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58561/0-169896945176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58561/0-169896945182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58561/0-16989694518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四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空白处应填写 ( )
- 三国鼎立
- 西晋统一
- 淝水之战
D.刘裕建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司马炎灭掉吴国之后,于280年统一了全国,故选B项;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排除A项;383年,前秦与东晋政权于淝水展开激战,东晋获胜,排除C项;420年,刘裕建立刘宋政权,南朝开始,排除D项。
答案:B
2.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 )
A.匈奴、羯、氐、羌、鲜卑
B.鲜卑、羯、氐、羌、蒙古
C.羯、氐、羌、蒙古、犬戎
D.羌、蒙古、犬戎、匈奴、鲜卑
解析: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故选A项。
答案:A
3.“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西晋都城被攻陷,中原人民大量南迁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南方经济发达
C.北方战乱频繁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三川北虏乱如麻”,可知北方战乱频繁导致北民南迁,因此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未体现,因此可排除。
答案:C
4.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 )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
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
D.东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解析:琅琊王氏家族是东晋政权得以建立的重要支柱,“王与(司)马,共天下”反映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已经威胁到皇权,故选B项;“王与(司)马,共天下”反映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无法推知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排除A项;“王与(司)马,共天下”反映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与地方割据势力和政治民主化无关,排除C、D两项。
答案:B
5.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群臣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 )
A.社会矛盾尖锐
B.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C.民族交流频繁
D.传统习俗影响深刻
解析:据“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可知,人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阻碍变法,故选D项;材料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学习汉族,体现了民族交融,排除A项;单一从妇女的服饰无法体现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强调在汉化过程中受到的阻碍,无法体现民族交流频繁,排除C项。
答案:D
课堂建构
课时评价作业(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12页)
(一)基础巩固
1.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都城建业是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 )
- 孙权
B.曹丕
C.曹操
D.刘备
解析: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随后刘备、孙权称帝,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答案:A
2.匈奴、羯、氐、羌、鲜卑五族内迁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
是( )
- 鲜卑
- 匈奴
- 羌
D.氐
解析:鲜卑族建立了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答案:A
-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B.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农业发展
C.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D.南方许多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解析:主要原因应该从生产力进步角度分析,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应该是人的因素,故可以得知江南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所以C项正确。“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和“南方许多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都是江南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排除A、D两项;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农业发展并非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
答案:C
4.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 ( )
A.楚汉战争
B.七国之乱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解析:据题干中提示信息“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下半期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选D。
答案:D
5.北魏孝文帝曾颁旨:“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语,具从正音。”旨中的“正音”是指 ( )
A.平城鲜卑语
B.中原汉语
C.洛阳鲜卑语
D.北方胡语
解析:根据材料“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语,具从正音”可知,孝文帝改革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材料中的“正音”是指中原汉语,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图一 《汉人胡食》画像砖
图二 《烤肉煮肉图》壁画砖
(1)以上图片所示的现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这一历史信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答案:(1)信息:生活方式上的民族交融。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
(2)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则侧重于富国强兵。
(二)拓展提高
7.(2023·广东湛江一模)史料记载:“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由此可见,曹操的做法 ( )
A.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弱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开创了流民屯田的范例
D.有利于北方地区经济恢复发展
解析:题干为曹操在河南许昌招募流民垦荒屯田的相关史实,这些做法使得流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利于北方地区经济的恢复发展,D项正确;屯田的做法并不能遏制土地兼并现象,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对农民人身控制的信息,B项错误;招募流民屯田在曹操之前早已经存在了,C项说法有误,排除。
答案:D
8.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人口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 )
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徙涉及阶层广,规模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解析:由材料“当时‘归附’的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人口南迁是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阶层,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人口迁徙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没有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A
9.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南方相对安定,数量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
答案:B
10.北魏孝文帝时期的“考课法”规定,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必须接受三年一度的考核,根据结果决定官员升迁罢免,力图“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堵塞)于下位”。据此可知,“考课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改革官员选拔制度
C.打击门阀士族势力
D.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解析:孝文帝时期“考课法”的目的是力图“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堵塞)于下位”,也就是做到官员人尽其才,提升国家的治理效能,更好地维护统治,故选D项;题干中接受考课的官员不仅仅是地方官员,还有中央的官员,所以其主要目的不是只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题干中的考课是对官员的升迁罢免,而不是官员的选拔,排除B项;北魏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并不强大,所以主要目的并不是打击门阀士族势力,排除C项。
答案:D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摘编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1)根据材料一,概述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推行形式、姓氏来源、姓氏等级的划分依据等方面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通过胡汉服装的互相影响可知;第二小问结合历史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回答。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魏及后世的影响评述。
答案:(1)①以诏文形式推行,以族定姓;②参照汉族姓氏,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
(2)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3)观点:北魏政权的衰落缘于孝文帝的改革政策。论述: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开发,为以后隋唐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改革政策抛弃了自己民族的长处,使鲜卑族丧失勇武的精神。总体来看这一观点是片面的,从长远来看孝文帝的改革政策积极性大于消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