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展开第6章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属于生物进化古生物学证据的是( )
A.同源器官的比较 B.胚胎发育的比较
C.化石分析 D.生理生化比较
答案 C
解析 同源器官的比较是比较解剖学的证据,A错误;胚胎发育的比较属于胚胎学的证据,B错误;化石分析是古生物学证据,C正确;生理生化比较是生理学证据,D错误。
2.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比较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答案 C
解析 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对该种变异进行了选择,使抗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比较不耐寒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自然淘汰,A、B、D正确,C错误。
3.棉红铃虫作茧有利于保护自己,金小蜂正是借助它的茧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到棉红铃虫幼虫体内,使棉红铃虫死亡,而金小蜂得以繁殖,这一事实说明( )
A.捕食 B.寄生
C.适应的普遍性 D.适应的相对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通过棉铃虫结茧化蛹来保护自身,金小蜂借此机会成功地将自己的卵产于棉铃虫蛹的体内使之死亡的事例表明:棉铃虫对环境的适应是有限的,是相对的,从而体现了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D正确。
4.下列对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诞生
B.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体
D.协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答案 D
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A错误;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其后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所以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青霉素对细菌种群中存在的抗药性突变体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错误;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
5.我国在古脊椎动物的研究中发现,鸟类在进化过程中腕掌骨不断愈合(如图),这是飞行结构优化的体现。该研究结果属于(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化石证据 D.生物化学证据
答案 C
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为新物种形成提供材料
B.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D.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不定向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B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种群的基因库存在显著差异并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基因型
B.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C.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D.狼与兔在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
答案 A
解析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型,而不是基因型,A错误。
8.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等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答案 D
解析 种群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每个个体只有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基因,D错误。
9.某植物种群中,r基因纯合的个体不能存活。已知该种群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它们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30%、20%、20%、10%、10%、10%。则Y和y的基因频率依次为( )
A.55%和45% B.45%和55%
C.27.5%和22.5% D.22.5%和27.5%
答案 A
解析 Y的基因频率(Y%)=YYRR%+1/2YyRR%+YYRr%+1/2YyRr%=30%+1/2×20%+10%+1/2×10%=55%,Y、y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y%=1-55%=45%。
1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蠖,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图4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图1中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环境不同保留的个体不同,A错误;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具有主动性,B错误;图3中桦尺蠖的性状分化只是进化,还是同一物种,C错误;图4中两种动物的捕食关系可以促进二者协同进化,捕食者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
11.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
A.随机交配 B.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
答案 A
解析 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自然选择会定向改变基因频率,染色体变异可以改变种群基因的数量进而改变种群基因频率,随机交配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A符合题意。
12.夏天到了,鹦鹉褪落一地绒毛,鹦鹉换毛的意义是( )
A.形态结构适应生理功能
B.生活习性适应生活环境
C.生理功能适应生活环境
D.生活环境适应生理功能
答案 B
解析 夏天到了,鹦鹉褪落一地绒羽,以适应温度高的环境,这一现象说明鹦鹉的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13.下列事实不属于协同进化的是( )
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昆虫和体内共生菌的关系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答案 A
解析 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工业发展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不属于协同进化。
14.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
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变异与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1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答案 C
解析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种群1中A=80%,a=20%,种群2中A=60%,a=40%,两者合并后A==70%,a=30%,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2×70%×30%=42%。
16.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
A.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C.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答案 C
解析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蠖被保留,而浅色桦尺蠖被淘汰,说明控制黑色的基因的基因频率上升,控制浅色的基因的基因频率下降,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不符合题意;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说明控制矮秆和抗病的基因的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不符合题意;杂合高茎豌豆连续自交,没有自然选择的作用,虽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但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C符合题意;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不符合题意。
17.下图是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概念图,结合此图,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①是自然选择,②是种群基因频率,③是生殖隔离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③,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③的根本原因
D.种群中②的改变一定会导致③的出现
答案 D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是自然选择,②为种群基因频率,③是生殖隔离,A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基因库的差异到达一定程度后,才会产生生殖隔离,而地理隔离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种群中②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导致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1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具有随机性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只有有利变异才是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 D
19.关于有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现了基因重组 B.提高了繁殖速率
C.加快了进化的进程 D.丰富了变异的原材料
答案 B
解析 真核生物出现以后,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了。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多细胞植物和动物的种类不断增多。
20.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B.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也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抗生素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D.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型,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抗生素对不同抗药性细菌进行定向选择,使细菌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错误。
21.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
C.“自然奇品悉具”是金鱼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
D.这种人工培育金鱼方法属于杂交育种
答案 B
解析 分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A错误;“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该育种方法称为选择育种,D错误。
22.下列有关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及协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其进化理论的核心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地进化
D.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的种内斗争属于协同进化
答案 D
解析 协同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发展和进化,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属于同种生物,它们之间的种内斗争不属于协同进化,D错误。
23.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深色表型频率在深色熔岩床区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
24.19世纪70年代,10对原产于美国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国,结果在英国大量繁殖、泛滥成灾。对生活在两国的灰松鼠种群,可以作出的判断是( )
A.两者尚未形成两个物种
B.两者的外部形态有明显差别
C.两者之间已经出现生殖隔离
D.两者的基因库向不同方向改变
答案 D
25.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但从染色体数目看,人类23对、黑猩猩24对,让人对达尔文的学说产生怀疑。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与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据此提出融合假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融合假说成立,在共同原始祖先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人和黑猩猩的形态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融合假说说明染色体变化是新物种形成的直接原因
D.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
答案 C
解析 若融合假说成立,则在进化过程中,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形成了人类2号染色体,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A正确;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则两者的形态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和2B)经拼接和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因此可利用人类2号染色体上的一条DNA单链检测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上(2A和2B)的DNA分子,故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6.(8分)下图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
请根据此图解完成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问题:
(1)此图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解中为什么有的箭头被淘汰?___________________。
(3)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在生存斗争中,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被淘汰
(3)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通过逐代遗传而不断积累加强(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解析 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变异,箭头有多个方向,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表示淘汰的个体,没短线的箭头就是保留的个体,保留的变异只有一个方向,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有的变异个体被淘汰,说明其不能适应环境,是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通过逐代遗传而不断积累加强。
27.(14分)如图为地雀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其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相互交配。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存在生殖隔离的地雀类型是____________。
(2)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
据表分析,种群________的遗传多样性高,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种群甲的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
(3)简述若干年后,小岛上由地雀B进化为地雀C的过程。_____________。
答案 (1)A与C和B与C
(2)甲 甲种群的基因型种类比乙种群多 30%
(3)小岛上环境的自然选择导致种群B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与原种群B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C
解析 (1)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不能交配,或者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存在生殖隔离。
(2)种群甲基因型种类多,遗传多样性高。种群甲的基因a的频率为(22+2×4+12+3×2)/[(20+22+4+20+12+3)×2]≈0.3。
(3)小岛上地雀B由于突变及基因重组的发生及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改变,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结果地雀B进化为地雀C。
28.(12分)请在下列现代生物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比较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1)相同点: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________和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
①达尔文进化论没有阐明________和________的本质以及________的作用机理,而现代生物进化论克服了这个缺点。
②达尔文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________的进化,而现代进化论则强调________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现代生物进化论中的“收割理论”提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________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________的局面,为________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_____。
答案 (1)原因 多样性 适应性
(2)①遗传 变异 自然选择 ②个体 种群
(3)数量多 绝对优势 其他物种 物种多样性
29.(16分)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答案 (1)c 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2)a 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p最相似
(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4)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