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5.《离太阳最近的树》-过关检测卷
展开
这是一份【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5.《离太阳最近的树》-过关检测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语中,有错别的一组是,下列各句中,不是比喻的一句是,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简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语中,有错别的一组是( )
A.沙砾 镂空 健硕 本末倒置 B焦炭 訇然 蕴含 盘根错节
C逶迤 药捻 铁掀 餐风宿露 D遒劲 苍穹 摺皱 触目惊心
答案:D(“摺皱”的“摺”应是“褶”)
2.下列各句中,不是比喻的一句是( D)
A.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透的边缘。
B.他唱的歌曲韵味醇厚,像新茶,像陈酒,像大地。
C.红柳的枝叶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D.一阵阵乌云从西边涌来,天好像要下雨了。
答案:D(“好像”表示猜测、估计,不是比喻词。)
3.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 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若一片红柳丛。
②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 一一折断。
③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己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 。
A.皱褶 连系 沙粒 B.皱纹 连系 沙砾
C.皱褶 联系 沙砾 D.皱纹 联系 沙粒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B水生植物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里而不腐烂,是因为他们能在水中呼吸,有抗腐烂的能力。
C这时需请来最有力气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
D我国鸟类工作者经过十余年的考察已查明,先后在贵州高原的鸟类多达417种。
答案:D(D项“先后在贵州高原”成分残缺,可在“高原”后加上“栖息(出现)”。)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告诉他我们这里都有什么规矩?
B.你要吃饭,对不对? 饭要热,对不对? 熟要用集火,对不对? 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C.怎么样? 小静,你妈妈回来了没有?
D.一走进工厂的大门,一条“今天你浪费时间了吗”的标语就映入眼帘。
答案:B(A 没有疑问语气,句末不用问号,用句号。B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末尾都要使用问号使用正确。C先问话后喊名,问号还应放句末,“怎么样”后面的问号改为逗号。D“今天你浪费时间了吗”是个问句,所以“吗”后面应该有问号。局部引用的话中有问号,用在整句中,问号不省略)
6.下列各句中,比喻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红柳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B他唱的歌曲韵味醇厚,像新茶,像陈酒,像大地。
C红柳的枝叶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D远方的几个小岛,在海浪的摇篮中像一个个可怜的宝宝。
答案:B(本体是“他唱的歌曲”,比喻词是“像”喻体是“新茶”“陈酒”“大地”,这是明喻。本句把“歌曲”比作“大地”不当)
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回答问题。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而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才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被固住的流沙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火。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富有韧性,与沙砾粘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烈焰,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长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涵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道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放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风餐露宿。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
(选自《读者》2006年第2期)
7.对文中“不可思议”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之中植物难以生存,因此有红柳不可思议。
B.在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红柳成为仅有的树,实在不可思议。
C.如此艰难的生存,竟还对着酷寒和缺氧成长,也令人不可思议。
D.红柳丛的生存必是得到神灵的佑护或大自然的疏忽,它成为高原的精灵,这也不可思议。
答案:D
8.对作者“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由于它受到神灵佑护和大自然的特殊照顾,因此没想到它后来会受到摧残。
B.这是下文的伏笔,说明红柳将遭受摧残,这与作者良好祝愿背道而驰,写下这篇文章以引起人们更深层的思考。
C.这暗示出它将遭受厄运,表达了作者原有的良好祝愿与现实不符,也蕴含着对战友砍伐红柳的谴责。
D.作者关注红柳的未来的命运,这表明她在西藏工作过,对当地的一草一木有感情,红柳的不幸使她悲哀。
答案:B
9.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写高原的自然环境,有力地映衬出离太阳最近的红柳的不平凡。
B.文章借红柳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对历经苦难的仁人志士崇高品质的赞美。
C.用炸药这一高科技的法子替代人力砍伐红柳,表现了人类对付自然的聪明才智。
D.整篇文章感情强烈,作者用激愤的语言愤怒地控诉了人类残暴自然生灵的行为。
答案:A(B项拔高题旨。C项对人类作者持批判的态度。D项主旨偏离。)
10.简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答案:生动形象地(或“运用拟人手法”)说明红柳具有顽强的抗拒恶劣环境的生命力。
(2)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答案:生动形象地(或“运用比喻手法”)说明红柳具有强大的根系和固住流沙的伟大力量。
11.文章结尾段连用两个反问句,蕴涵着什么深意?
答案:告诉人们红柳是地球的“原住民”,但人类却摧毁了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破坏自己生存环境的忧虑,呼唤人们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要有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12.文章以“离太阳最近的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是说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是“离太阳最近”的树木;深层的含义是显示了红柳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生长气势,突出红柳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伟大力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1.《合欢树》-过关检测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23.《师说》-过关检测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20.《苏幕遮》-过关检测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范仲淹描述错误的是,下列典故解释错误的是,分析这首词的写作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