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 巩固练习(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958641/0-16989698154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 巩固练习(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958641/0-169896981551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 巩固练习(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958641/0-169896981554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 巩固练习(含解析)
展开【巩固练习】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现有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若使其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至原来的一半,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将溶液降温析出一半的硝酸钾
B.加入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
C.向溶液中加入与溶液质量相等的水
D.使溶液中水的量增大一倍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氯化钠晶体不纯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3.常温下,在两只各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升高温度,剩余的甲物质一定能继续溶解
C.往盛有甲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乙物质,乙物质不能溶解
D.不知道乙溶液是否是饱和的,可向乙溶液中加入乙溶质看其是否能继续溶解来判断是否饱和
4.下列关于硝酸钾的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时,20 g硝酸钾可以溶解在100 g水里,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 g
B.20℃时,把20 g硝酸钾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 g
C.把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D.20℃时,把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5.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水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后感到气体冲到口腔中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6.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都大于B的溶解度
B.t1℃时,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比B大
C.t2℃时,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一定等量
溶
解
度/g
7.(四川中考)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40 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 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 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丁>甲>乙>丙
D. 四杯溶液中各加入20℃的100 g水后,溶液质量相等,且均为不饱和溶液
8.(浙江中考)下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B.10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但溶液仍饱和
C.20℃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20℃时,100克乙物质加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50%
二、填空题
9.(山东中考)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乙物质的溶解度.(填“>”或“=”或“<”)。
(2)把30℃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
(3)20℃时,将50g甲物质放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3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不变的是 (填序号)。
A.溶剂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以上都不变
10.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底部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
(1)5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_。
(2)3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
(3)烧杯中加入浓硫酸后,甲、乙两试管中固体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除了加浓硫酸外,还可以加______________物质,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1.下表列出了固体物质A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70 ℃时,向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加入30 g固体A,充分溶解形成的是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将烧杯内物质温度降至20 ℃,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应是图中的_______(填“甲”或“乙”)。
(3)80 ℃时,配制一定量甲物质的溶液,将其降温到60 ℃,是否有固体析出? _______(填“有”、 “没有”或“不确定”)。
三、计算题
12.(山西一模)如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
(1)50℃时,NaCl的溶解度是 ,将20gNaCl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
(2)相同温度下,若要配制KNO3和NaCl等浓度的饱和溶液,其温度范围是 ,将50℃时等质量的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分别将至2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
13.要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现提供25 g质量分数为40% KNO3溶液,20 g质量分数为15% KNO3溶液及足够多的固体KNO3和水,请选用上述药品,设计三种配制方案填入下表。
14.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对一造纸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发现其主要污染物为氢氧化钠。为了测定污水中氢氧化钠的含量,他们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 g/cm3的浓盐酸配得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盐酸200.0 g。然后取80.0 g污水于烧杯中,逐滴加入这种稀盐酸73.0 g时恰好完全反应(污水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配制稀盐酸时,量取了溶质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多少毫升?
(2)污水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5.某化学研究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样品进行了研究。称取石灰石样品8 g,把40 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测得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不溶解)。
(1)第4次剩余物质的质量m=________g。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6.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到钢铁厂作社会调查。他们抽取组成完全相同的质量为2.84 g,4.26 g,6.23 g的三份钢样(假设钢样中只含铁和碳)分别加入100 g稀硫酸中进行实验(实验Ⅰ,Ⅱ,Ⅲ),充分反应后,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所示图象。
试回答:
(1)写出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2)实验Ⅰ中铁参加反应的质量为________。
(3)稀硫酸完全参加反应的实验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使浓度降至原来的一半,需降温析出11.1 g KNO3,需加水100 g。
2.【答案】D
【解析】引起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因素有:一是溶剂多于计算的理论值;二是溶质少于计算的理论值。A中仰视读数会使量取的水的量偏多,B中烧杯中原来就有少量水,也会使溶剂量增多,而C中NaCl不纯,则会使NaCl的量少于理论值。故A、B、C均能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已配好的溶液,即使有少量溶液溅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会改变。
3.【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中有溶质剩余,故一定是饱和溶液,但不知道甲的溶解性是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是,升高温度,甲固体会继续溶解,如果不是,则不能溶解。甲溶液对于甲物质而言是饱和的,对于乙物质而言是不饱和的,所以甲溶液中还可以继续溶解乙物质。乙溶液可能是饱和的,也可能是不饱和的,而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的根本依据就是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的情况下,看其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如果能溶解,则是不饱和的,反之则是饱和的。
4.【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溶解度的概念,要抓住溶解度的“四要素”,即“在一定温度下”、“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A项缺少“达到饱和状态”,B项不是“在100 g溶剂里”,C项不是“在一定温度下”。
5.【答案】C
【解析】A选项中因为随着水温的升高,在常压下,O2的溶解度减小,逸出气体的体积增大,在沸腾前逸出水面。B选项中的现象是因为汽水中含有CO2及其形成的H2CO3,人的体温高于汽水的温度,CO2的溶解度减小,有气体放出,同时也有H2CO3分解产生的CO2气体。C选项说明了压强对气体的影响,随着压强的减小,有大量的气体从液体中逸出。D选项中夏季温度高(黄昏时压强也较小),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鱼浮到水面呼吸O2。
6.【答案】C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该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C正确;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比B小,故A、B错误;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析出晶体的量A一定大于B,故D错误。
7.【答案】D
【解析】
A、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可知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溶剂质量相同而丁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所以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B错误;
C、溶剂质量相同而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所以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故C错误;
D.四杯溶液中各加入20℃的100 g水后,未溶解的固体全部溶解,故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相等,溶液质量相等,且均为不饱和溶液。故选D。
8.【答案】B
【解析】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还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
B、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10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但溶液仍饱和,故B正确;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状态不能确定,所以20℃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C错误;
D、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1.6g,100克乙物质不能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4%,故D错误。
9.【答案】(1)= (2)甲 (3)140 A
【解析】
(1)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和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2)把30℃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10℃,由于甲的溶解度变化幅度大于乙,所以甲析出晶体较多;
(3)20℃时甲的溶解度是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的甲,所以将50g甲物质放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40g;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30℃(不考虑水蒸发),溶剂质量不变,溶解度变大,溶质会继续溶解,则溶液中不变的是溶剂的质量,所以升温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10.【答案】(1)40 g (2)甲>乙 (3)甲减少,乙增多 NaOH固体(或CaO)
【解析】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在50 ℃时的溶解度是40 g;
(2)3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3)因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浓硫酸溶于水时使溶液温度升高,所以试管中甲物质固体的质量会减少,乙物质固体的质量会增加;凡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时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如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等。
11.【答案】(1)饱和 3∶10 (2)乙 (3)不确定
【解析】(1)由A物质的溶解度知,70 ℃时A的溶解度为29 g,即7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29 g A固体,当向100 g水中加入30 g A时,形成饱和溶液,并有固体不能完全溶解;因A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至20 ℃时,溶解度为34 g,所以,将原溶液降温至20 ℃时,原30 g溶质会完全溶解,且形成不饱和溶液,故溶质质量为30 g,溶剂质量为100 g,其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0 g∶100 g=3∶10;(2)由图示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选乙;(3)因配制的甲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则降温时,虽溶解度减小,但不一定析出晶体。
12.【答案】(1)37.0g 68.5 27.0% (2)20℃~30℃ KNO3
【解析】
(1)50℃时NaCl的溶解度是37.0g,所以向50g水中加入20gNaCl,充分溶解最多溶解18.5g,所得到溶液的质量是68.5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27.0%;
(2)由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相同的温度既是判断该段中溶解度的数值是否存在相等的可能,经分析知在20~30℃时这两种物质存在溶解度相同的可能;将50℃时等质量的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分别将至20℃,由图可判知,析出晶体的质量KNO3>NaCl。
13.【答案】
【解析】本题为溶液配制方法的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发散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配制方法的选择,需围绕溶质质量10 g(50 g×20%=10 g)和溶液质量50 g进行。配制溶液的方法思路为:
两种物质:(1)KNO3固体和水;(2)40% KNO3溶液与水;(3)40% KNO3溶液与15% KNO3溶液;(4)KNO3固体与15% KNO3溶液等。
三种物质:(1)KNO3固体、15% KNO3溶液与水;(2)40% KNO3溶液、15% KNO3溶液与水;(3)KNO3固体、40% KNO3溶液与水等。
四种物质:KNO3固体、40% KNO3溶液、15% KNO3溶液与水。在分析配制的基础上再确定其可行性,此题答案有多种,下面提供三种答案,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4.【答案】
(1)没配制稀盐酸时,量取了溶质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的体积为x。根据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列式为200.0 g×5%=x×1.18 g/cm3×37%
解得:x=22.9 cm3=22.9 mL
(2)设污水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y。
NaOH + HCl = NaCl + H2O
40 36.5
80.0 g×y 73.0 g×5%
SKIPIF 1 < 0 解得:y=5%
答:(1)配制稀盐酸时,量取了溶质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22.9mL毫升。
(2)污水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5%.
15.【答案】(1)1.6 (2)80%
(3)解:设10 g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CaCl2+H2O+CO2↑
100 73
2.5 g x
SKIPIF 1 < 0 SKIPIF 1 < 0
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为 SKIPIF 1 < 0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3%。
【解析】(1)由第1次和第2次实验可知,与10 g稀盐酸反应的CaCO3的质量为2.5 g;而第三次加入10 g稀盐酸,固体减少的量为3 g-1.6 g=1.4 g,说明CaCO3已经完全反应,剩余1.6 g为杂质,故m为1.6 g。(3)先依据化学方程式求出10 g盐酸中HCl的质量,再求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6.【答案】
(1)Fe+H2SO4=FeSO4+H2↑ (2)2.8 g
(3)由图中数据知,实验Ⅲ中100 g稀硫酸完全反应。
设实验Ⅲ中生成FeSO4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y。
Fe + H2SO4 = FeSO4 + H2↑
56 152 2
y x 0.2 g
SKIPIF 1 < 0 SKIPIF 1 < 0
SKIPIF 1 < 0 SKIPIF 1 < 0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SKIPIF 1 < 0
答:实验Ⅲ中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4.4%。
【解析】本题的难点是第(3)问,解决难点的方法是依据图示信息分析出哪次实验中硫酸已完全参加了反应。由实验Ⅰ可知,生成0.10 g H2所需金属样品的质量为2.84 g,则生成0.2 g H2所需金属样品的质量为2.84 g×2=5.68 g,故实验Ⅲ中6.23 g金属中铁有剩余,稀硫酸完全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为FeSO4溶液。要求Fe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根据H2的质量0.20 g求出溶质FeSO4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可求出溶液的质量。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Fe的质量加上稀硫酸的质量,再减去生成H2的质量,而不是用铁样品的质量进行计算。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8.4
4
0
18.4
温度/℃
0
20
40
100
甲溶解度/克
0.73
0.165
0.121
0.076
乙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246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配制方案(只要求说明配制时所需的各种药品用量)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实验序号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物质的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3
第3次
10
1.6
第4次
10
m
方案一
10 g KNO3,40 g H2O
方案二
25 g 40% KNO3溶液,25 g H2O
方案三
20 g 15% KNO3溶液,7 g KNO3固体,23 g H2O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 知识讲解: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 知识讲解,共23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知识讲解: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知识讲解,共23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巩固练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巩固练习(含解析),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