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58558/0-169896944567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58558/0-169896944575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58558/0-169896944578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课时作业(41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四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
这是一份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共7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纷纷展开变法,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以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故选B项;卿大夫掌握实权发生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实现统一,排除A项;工商业的繁荣发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客观效果,并不是其主观目的,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多推行县制,排除D项。答案:B2.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 ) 石犁 骨耜 铁犁犁冠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 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在生产的过程中,石犁、骨耜逐渐被铁犁取代,这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巨大进步,因此D项正确;铁犁的出现不能直接印证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排除A、C两项;铁犁仅仅和冶铁技术的进步相关,而不是所有的手工业技术,因此B项错误,排除。答案:D3.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 ( )A.实行什伍连坐 B.奖励军功C.实行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解析:材料中提到“本业”“末利”,在封建社会,“本业”指的是农业,“末”指的是商业,材料中对于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要进行奖励,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答案:C4.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这主要说明(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解析:根据材料“公田赏赐给……士兵作私田”“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步承认土地的私有性质,故选A项;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经济改革对土地的作用,不是对王权的作用,排除D项。答案:A5.(2022·广东合格考)春秋时期,天子行祭祀之礼,撤祭时唱《雍》。《论语》记载,鲁国权贵三家大夫在撤祭时,也唱《雍》。孔子评论说,他们怎么可以在自家堂上行此大礼?据此可知,孔子主张 ( )A.推行仁政 B.简化祭礼C.维护周礼 D.隆礼重法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孔子批评鲁国权贵三家大夫在撤祭时也唱《雍》,认为他们违反了周礼,说明孔子主张维护周礼,故C项正确。答案:C 课堂建构 课时评价作业(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4页)(一)基础巩固1.公元前720年,周桓王与郑交恶,双方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这表明 ( )A.周朝分封制度已经被废除B.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C.周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D.各个诸侯国先后称霸解析:题干时间表明,此时为春秋时期,通过周桓王、鲁桓公等信息可知,分封制依然存在,所以A项排除;周郑交恶、鲁国内乱不代表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排除B项;周桓王被射中肩膀及鲁桓公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而自立为君表明周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各个诸侯国先后称霸,排除D项。答案:C2.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可以养活六到九人,甚至十人,这就使得“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推广B.统一趋势日益增强C.商鞅变法的推动D.各诸侯国兴修水利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故A项正确。答案:A3.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不允许私动田界,这体现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本题选A项。答案:A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其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答案:B5.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游说列国,但均遭冷遇。这主要是因为 ( )A.儒学不适合争霸战争需要B.百家争鸣导致儒法之争激烈C.儒家思想未取得正统地位D.“四书”“五经”成为经典解析:孔子的政治抱负是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但是在春秋争霸时期,其主张并不能给诸侯国带来争霸的优势地位,所以说孔子代表的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合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因而遭到了冷遇,故选A项;题干仅提到孔子的儒家学说遭到了冷遇,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法家思想的信息,所以没法得出儒法之争激烈的结论,排除B项;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题干指的是春秋时期,而且这并不是孔子遭到冷遇的原因,其真实原因是孔子的主张不适合争霸战争的需要,排除C项;“四书”“五经”成为经典是在宋代以后,而不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摘编自《孟子·尽心章句下》(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思考:要达到这一目的,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解析:第(1)问材料一强调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注意教材所述孔子的主张。第(2)问材料二体现了“君”与“民”的关系,结合孟子的思想主张回答。答案:(1)关键:取信于民。做法:统治者应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2)观点:民贵君轻”。做法: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二)拓展提高7.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 )A.诸侯纷争激烈 B.华夷观念有别C.习俗礼仪各异 D.华夏同源共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但是他们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说明华夏同源共祖,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之间的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没有涉及华夷差异,也没有涉及礼仪制度,故B项和C项错误。答案:D8.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解析:题干中“分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诸子有份”等信息与传统宗法观念不符,故本题选C项。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答案:C9.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该思想家属于 ( )A.儒家 B.法家C.道家 D.墨家解析:根据题干中“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这句话可以看出,该思想家崇尚自然,故该思想家属于道家。答案:C10.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 )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国家转型阶段,面对社会动荡的现状,各家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方略,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的限定,排除。答案:A11.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韩非以法治国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C.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实现其古为今用D.孔子提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的主张解析:“史实”“史论”“史识”并称为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人物、事件等基本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客观历史如史实、人物、历史现象的评论;“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其中A、D两项属于“史实”;B项属于“史论”;C项属于“史识”。故选B项。答案:B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的政治环境。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解析:第(1)问“政治环境”从时代背景、自身实力和所处地理位置来分析;“改革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军事改革举措回答即可。第(2)问从“连坐”“同赏”“同罚”等总结其内容。答案:(1)政治环境: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②秦国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措施: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军功授爵制度)。(2)①严刑峻法;②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