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测能力)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测能力),共8页。
第三单元(测能力)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2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A.搓捻(cuō) 恍然(huǎng) 惭愧(cán) 暖和(hé)B.绽开(zhàn) 譬如(pì) 给予(jǐ) 感慨(gài)C.截然(jié) 繁衍(yǎn) 悔恨(huǐ) 拼凑(còu)D.涨红(zhàng) 浸满(qīn) 抚弄(fǔ) 模仿(mó)2.下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争执 困惑不解 奥秘 疲倦不堪B.激荡 繁花似锦 觅食 不可明状C.企盼 油然而生 摸索 花团锦族D.繁衍 恍然大悟 苦恼 浑为一谈3.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雾霾天气很多人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呼吸系统,戴上防尘口罩。B.当派出所民警表示该街道并无此人时,男子才恍然大悟,声称自己上当受骗了。C.近日,位于福州北峰山区的千年古刹林阳寺梅花相继绽放,在云雾缭绕之下美不胜收。D.我们对精读课文要理解透彻,深入领会,不求甚解。4.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B.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C.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D.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5.下面各项中的加粗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6.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4分)(1)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2)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3)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7.下面的片段出自作文《读〈海伦·凯勒传〉有感》,画横线的三个地方都有语病,请改正。(3分)《海伦·凯勒传》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在出生19个月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她丧失了宝贵的听力和视力。①她的声带因为没有受损,却无法受其他感官的刺激,以至也不会说话。读完这本书,我被海伦·凯勒的精神所感动,并深深地喜欢她。她是那么执着、坚毅、顽强,尽管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②但她拼命地摸读盲文,指头都摸出了血,甚至书写单词和句子。她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哈佛大学。③从海伦·凯勒身上,使我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理想的坚持,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1)第①处关联词“因为”用得不当,可以改为“_____________”。(2)第②处语序不当,可以改为“_____________”。(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4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论语》八章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8.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2分)(1)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2)即之也温 即:________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0.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4分)11.阅读第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4分)(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诗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甲】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乙】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①相看②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注释】①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②相看:又作“相逢”。12.两首诗歌所写的内容都与笛声有关,抒写的都是笛声所引发的感触。【甲】【乙】两诗中作者闻笛的地点分别在____________;【甲】诗中体现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4分) 13.人们历来认为,【甲】诗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句的加粗词语“不知”用得很妙,试分析该词语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14.【甲】诗中虽然我们不知道吹芦管的是何人,但我们根据诗歌内容推测,所吹的音乐在内容上一定与______________有关。(2分)15.请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分析【乙】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三)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谢谢你,盛装莅临①我的成长汪微橙①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看书,每天练习毛笔字……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得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佩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⑤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⑦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检讨的标准直接照搬作文要求: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迹要工整。⑧有一回上课,他故意迟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叫喊:“写检讨!写检讨!写检讨!”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淹没掉每个人。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把写检讨的标准落实到平时的日记中,日记不许胡乱应付“差事”,如果我们能保证质量,可以变“日记”为“周记”。算算,虽要求高了,但作业少了,我们欣然同意了。⑩毕业后和同学们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检讨是假,练字练笔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的周记,也最好看。”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更好的自己。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间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每到动情处,他的眼中闪出一种异样的光彩,眼神比远方还远。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便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⑮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注释】①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16.阅读选文①~⑮,完成下面表格。(2分)段落主要内容①~⑥小学班主任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打磨气质⑦~⑪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⑮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4分)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18.选文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小学班主任的女儿?(4分)19.选文第⑫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每到动情处,他的眼中闪出一种异样的光彩,眼神比远方还远。三、写作(50分)20.请以“最懂我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3)不少于600字。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有误,“暖和”的“和”应读作“huo”;B.有误,“感慨”的“慨”应读作“kǎi”。C正确。D.有误,“浸满”的“浸”应读作“jìn”。故选C。2.答案:A解析:A.正确;B.“不可明状”应写作“不可名状”;C.“花团锦族”应写作“花团锦簇”;D.“浑为一谈”应写作“混为一谈”。故选A。3.答案:D解析:D.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不合语境。故选D。4.答案:D解析:D.并列的词语之间应该用顿号。5.答案:D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A.了解/得到;B.指学过的知识/指学问和事业;C.表承接/表并列;D.“习”均译为“复习”。6.答案:(1)夜发清溪向三峡(2)正是江南好风景(3)遥怜故园菊(4)一夜征人尽望乡7.答案:(1)虽然(2)但她拼命地摸读盲文,书写单词和句子,甚至指头都摸出了血(3)删去“使”8.答案:(1)坚定;(2)接近(走近,靠近)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具体考查课内和课外。课内按照课下注释给出答案;课外可根据成语“若即若离”中的“即”,即“靠近”“接近”等的意思来理解。9.答案:(1)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2)有才德的人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10.答案:第③章。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答题时根据题干要求,在语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即“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强调的是君子注重自身修养,而不是名望。11.答案: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归纳能力。答题时要仔细研读第⑦⑧章,分别从中归纳出“君子”与“小人”的特点即可。12.答案:受降城、寒山;一夜征人尽望乡13.答案:幽怨的笛声触动了征人的思乡之愁,“不知何处”中的“不知”既写出了这种对家乡的思念是军中士卒的普遍心理,也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14.答案:思乡15.答案:通过“寒山”“笛声”“大雁北飞”等意象,传达了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表达了诗人无法回归家乡的哀怨和悲伤。16.答案:A:初中语文老师用写检讨、记周记的方法帮助学生遇到更好的自己。B:高中语文老师用饱含情感的诗歌教学唤醒我的梦想。17.答案:比喻、反问,生动形象地写出并强调乡村孩子们的无拘无束。18.答案:细致描写小学班主任女儿优雅高贵又接地气的气质,突出老师“力推淑女教育”方法的成功,侧面表现老师有远见、教育有方。19.答案: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师讲诗歌时陶醉、享受的神情,表现老师对诗歌的热爱。20.答案:略解析:写这道命题作文,首先要抓住题眼,审清题目。题目要求写一个人,这个人可以是父母亲人,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其他人。“最”有对比的意味,所以在写作时要有铺垫,可以先写一些人对“我”的不理解,再写“那个人”对“我”的理解。“懂”在这里意为理解,偏向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心理、性格、志向、思想等的肯定、理解和欣赏。如写父母之爱、让自己感动的人等,就属于跑题。文章写作的重点在于展现“那个人懂我”的过程,即要写在哪件事上最懂自己,哪个镜头最懂自己,要刻画出“那个人”的动作、语言等细节,让人物形象丰满、鲜活起来。选材时要注意在“那个人”如何理解“我”上下功夫,如写“那个人”理解“我”的内心所想、所追求的梦想,显然要比写考试遇到挫折时“那个人”懂“我”的心情要深刻、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