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14.《书愤》-过关检测卷
展开这是一份【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14.《书愤》-过关检测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散关(sàn) 衰鬓(bìn) 千载(zǎi) 莺歌燕语(yīng)
B.薄似纱(bó) 伯仲(bó) 绚烂(xùn) 寡廉鲜耻(xiǎn)
C.柏森森(bǎi) 蕴藉(jí) 馈赠(kuì) 铁马秋风(tiě)
D.朋友圈(quān) 塞上(sài) 静谧(mì) 游目骋怀(chěnɡ)
【答案】A.散sǎn; B.薄bá; C.藉jiè
【详解】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C.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答案】D
【详解】A.“长使英雄泪满巾”的“巾”应为“襟”。C.“楼船夜雪瓜洲度”中“度”应为“渡”。B“早岁那知世事坚”中“坚”应为“艰”。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答案】B
【详解】许:称许,称赞。
4.下列与作者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B.陆游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是有意要做诗人”,但陆游才气超然,并曾身历西北前线,因此,陆游也创造出了稼轩词所没有的另一种艺术境界。
C.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与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
D.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
【答案】C
【解析】C.“与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错误,“吴中四士”是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他们四位都是唐朝时期的人物,都位于江浙一带,而古代叫做吴中,所以就有了‘吴中四士’这个称号。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小题。
书愤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5.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如山”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气。
B.颔联的意象组合未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显得大气磅礴。
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表明心志,含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意。
D.此诗为七律名篇,以“愤”为抒情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答案】C
【解析】C手法应是用典。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D.“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答案】C
【解析】C.“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错,原句意思是,千年以来,有谁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作者追慕先贤的业绩,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7.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答案】B
【分析】B.“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错误,这里并没有自责,而是有些遗憾。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住“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B.“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属对工稳,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两两相合便有开阔、壮盛之感。
C.尾联用典,欲抑先扬。通过诸葛亮的事迹追慕先贤,表明虽已无法效仿诸葛亮,但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D.《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句句是愤,字字是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答案】C
【解析】C.“表明虽已无法效仿诸葛亮”错,应是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也暗示今日的壮志难酬。
B.颔联撷取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充满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C.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D.尾联诗人高度赞美诸葛亮的《出师表》,意在表明千百年来难有与之相提并论的佳作。
【答案】D
【解析】D.“意在表明千百年来难有与之相提并论的佳作”错误,诗人高度赞美诸葛亮的《出师表》,意在用典明志,表明自己追慕先贤的业绩,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10.下列对《书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答案】D
【详解】D项,“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理解错误。李白的诗清峻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本诗感情沉郁应该是与杜甫诗风相近。
1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答案】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陆游写《书愤》时62岁,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定居成都后,探访诸葛武侯祠有感而写。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同时收录这两首诗的一书是( )
A.《咏怀诗选》B.《咏史菁华》C.《古诗选集》D.《律诗集萃》
【答案】D
【解析】《书愤》和《蜀相》都是四联八句,每句七言,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押韵,属于典型的律诗;《书愤 》题材是咏怀诗,不是咏史诗,《蜀相》是咏史诗,不是咏怀诗。排除ABC。因此应收入《律诗集萃》。
13.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楼船”两句用名词性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
B.陆诗全诗紧扣“愤”字,既表现年轻时的壮志雄心,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C.杜诗中“柏”这个意象有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
D.杜诗中诗人虽面对春意盎然的景象,却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
【答案】B
【解析】B.“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错,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14.两首诗都写到了“出师”,用意有何不同?请引用重点句子加以分析。
【答案】《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以诸葛亮自况,借《出师表》的北伐之志,表达自己渴望北伐的心愿;而《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21.《雨霖铃》-过关检测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默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19.《劝学》-过关检测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点篇目】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重点篇目过关检测卷 18.《采薇》-过关检测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