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精练
展开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
A.严刑酷法
B.以德治国
C.黄老无为
D.礼乐教化
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破坏,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故选C项。
答案:C
2.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主要是为了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分封制度
C.削弱丞相权力
D.解决边患危机
解析:“推恩令”的推行使诸侯国的土地面积和力量越来越小,没有能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A项正确;巩固分封制度和题意相反,可以排除B项;C、D两项和题干没有关系。
答案:A
3.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主张 ( )
A.“百家争鸣”
B.减轻赋税
C.颁布“推恩令”
D.尊崇儒术
解析:材料中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不同的观点不利于思想的统一。因此,他主张“尊崇儒术”,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答案:D
4.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 )
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
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可知东汉初年外戚危害到政权,光武帝因此下令将高皇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其目的是威慑外戚,故C项正确。
答案:C
5.下图为敦煌壁画,反映了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一事件是 ( )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行取经
C.张骞出使西域
D.郑和下西洋
解析:由“敦煌”“长安出发”“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和“凿空之旅”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故选C项;鉴真东渡是去往日本,与题干中所涉及的“敦煌”“东方通往西方”“凿空之旅”等信息均不符合,排除A项;玄奘西行取经符合题干中的空间表达,但是并没有“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因而不属于“凿空之旅”,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从长安出发,也不属于“凿空之旅”,排除D项。
答案:C
课堂建构
课时评价作业(四)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9页)
(一)基础巩固
1.(2023·广东高考真题)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尊崇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
答案:A
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解析:材料中采取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故A项错误;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D项
错误。
答案:C
3.(2023·广东湛江一模)《汉书》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主张凡是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汉宣帝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 )
A.渗透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C.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特征
D.蕴含着一定的理性化色彩
解析:题干所示为汉武帝以来,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相关问题;材料中“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等信息,都反映出当时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特征。A、B、D三项和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答案:C
4.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这说明东汉时期(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九品中正制度确立
C.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豪门大族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说明豪强地主享有特权,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九品中正制,故B项错误;外戚是皇太后的亲戚,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C
5.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动摇了当时的统治基础
解析: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突发性的起义,事先并没有进行精心的准备,因此B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两次起义的相同之处,因此排除。
答案:B
6.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历经195年,与西汉合称汉朝。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他统治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摘编自杜政宁《牛背明君 光武大帝》
材料二 东汉和帝及其后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
材料三 父子低首,奴事富人。
——《通典》
(富人)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罪不容赦)也。
——《太平经》
(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第(1)问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从释放奴婢、发展生产、精简官员等方面回答。第(2)问由材料可知皇帝继位时年龄较小,据此并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通过材料可知东汉后期,农民世代受到残酷剥削,统治者不顾民众死活。
答案:(1)①释放奴婢;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③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等。
(2)问题:皇帝继位时年龄较小。后果: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①说明东汉后期,农民世代受到残酷剥削;②统治者不顾民众死活。
(二)拓展提高
7.西汉初年,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但分封诸侯时规定王国中“总纲纪、统众官”的相由中央任命。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试图防范封国势力膨胀
B.威胁中央集权的因素消除
C.统治者试图恢复西周分封制
D.县官的级别比诸侯高
解析:据材料“分封诸侯时规定王国中‘总纲纪、统众官’的相由中央任命”可知汉初在郡国并行制下,中央在王国内设置相,加强对王国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汉初郡国并行制主要是维护皇权统治,并非恢复西周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强调郡县与王国的地位高低,故D项错误。
答案:A
8.汉武帝之后的宣帝朝先后共有六位丞相:蔡义、韦贤、魏相、丙吉、黄霸、于定国。蔡义,治《韩诗》出身,汉昭帝的老师;韦贤,号称邹鲁大儒;魏相,少学《易》,举贤良为官;丙吉、黄霸、于定国都是少学律令,后来也改学儒学经典。这表明( )
A.官僚政治不断完善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强
C.儒法学说走向融合
D.皇帝文化水平逐渐提高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之后的宣帝朝的六位丞相接受了儒学影响,有的甚至是儒学大师,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学对国家政治治理的影响逐渐加深,故选B项;官僚政治的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国家机构体系和官员选拔任免制度不断完善,材料并未明显体现,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六位丞相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法家思想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之后,西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皇帝年幼继位,在位时间短,并非文化水平逐渐提高,排除D项。
答案:B
9.《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且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答案:D
10.下表是吕思勉《秦汉史》的部分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朋党之争与皇权削弱
B.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C.皇帝无能与戚宦专权
D.党锢之祸与农民起义
解析:由“后汉外戚宦官之祸”可得出戚宦专权,由“灵帝荒淫”“后汉中叶后外患”可得出皇帝无能,故选C项;朋党之争是唐代的现象,排除A项;藩镇割据是唐代的现象,排除B项;虽然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后期,但是农民起义在目录中反映不出来,排除D项。
答案:C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摘编自《汉书》
材料二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摘编自《汉书·刘辅传》
材料三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设置中朝的做法和目的。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别从选拔、任用、职责等方面说明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第(2)问第一小问,要根据“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等关键信息进行说明;第二小问,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角度分析。
答案:(1)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做法: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但受皇帝信任的人,重大决策由中朝裁定;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皇帝
和帝
殇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灵帝
献帝
年龄/岁
10
1
11
2
8
12
9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元帝宽弛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五节 灵帝荒淫
第三节 哀帝纵恣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第四节 新莽事四夷
第二节 董卓之乱
第五节 新莽败亡
第四节 诸侯相攻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训练题,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后练习题,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盛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