
18.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气层是( )
A. 始终在对流层B. 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 始终在平流层D. 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答案】17. D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近地面大气受热越多,对流越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越高。夏季低纬度地区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对流最旺盛,对流层高度最高,飞机航行的高度最高。故选D。
【18题详解】
对流层的高度在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所以万米高空在高纬度地区是平流层,在低纬度地区是对流层。故选B。
【点睛】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平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③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3、高层大气主要特征:空气稀薄;有电离层,温度随高度先降低后增高。
19. 已知某登山队的出发营地海拔为1500米,出发时的气温为10ºC。当他们登上3500米的山顶时,所测量到的气温值应是( )
A. 42ºCB. -2ºCC. 22ºCD. -17ºC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可知,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出发时海拔为1500米,山地海拔为3500米,之间高差为2000米,根据公式计算山顶气温=10℃-(2000/100*0.6℃)=-2℃,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台海使槎录》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变化:“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下图示意鹿耳门港和厦门港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下图能反映厦门港“早西”(早晨吹西风)的热力环流是( )
A. B. C. D.
21. 清代我国商船每日早晚借助风力(顺风)进出鹿耳门港的规律是( )
①早晨出港②早晨进港③傍晚出港④傍晚进港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20. C 21. B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厦门港位于海陆交界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受地面辐射散失热量的影响,夜间陆地气温不断降低,到早晨(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空气冷却下沉,气压较高,A、D错;与此同时,海洋热量散失较慢,气压较低,近地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西边的陆地吹向东边的海洋,为西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鹿耳门港位于台湾岛西南部,西部濒临台湾海峡,根据材料可知,该港口早上吹东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利于商船出港,①对,②错;傍晚吹西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利于商船进港,③错,④对,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考查热力环流和有关知识。
读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完成下面小题。
22.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23.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A. ①减弱B. ②增强C. ③增强D. ④减弱
【答案】22. D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据图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D。
【23题详解】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选C。
节能建筑是指通风、日照合理,耗电、耗气量少,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屋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为窗户开关。完成下面小题。
24. 下列关于节能房屋中鹅卵石的主要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面光滑,利于室内散热B. 渗水性好,利于雨季房屋排水
C. 热传导慢,利于蓄积太阳辐射D. 比热容小,利于室内增温
25. 冬季通过控制甲、乙、丙、丁四个窗户开关,以减少屋内制热能耗的做法是( )
A. 甲、丙、丁打开,乙关闭B. 乙、丙、丁打开,甲关闭
C. 乙、丁打开,甲、丙关闭D. 甲、乙、丙打开,丁关闭
【答案】24. D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快,可较快提高室内温度,D项正确。节能房屋中铺设鹅卵石,与鹅卵石表面光滑度、雨季房屋排水无关,A、B项错误。鹅卵石热传导快,能够较快地将吸收的热量传导出去,C项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鹅卵石比热容较小,受热升温快,气流受热上升至丙、乙处,丙关闭、乙打开,热空气流入室内;甲关闭,避免室外冷空气进入;丁打开,室内空气通过丁流至鹅卵石上方,补充流失的空气,形成热力环流,这样可以减少冬季室内的制热能耗,C项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目前西藏军区海拔4500米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阳光保暖房”(图1),住上这种新式营房后,官兵再也不用“四季穿棉袄”了。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原因是( )
A. 海拔高,水汽少,①较弱
B. 多晴朗天气,②较弱
C. 纬度高,风力大,③损失多
D. 海拔高,空气稀薄,④较弱
27. 下列地理现象与“阳光保暖房”原理一致的是( )
A. 夏季白天多云时不会太热
B. 日出前的天空已经明亮
C. 深秋多云的夜晚不易霜冻
D. 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
【答案】26. D 27. C
【解析】
【26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表示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四季穿棉袄”说明四季气温较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④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D正确;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为地面辐射,A错误;晴朗云量少,②太阳辐射强,B错误;西藏纬度较低,C错误。故选D。
【27题详解】
“阳光保暖房”增强了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强。深秋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不易霜冻;夏季白天多云,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低;日出前的天空已经明亮和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是大气的散射作用造成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的增温过程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2022年6月23日,位于四川盆地的“双鱼001-H6井”钻井深度达9010米,创造了我国陆上最深气井纪录,标志着我国石油超深井钻井能力再上新台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双鱼001-H6井”钻井最深处位于( )
A. 地壳B. 地幔C. 软流层D. 地核
29. 此科学钻探工程有利于研究四川盆地的( )
①内部圈层结构②油气资源分布③原始鱼类灭绝原因④气候演化历史
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①④
30. 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A.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B.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
C. 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少D.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
【答案】28. A 29. B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双鱼001-H6井”钻井深度为9010米,则最深处仍处于地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km),A正确。地幔是从莫霍界面(深度约33千米)到古登堡界面(地面下约2900千米处)的部分,B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地核位于地幔以下,C、D项错误。故选A。
【29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双鱼001-H6井”钻井最深处位于地壳,因此该工程对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意义不大,①错误;利用钻井可以探测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②正确;利用钻井无法推断原始鱼类灭绝的原因,③错误;可以通过对地下物质的采样,可以研究气候的演化,④正确。故选B。
【30题详解】
由于青藏高原的空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但近地面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辐射,青藏高原的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且夜间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使全年的温度低,B正确。近地面大气升温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与吸收太阳辐射少关系不大,A错。大气逆辐射主要起保温作用,其气温低的主要原因不是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少,C错。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并不少,D错。故选B。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二、综合题(共计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星2D卫星于2019年1月11日1时1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材料二: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A层大气天气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2)B是__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____飞行。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在图中____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____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____层中运行。
(3)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在1000℃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 )
A. 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 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 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
D. 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4)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区的对流层厚度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是较厚还是较薄?试分析原因。
【答案】(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加上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冷热差异,故对流运动显著;充足的水汽(和杂质),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 ①. 平流 ②. 飞机 ③. B ④. C ⑤. C (3)C
(4)较薄;因为西昌位于我国川西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显著。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为背景,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及每层特点,考查读图与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调用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
A层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为对流层。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所以大气天气多变。
【小问2详解】
B层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结合其海拔高度可知,B层是平流层,该层下冷上热,气流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的高空飞行。B平流层中有臭氧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使穿透到地面的紫外线减少,对人皮肤起到保护作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电离层,位于C层(高层大气),发射的人造卫星在高层大气(C层)运行。
【小问3详解】
卫星在高层大气中仍在不停地运动,A错误。高层大气的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与大气摩擦会产生热量,而不是促进散热,B错误。高层大气空气稀薄,卫星从大气中会吸收热量,与大气摩擦也会产生热量,但是这些热量是有限的,所以人造卫星未被烧毁,C正确。高层大气密度小,D错误。故选C。
【小问4详解】
对流层的厚度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西昌位于我国川西高原地区,这里海拔较高,所以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显著,因此对流层厚度较薄。
3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下图)……”
(1)简述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
(2)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
【答案】(1)深秋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很低且下降很快。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华成霜,出现霜冻。
(2)烟雾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预防霜冻。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主要从云量多少、大气逆辐射的强弱的角度进行分析。秋晴朗的夜晚,空中的云量较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的能力比较弱,大气温度较低,这样大气的逆辐射就比较弱,大气保温作用也比较弱,此时地面温度极低且降温速度较快。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霜,此时便会出现霜冻现象。
【小问2详解】
柴草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柴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尘埃,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地面所产生的长波辐射,大气温度会随之逐渐升高,这样大气逆辐射的强度便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会把一定量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样可以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用来预防霜冻灾害的发生。
3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单项选择题)
A. B.
C. D.
(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是____。
(3)上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
【答案】(1)D (2)热力环流
(3) ①. 由北向南 ②. 增温快,与山林间形成较大气压差。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穿堂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应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
石质地面的比热容比山林的比热容小,因此昼夜温差更大,AB错误;晴朗天气,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更大,C错误,D正确。故选D。
【小问2详解】
白天,屋前的石质地面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山林升温速度慢,气温较低,是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近地面气流由山林流向石质地面,形成穿堂风。该地理原理是下垫面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运动,符合热力环流的原理。
【小问3详解】行星
质量
体积
密度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表面温度/℃
大气压/hPa
金星
0.82
0.856
526
224.7天
243天
475
93
地球
1.00
1.000
5.52
1年
23小时56分
15
1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四川省仁寿一中校南校区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四川省仁寿一中校南校区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