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之考点练习(含知识清单)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专题07-修辞手法(同步练习)
展开专题07 基础知识及运用之修辞手法考点同步练习1.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地窖里一向枯燥得很,水终究从哪里来的?原来是刺猬撒的尿。B.丽莎既聪明又漂亮,红红的脸好似春天开的玫瑰花儿。C.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D.班主任课真忙,整天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水终究从哪里来的?原来是刺猬撒的尿”,自问自答,为设问。B.“红红的脸好似春天开的玫瑰花儿”,把红红的脸比喻为盛开的玫瑰花,运用了比喻修辞。C.“好像”表猜测,不是比喻。D.“整天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运用了夸张。故选C。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八月的乡村,雨水时不时就来一场,艳阳抽空普照头顶。风调雨顺的天气,是庄稼人的欢喜,五谷庄稼的最爱。走进自家的田里,①最先看到的是一行一行长得翠绿茁盛的辣椒秧,织成绿毯,远远扯向天边。②秧子上坠满了一根挨一根的辣子,青锥般的直畅顺溜,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尤其是红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在长菱形的密叶间,煞是点睛醒目。③而更叫人垂涎三尺的是那一股独特的生椒香,也以挡不住的诱惑,迫不及待地窜进鼻孔。蓦地,满脑子关于辣子的记忆,一下子就从时光里浮现出来。爱吃辣子的父亲,也是种植辣子的好把式。每年二月二一过,地里就早早施了肥。三月深耕,整地打畦,趁着春阳旺天,下进种子,敷上薄膜,灌一次饱水。没几天,银光闪亮的大棚里,就长出一簇簇淡绿的辣椒苗子。到了四月,泥土酥软,地气渐升,清明节送来一场好雨。辣子苗长到了一拃高时,起苗移栽,大水漫灌。五月除草培土,六月施肥复灌。④七月辣子开花了,清亮亮,一树银星,珍珠般地洒在枝叶间。八月间,喝够了水肥的辣子苗,铆足劲头,一阵猛长。十几天时间,辣子条就密实地挂满了枝杈。大个子的青辣子,足足接近半尺;小个头的青辣子,也不甘示弱,抓住条枝,使劲朝下引体伸展。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使用了比喻、比拟、夸张的修辞,描写了田里的辣椒秧的生机勃勃、整齐有序、一望无际。B.第②句使用了比喻、对偶、对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辣子的种类很多,外形也各不相同。C.第③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赋予香气以人的特征,使读者可想见生椒香的诱人、活泼,颇有情趣。D.第④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了辣子花的颜色、形态等,展现了作者对辣子开花进而结果的期待。【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掌握分析修辞手法和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B.“对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辣子……”错,原文“青锥般的直畅顺溜,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并未进行对比,也并不能得出“青辣子的种类很多”的结论,由后面“尤其是红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可知,这句话并非只写“青辣子”。故选B。3.中国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要想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离不开考古。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珍品,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在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重大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许多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对考古学者而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探索发现、求得真知的驱动力。他们钻深山、探遗迹,一把手铲、一支毛刷,风餐露宿,不改初心。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中国考古因立足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历史的探索而高瞻远瞩,因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而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砥砺奋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实在令人难忘。B.那两个乘客中,靠窗的“汉服”目光柔和,旁边的“西装”满面笑容。C.“民亦劳止,艺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人民最朴素的愿望。D.年轻干部要争做拓荒牛,深入基层,提高实践能力,为群众解决问题。【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文物”,喻体是“甘泉”。A. 比拟,“烹煮焦虑和苦涩”,赋予厨房烹饪的东西以人的情感;或者理解为拟物,“焦虑和苦涩”用“烹煮”来写,把抽象的情感当做可以烹煮的具体的食物。B. 借代,“汉服”“西装”,用两个人的着装代指两个人。C. 引用,引用了古人的话“民亦劳止,艺可小康”。D. 比喻,将“年轻的干部”比作“拓荒牛”,本体是“年轻干部”,喻体是“牛”。与画线句的修辞手法相同。故选D。4.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都插不去。B.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D.湖水清澈见底,如同一块透明的蓝绸布,静静的躺在大地的怀抱里。【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A.“礼堂挤得连根针都插不去”夸张;B.比喻,把雨水比作“箭头”“瀑布”;C.没有修辞,“像”不是比喻词,此处作比较;D.比喻,把“湖水”比作“蓝绸布”;拟人,“躺”赋予“湖水”以人的情态。故选C。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运用反语的手法,猛烈抨击了段政府的卑劣无耻和八国联军的血腥残暴。B.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的境况,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夸张山与天的距离之近、枯松与绝壁的角度之大,写山之高之险。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没有生命的废池乔木尚且厌恶侵略,写出人对金兵的厌惧。【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B.“罐装了的劳动力”是一种比喻说法,不是借代。意思是说,包身工早晨五点钟就被关进工厂,晚上要六点钟才接领回来,永远没有和外人接触的机会,就象罐装了的食品和空气隔绝一样,“安全地保藏”。故选B。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A.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为引用;“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为比喻;“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为设问。文中没有使用的修辞是比拟。故选D。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很少有人知道构树。在南方,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我却时常走到树边。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满枝头的小小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对比、比喻、对偶、排比B.拟人、比喻、借代、对比C.借代、比喻、对偶、夸张D.排比、夸张、借代、拟人【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满枝头的小小绿叶,依然青翠”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A。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决定的,而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因为细胞完成“燃烧”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①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小火焰才会遇合地“燃烧”,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②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地转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控制,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③细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④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A.第①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代指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B.第②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C.第③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活动的情形。D.第④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借代手法”错误,该项考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代”,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喻”,强调相似性,此处为借喻。B.“比拟手法”错误,此处应为比喻。D.“夸张手法”错误,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发挥作用部分本来就很小,并非刻意夸大或缩小。故选C。9.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比喻)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比喻、排比)C.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设问)D.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反复、对比)【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C.“设问”错误。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结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可知,本句的答案就在问题中,运用了反问。故选C。10.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中“桑麻”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D.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绘的图景的是:打开房舍就看到场地和菜园,端起酒来又谈起了蚕桑种麻的农事话题,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桑麻”,指桑树和麻;运用借代的手法,借指庄稼。A.句意: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杨花:指柳絮。B.句意: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沉舟:翻覆的船只,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C.句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干戈:干、戈都是古代兵器,运用借代的手法,指抗元战争。D.句意: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中斑白十指漆黑。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故选C。11.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春天的田野是妩媚的,妩媚得没了自己的风骨;夏天的田野是张扬的,张扬地炫耀着自己;秋天的田野是骄傲的,趾高气扬地显示着自己。B.如何判断探测器是否降至目标速度,如何监测发动机推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自主更新刹车参数,都是研制团队要攻克的难关。C.诗歌表达了人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又起源于生活,生活是生命的体现。D.它可以模仿逼真,可以快速组合,可以在技能和信息掌握方面超过真正的艺术家。【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B.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C.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C。1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C.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间挨一间的房子”比作“马蜂窝”;B.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声”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C.没有使用修辞手法;D.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灰灰的薄雾”比喻成“地毯”。故选C。13.找出下列选项中和例句的修辞相同的一项( )例: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B.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运用反语,“伟绩”“武功”本是褒义词,此处褒词贬用,揭露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的万分悲痛。A.反复,突出了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和控诉。B.比喻,把“她们”比作“机器”。揭示了她们非人的处境。C.反语,“慈祥”“难得的佳肴”揭露了老板们的丑恶嘴脸。与例句相同。D.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类长期阶级斗争、劳动人民流血牺性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木材后来才成为一小块煤。故选C。14.对下列诗词名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通感)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反问、拟人、夸张)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比喻、夸张)D.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夸张)【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B.“夸张”错误,“如今有谁堪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答案在问句中;“憔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人的情态;无夸张。故选B。15.下列各句中,对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对偶)B.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拟人)C.我的师傅就像刘半农在《铁匠》中所塑造的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一样,凭借自己的手艺,服务远近乡亲。(比喻)D.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已经气破肚皮了。(借代)【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正确。“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与“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句式构成对偶;“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与“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句式构成对偶。B.正确。“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赋予棉花人的特征,运用了拟人,使表达更加生动活泼。C.“比喻”错误。“我的师傅就像……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一样”,是将“我的师傅”和“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做类比,此处不是比喻。D.正确。用“红眼睛”这个人物的特征借代该人物。故选C。16.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B.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鸦捕鱼的事情了。(比拟)C.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反语)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C.此处没有用反语,而是用了比喻,用“流言”的种子比喻流言的材料。故选C。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_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________”,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引用、反复、夸张、反问 B.反复、反问、比喻、引用C.拟人、引用、反问、比喻 D.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节选文字运用了拟人、引用、反问、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暮雨潇潇江上村” 引用诗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是拟人的手法。没有运用夸张、反复的修辞。故选C。18.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B.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比)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B.从结构上来看,上下句基本相对应,故用得是对偶修辞,不是对比。故选B。19.下列句子中,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B.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比拟) 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反问)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 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设问)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比喻)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别修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常见的修辞的用法,然后根据语境来分析判断修辞类型,得出答案。D项,“孤帆一片日边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述错误。用“孤帆”借指“船”,应该是借代的修辞。故选D。20.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②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逶逦背着北风而行。③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A.比喻 夸张 比拟 B.夸张 比拟 比喻C.夸张 比喻 比拟 D.比喻 比拟 夸张【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运用夸张手法,以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来说明蜀山之高且险。②句,“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逶逦背着北风而行”运用比喻手法。用“碎琼乱玉”来比喻地上冰雪。③句,“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运用比拟手法,“翘尾巴”“夹着尾巴”是把人比拟成动物。故选C。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烟火气少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孤芳自赏。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鸡零狗碎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一个人身上的烟火气,总归得多一点,但再多也不能超过七分。一个人身上那些高飘在上的非烟火气,也多少得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七分俗气,三分仙气,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趣味。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运用了借代修辞。“烟火气”指煮食物的气味,这里代指俗世生活的气息,“铜臭”本指金钱的气味,这里代指功利思想。A.使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夸张体现于“三千尺”比喻体现于“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比喻成“银河”。B.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绰号“龙城飞将”代指将军李广,用“胡马度阴山”借代匈奴对中原的进犯。C.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无可奈何”“似曾相识”对应,“花落去”“燕归来”对应。D.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使用了比喻,本体为“西湖”喻体为“西子”,第二句使用了拟人,把人的外在特征“淡妆浓抹”赋予了西湖。故选B。22.下面四句话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②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简直是一个木偶人。③这实在是叫做“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④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A.①夸张 ②比喻 ③引用 ④比喻B.①拟人 ②比喻 ③引用 ④拟人C.①拟人 ②拟人 ③夸张 ④比喻D.①夸张 ②比喻 ③夸张 ④拟人【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判断时,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来判断修辞手法,如:“拥抱”“简直是一个木偶人”“天有不测风云”“醉醺醺”。23.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答案】C【详解】此题考核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题中A项是暗喻,把“树林”比作“海洋”,“海洋”前因有“一片”来修饰,这就比较恰当。把“轻风”比作“呼吸”,很形象。B项也是暗喻,把“珍珠”比作“海的泪”,很形象。D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C项,“面对风暴的欺凌”江河应是波涛滚滚,咆哮怒吼,怎会“寂然无语”?故选C。24.下列对句子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夸张)B.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它那强烈的明灯,在晨曦中逐渐暗淡。(比喻)C.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拟人)D.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借喻)【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D.“借喻”错误,应是借代,用“北京话”代“讲北京话的人”。故选D。25.下列对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排比)B.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反问)C.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拟人)D.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比喻)【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B.诗句有问有答,使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故选B。2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它的脊背像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皮是光滑的、漂亮的,B.它肚皮朝上……像一只快艇一样在水面上破浪而去。C.它在水面下游,高耸的脊鳍像刀子似的一动也不动地插在水里。D.它的牙齿不是角锥形的,它们像爪子一样缩在一起的时候,形状就如同人的手指头。【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对常见修辞的种类以及每种修辞的特点有所了解。常考修辞为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这是针对比喻设题。比喻的条件,一是有喻体,二是喻体与本题性质不同。A项,“它的脊背像剑鱼一样蓝”不是比喻,此处的“像”表示比较,并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它肚皮朝上……像一只快艇一样在水面上破浪而去”中把“它”比作“快艇”,是比喻;C项,“它在水面下游,高耸的脊鳍像刀子似的一动也不动地插在水里”中把“鱼的脊鳍”比作“刀子”,是比喻;D项,“它的牙齿不是角锥形的,它们像爪子一样缩在一起的时候,形状就如同人的手指头”中把“它的牙齿”比作“人的手指头”,是比喻。故选A。27.下列对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一个竹篱围起的小院子,两个呈直角的墙垛上竖着竹篱笆,篱笆上现南瓜藤、黄瓜藤、丝瓜藤。脸盆一般大的南瓜,挂在竹架上,让我忍不住想去抱抱它。黄瓜长到没皮刺的时候,我干脆摘下来,放在衣服上蹭两下,塞进嘴里,水汪汪、凉津津的瓜瓤滑进喉咙,那叫个清爽。还有一个前院,一堵鹅卵石砌的矮墙,墙上长满了爬墙虎,圆叶红茎,促织在墙洞里,唧唧,唧唧,低低地唱着乡间小调。院子里有两棵香椿树和三棵香椿树,还有两块菜地。有一年,父亲把菜地挖了,种了几棵雷竹。雷竹黄黄的,竹叶飘零,我们都以为成活不了。过了两年,竹林迎来更多的鸟,苇莺成群成群飞来,筑巢,抚育雏鸟。有了竹林,夏季的萤火虫更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在飞流。漫天光瀑,从绵密的星星里倾泻下来。萤火虫吸在玻璃壁上,荧荧发光。我们拿着罐子,当手电在院子里钻来钻去。发光的玻璃罐在我们手里,成了一个魔术瓶,储存着年少时的好奇和惊喜。那种独特的蓝荧的光,是一个飘忽摇曳的童话。A.拟人、夸张、比喻 B.排比、比喻、借代C.拟人、排比、比喻 D.拟人、夸张、借代【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脸盆一般大的南瓜”是夸张;“促织在墙洞里,唧唧,唧唧,低低地唱着乡间小调”是拟人手法;“发光的玻璃罐在我们手里,成了一个魔术瓶,储存着年少时的好奇和惊喜。那种独特的蓝荧的光,是一个飘忽摇曳的童话”是比喻。没有排比和借代。故选A。28.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一只花猫卧在母亲身边,表现出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③争吵几句后,年轻的双簧管和风韵犹存的女大提琴竞扭打起来了。A.拟人 反复 拟人 B.比喻 反复 拟人C.拟人 排比 借代 D.比喻 排比 借代【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修辞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所了解,比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要熟悉它们的标志和特点,分析时要仔细。①说花猫“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是拟人;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构成排比;③“年轻的双簧管”“风韵犹存的女大提琴”都是借代,分别指演奏双簧管的年轻人和演奏大提琴的女人。故选C。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以往在保护出土青铜器时,通常是在青铜器外包上薄膜、软布,再用石膏进行固定。而此次发掘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非常逼真的青铜器模型,接着在模型上涂上半凝固的硅胶材料,形成硅胶保护套。然后,工作人员为沉睡着的青铜器穿上这层贴身“防护服”,外面再用石膏固定,以有效避免对青铜器可能带来的损伤。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D.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中“沉睡着”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青铜器拟人化;“防护服”运用了比喻手法。A.“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运用了比喻,将花比作帆。B.“没精打采”是拟人,将路灯光拟人化;“是渴睡人的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路灯光比作渴睡人的眼。与例句相同。C.“文明”是反语,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D.“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是拟人,赋予小狗人的情感。故选B。30.下列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借代)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对偶)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设问)【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能力。D.“安”在句中是“怎么”的意思,句子译为: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使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此问句中已含有答案,应为反问。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