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此表显示的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有何特点?
(二)佛教的盛行及反佛运动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 ——卜宪群《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照佛学的说法一切痛苦都起源于人类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无知的人还在渴求他们,迷恋他们……信奉佛教就可以解除痛苦。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渴求寻求精神安慰;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
争夺劳动力,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
逃避赋税,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范缜《神灭论》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代表人物是范缜,著有《神灭论》
“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材料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论佛骨表》
韩愈认为:佛教是外来文化,不合中国国情,如果大肆提倡将会败坏社会风气,要求统治者加以禁止。
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曹操《短歌行》节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龟虽寿》节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以陶渊明为代表)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丘迟《与陈伯之书》节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陇头歌辞》北朝民歌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域,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子夜歌》南朝乐府民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
将进酒 (节选)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观刈麦(节选)白居易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思考:唐诗风格为何差异?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3)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以颜体 和柳体最为有名。
(1)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
(2)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吴道子---画圣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 ~ 3.141 592 7之间。
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
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由上表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科技的特点?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讲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中国名僧西行求经;
东晋时,法显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菩提达摩,生于南天竺,南朝梁时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被后人尊为中国禅宗始祖。
(西夏)榆林石窟壁画《唐僧取经图》
根据唐玄奘途经瓜州时的真实故事绘制而成。孙悟空的原型是帮助唐玄奘偷渡玉门关的胡人石槃陀,老马则是瓜州人送给他的坐骑。
(1)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 高僧。
《鉴真东渡日本》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五.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政治:国家统一与制度完备;
政策: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代的艺术,在绘画与书法、雕塑与石刻以及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于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文化:继承、吸收、融合与创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本课目标,小组合作,资料卡片,皇帝装扮,课堂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一代人的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评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思想活跃多元兼容,第二篇章,成就突出达到高峰,第三篇章,交流互鉴影响深远,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前预习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儒学危机,文化多元,三教融合,反佛斗争,1原因,耗费大量钱财,破坏家庭秩序,影响社会运作,2过程,②政府三武一宗灭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