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文言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文言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第1页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文言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第2页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文言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第3页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文言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第4页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文言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第5页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文言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第6页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文言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第7页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文言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第8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文言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7-文言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共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纲解读,真题演练,真题解剖,知识点精讲,文言虚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对文言文基础知识方面有以下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词类的活用。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常见实词、虚词”,是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的;所谓“在文中的含义、意义和用法”,实际上是指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意义和用法。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这既是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情况,又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对象包括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的考查对象则主要是本书中所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是指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种句式的含义、分类和辨别标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是要求读懂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义,掌握其逻辑关系;二是要求能够将文言文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湖南省对口升学考试文言文阅读每年都会对实词进行考查,也有对虚词的考查,每题3分,总分为3分或6分。实词方面,主要考查的是一词多义,也涉及了通假字;虚词方面,主要考查了“之”的意义和用法。考试所选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较为浅显易懂,所选的实词和虚词都较为常见,题目难度不大。在2024年对口升学考试的备考过程中,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要靠知识积累(常用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及意义,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常见通假字,重大的历史知识等);二要靠基本技能(词类活用、不同句式的判定、辨析、翻译、归纳、分析等能力);三要靠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具体语境、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只有在这三方面努力,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一、 (2018 年湖南对口招生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的题目。许仲平义不苟取《元史·许衡传》许衡, 字仲平, 怀之河内人也, 世为农。 幼有异质, 七岁入学, 授章句, 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 “取科第耳!”曰: “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 又能问其旨义。久之, 师谓其父母曰: “儿颖悟不凡∙, 他日必有大过∙人者, 吾非其师也。”遂辞去, 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衡)尝暑中过河阳, 渴甚, 道有梨, 众争取啖之,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 曰: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 “世乱, 此无主。”曰: “梨无主, 吾心独无主乎?”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之”的用法, 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怀之河内人也 B. 实大奇之C. 父母强之不能止 D. 或问之
    【解析】其他三个都是代词, 指“他”。答案: A
    二、 (2019 年湖南对口招生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的题目。桓公与管夷吾连语三日三夜, 字字投机, 全不知倦。 桓公大悦, 乃复斋戒三日, 告于太庙, 欲拜管夷吾为相。 夷吾辞而不受。 桓公曰: “吾纳子之伯策。 欲成吾志, 故拜子为相。 何为不受?”对日: “臣闻大厦之成, 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润, 非一流之归也。 君必欲成其大志, 则用五杰。”(节选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2. 下列语句, 运用了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A. 全不知倦 B. 乃复斋戒三日C. 吾纳子之伯策 D. 何为不受
    【解析】“何为”即“为何”, 为什么。答案: D
    三、 (2020 年湖南对口招生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的题目。治生之道, 莫尚乎勤。 故邵子曰: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岁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 而旨则远矣!无如人之常情, 恶劳而好逸, 甘食媮衣, 玩日愒岁。 以之为农, 则不能深耕而易耨; 以之为工, 则不能计日而效功; 以之为商, 则不能乘时而趋利; 以之为士, 则不能笃志而力行; 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 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 日新则不蔽。 故户枢不蠹∙, 流水不腐, 诚不欲其常安也。 人之心与力, 何独不然? 劳则思, 逸则忘, 物之情也。
    2.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治生之道 B. 一生之计在于勤C. 以之为农 D. 天地之化
    【解析】ABD 三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 译为“的”; C 项中的“之”作代词, 这, 这种人。答案: C
    四、 (2021 年湖南对口招生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的题目。人有鱼池, 苦群鷧【注】 窃啄食之, 乃束草为人, 披蓑戴笠持竿, 植之池中以慑之。 群鷧初回翔, 不敢即下。 已渐审视, 下啄。 久之, 时飞止笠上, 恬不为惊。 人有见者, 窃去刍人, 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 鷧乃下啄飞止如故。 人随手执其足, 鷧不能脱, 奋翼声假假, 人曰: “先故假, 今亦假耶?”
    2. 对下列语句中省略成分的补充,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乃束草为人 B. 时飞止(于)笠上C. (人)恬不为惊 D. 自披蓑戴笠而立(于)池中
    【解析】“(人)恬不为惊”应为“(鷧)恬不为惊”。答案: C
    常见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 如“子” “其” “何”; 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 如“以”“于”“为”; 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 如“而”“则”“乃”; 第四类是起语气助词作用的, 如“也” “乎” “夫” “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 “其” “而”“以”“于”等。对口高考规定的范围是以下 12 个:之、 其、 于、 以、 则、 为、 而、 者、 乃、 所、 且、 乎。
    (1)作代词, 代人: 他(们)、 她(们); 代物: 它(们); 指示代词: 这(些)、 那(些)。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指代知识、 道理等。郯子之徒。 (《师说》)这, 这一类。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六国论》)代土地。(2)结构助词。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第二个“之”, 助词, 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助词, 的。
    (3)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 (《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可不译。(4)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师说》)(5)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劝学》)
    (1)作代词, 代人: 他(她)他(们)的; 代物: 它; 代事: 它们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他, 指代“生乎吾前”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六国论》)自己的。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 “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 译作“那”, “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 二分句, 也译作“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 那。距其院东五里。 (《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 那个。
    (2)作副词, 表反问、 揣度、 商量、 期望语气。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表揣测语气, 大概。其可怪也欤? (《师说》)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这不是······吗”。其孰能讥之乎? (《为学》)反诘语气, 译为“难道”。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期望语气, 译为“可要”。(3)作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或者选择关系。其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如果。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耶? (《马说》)是······还是。
    作介词, 意为“比”“对”“向”“跟”“与”“给”, 表引进动作行为或叙述的对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比。而耻学于师。 (《师说》)向。于其身也。 (《师说》)对于。皆出于此乎(《师说》)从。不拘于时。 (《师说》)表被动, 被。
    (1)作介词, 意为“用”“凭借”“按”“按照”“拿”。秦以攻取之外。 (《六国论》)凭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六国论》)采用。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六国论》)用。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六国论》)把, 将。
    (2)作连词, 表示并列、 递进、 承接、 目的、 因果、 修饰关系等。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因为。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才。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六国论》)相当于“而”, 以致。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表目的, “用来”。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并且。
    (1)作连词, 表承接关系, 并列关系, 转折关系, 假设关系等。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六国论》)就。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劝学》)表并列。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也。 (《劝学》)可是, 却。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也。 (《捕蛇者说》)那么。(2)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译为“是, 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作介词, 表对象, 表时间, 表目的, 表被动, 表原因。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对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被。(2)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呢”。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 (《鸿门宴》)
    (3)作动词。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六国论》)作为。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为。 (《六国论》)成为。为国者,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第一个为: 动词, 治理。由也为之。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华侍坐》)管理, 治理。愿为小相焉。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华侍坐》)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 制定。
    (1)作连词。 可表并列关系(“又”), 表递进关系(“并且”), 表承接关系(“就”), 表转折关系(“但, 却”), 表假设关系(“如果” “假如”), 表因果关系(“因而”), 表修饰关系不译, 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表修饰。舍瑟而作。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华侍坐》)表顺接。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表并列。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六国论》)转折连词, 可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递进, 并且。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劝学》)表因果。(2)组成“而已”, 相当于“罢了”。 如“如是而已”。
    (1)助词。 放在词或者词组后面, 组成名词性词组, 或引提顿作用。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劝学》)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 作“的人”讲。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劝学》)表停顿, 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2)语气词。 放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1)用作第二人称, 定语, “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2)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译为“是”。(3)时间上的紧接或情理上的顺承。 译为“于是”“就”“才”等。 如“乃入见”。(4)情理上逆转相背, 译为“竟然”“却”。 如“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对事物范围的限制, 译为“只有”。 如“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
    (1)组成“为······所”表被动。 如“为秦人之积威所劫”。(2)放在动词前, 组成所字结构, 表示“所······得人(事、 情况)”。 如“卒有所闻”。(3)组成复音虚词“所以”, 可以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或者表示手段或者凭借, 相当于“用来······的”“······的根据”“······的方法”等。 如“师者, 所以传道、 受业、 解惑也”。
    (1)副词, 相当于“将、 将要、 暂且、 姑且”等, 如“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2)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 译为“而且”, 如“彼所将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且已久疲”。(3)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译为“并且”, 如“河水清且涟漪”。(4)连词, 表示让步关系, 译为“尚且”, 如“臣死且不避”。
    (1)相当于介词“于”, 如“生乎吾前”。(2)词尾作助词, 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语气助词。 或表停顿, 如“虎威虎遑遑欲何之”。(4)表疑问语气, 译为“吗、 呢”, 如“儿寒乎? 欲食乎”。(5)表揣测语气, 译为“吧”, 如“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其庶几乎”。(6)表感叹语气, 译为“啊, 呀”, 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如何推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1)综合归纳法。 综合归纳课本中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绘制成图表, 加强记忆,在阅读的具体语境中掌握具体意义。(2)内外联动法。 利用熟悉课文内文句的优势来帮助辨析课外语段中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代入筛选法。 在具体语境中很难推断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 可以利用熟记的知识逐一代入筛选, 文从字顺即为正确的。
    (4)语境推断法。 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推断。 如“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中的“乃”, 依据文意, 可推断是“竟然”的意思。(5)词位判定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起不同的作用, 比如“也”, 句末表判断、 陈述、 疑问、 感叹等语气,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6)成语联想法。 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中的“则”, 可用“既来之, 则安之”来推断。
    附: 常见文言复音虚词
    而已: 罢了。俄而: 不久、 一会儿。既而: 随后、 不久。是故: 所以、 因此。是以: 所以、 因此, 因而。向使: 假如、 如果。
    无虑: 大约、 大致。毋宁: 宁肯、 宁愿; 莫不是、 不是。无所: 没有什么······, 没有条件······无以······为: 用不着。无以: 没有用来······的东西、 办法。无庸: 不用、 无须。无由: 不可能、 无法、 无从。
    得以: 能够。相与: 互相、 相互、 彼此。向使: 假如、 如果。一何: 多么、 为什么······那么······以故: 所以。可以: 可以用来、 足以用来。且夫: 再说, 而且。然而: (既然)这样、 那么。
    是以: 所以、 因此、 因而。庶几: 或许、 可能; 差不多; 但愿、 希望。虽然: 虽然(即使)如此······(但)。所谓: 所说的、 所认为。而况: 何况、 况且。否则: 如果不······就······何乃: 何况是、 岂止是; 为什么竟。何其: 为什么那么; 怎么这样; 多么。
    附文言虚词识记知识清单

    相关课件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6-病句 知识点复习 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6-病句 知识点复习 课件,共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分析,第六节病句,真题演练,知识点精讲,仿真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5-成语 知识点复习 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5-成语 知识点复习 课件,共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真题演练,知识点精讲,知识清单,仿真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4-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4-虚词 知识点复习 课件,共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分析,第四节虚词,真题演练,知识点精讲,仿真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