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巩固精品讲义(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巩固精品讲义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巩固精品讲义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3.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4.知道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的加工产品;了解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
二、知识体系框架
5.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三、考点精讲
考点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探究燃烧的条件
①实验操作:如右图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②实验现象: 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图2白磷在水下燃烧。
③实验分析:
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对比,说明物质燃烧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
图1水中的白磷与图2对比,次说明物质燃烧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
④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的原理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灭火器
①泡沫灭火器,是在燃烧物表层生成的泡沫覆盖层,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能快速高效灭火,可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的失火。
反应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干粉灭火器,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或磷酸铵盐)。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不易变质。除一般火灾,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的失火。
反应原理:2NaHCO3ΔNa2CO3+H2O+CO2↑
③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加压将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将二氧化碳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常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可燃性的气体天然气、煤气、氢气、液化石油气等或面粉、煤粉等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很有可能会发生爆炸。
面粉爆炸实验分析:面粉被吹起后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蜡烛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说明可燃性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能发生爆炸。
【易错警示】
1.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对一种具体物质来说,着火点一般不会随环境的不同而改变。灭火时用水冷却可燃物,只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而着火点是不变的。因此要灭火只能是降低可燃物周围环境的温度在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方程式为H2+Cl2点燃2HCl。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灭火只需要去除一个条件即可。
4.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等地方必须做的安全措施是通风、严禁烟火。
典型例题1:(2022鸡西)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
C.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D.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答案】D
【解析】A、①白磷燃烧,③白磷不燃烧,①中白磷能与氧气接触,③中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B、①中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正确;
C、①白磷燃烧,②红磷不燃烧,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正确;
D、烧杯中的热水起到提高温度、隔绝氧气的作用,错误。
典型例题2:(2022永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制取氧气和燃烧条件探究的创新实验。如图:
查阅资料:①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②P2O5+6NaOH═2Na3PO4+3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注射器内简向外拉出一段距离,装置C(装有水)中导管内立即形成一段水柱,片刻后观察到导管中的水柱不下降,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 性。
(3)向装置A中分别装入适量H2O2溶液和少量MnO2粉末,装置B中小试管装入一小颗白磷,装置C中装入适量NaOH溶液,连接好装置,缓慢推送注射器,向锥形瓶内注入H2O2溶液,立即观察到锥形瓶内产生气泡,装置B中白磷不燃烧。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向装置B的仪器a中注入90℃热水,片刻,可观察到白磷会 (填写实验现象)。
(5)装置C的作用是 。
【答案】(1)烧杯 (2)气密 (3)2H2O2MnO22H2O+O2↑ (4)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5)吸收P2O5,防止污染环境
【解析】(1)仪器a的名称是烧杯;
(2)将注射器内简向外拉出一段距离,装置C(装有水)中导管内立即形成一段水柱,片刻后观察到导管中的水柱不下降,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装置A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
(4)向装置B的仪器a中注入90℃热水,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片刻,可观察到白磷会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5)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P2O5,防止污染环境。
【巩固提升】
1.(2022鸡西)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加油站无需张贴,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严禁烟火标志,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加油站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汽,要防止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是加油站必须张贴的安全标志,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加油站无需张贴,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的标志,加油站无需张贴,错误。
2.(2022成都)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着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答案】C
【解析】A、①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①中白磷不燃烧;实验②中白磷温度达到了 着火点,且和氧气接触,发生燃烧,③中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正确;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着火点未必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正确;
C、水浴温度最高为100℃,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240℃),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也不会燃烧,错误;
D、由①和②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由②和③可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3.(2022百色)如图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入空气仅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B.燃着的蜡烛能提高面粉的着火点
C.燃烧引起的爆炸与空间大小无关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答案】D
【解析】A、鼓空气是为了使面粉充满容器罐,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点燃蜡烛是为了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错误;
C、燃烧引起的爆炸与空间大小有关,错误;
D、这个实验原理与现象告诉我们面粉加工厂要严禁烟火,正确。
4.(2022湘潭)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器失火立即用水灭火
B.白磷放入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空气
C.剪烛芯使蜡烛熄灭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答案】A
【解析】A、电器失火不能立即用水灭火,以防发生触电,错误;
B、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放入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空气,正确;
C、剪烛芯使蜡烛熄灭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正确;
D、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液态二氧化碳汽化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正确。
5.(2022宜昌)“清洁能源之火,让奥运之光飞扬”,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传递火炬首次用氢气作燃料。为确保火炬在极寒和大风等恶劣条件下持续燃烧,设计火炬需重点考虑的因素是( )
A.持续不断地释放氢气 B.温度不低于氢气的着火点
C.火炬外壳隔热性能好 D.氢气与空气保持充分接触
【答案】B
【解析】为确保火炬在极寒和大风等恶劣条件下持续燃烧,设计火炬需重点考虑的因素是温度不低于氢气的着火点。
6.(2022乐山)“安全重于泰山”,下列有关化学与安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救火时不能贸然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火势蔓延
B.不能向下水道扔烟花爆竹,以防沼气爆炸
C.进入面粉厂时应严禁烟火,以防粉尘爆炸
D.任何火灾,都可以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答案】D
【解析】A、救火时不能贸然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火势蔓延,正确;
B、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不能向下水道扔烟花爆竹,以防沼气爆炸,正确;
C、面粉厂内弥漫着可燃性面粉小颗粒,进入面粉厂时应严禁烟火,以防粉尘爆炸,正确;
D、并不是任何火灾都可以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如活泼的金属失火、图书档案失火等,错误。
7.(2022河北)图18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容器内气体压强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3)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答案】(1)4P+5O2点燃2P2O5 (2)大于 (3)有氧气
【解析】(1)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燃2P2O5;
(2) 白磷剧烈燃烧时,虽消耗氧气,但是放出大量热,会使容器内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使容器内气压迅速增大;
(3)①中白磷为可燃物,80℃的水是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白磷没有燃烧,②中其它条件不变,只是通入了氧气,白磷燃烧了。
8.(2022烟台)某兴趣小组利用图一装置探究O2浓度、温度等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点燃蜡烛后伸入广口瓶,立即塞紧橡皮塞,观察到蜡烛在瓶内燃烧,白磷不燃烧。
②待蜡烛自动熄灭,装置冷却后,在t1时,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广口瓶,铝盒中的白磷开始燃烧。
图二是广口瓶内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图二中0﹣t1时间内,曲线下降的原因是 。
(2)生石灰的作用是 。
(3)盛放在铝盒中的白磷燃烧,说明金属铝具有良好的 性。
(4)本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填序号)。
A.可燃物燃烧氧气必须充足
B.白磷燃烧结束后广口瓶内没有O2存在
C.蜡烛燃烧需要O2的最低浓度高于白磷燃烧需要O2的最低浓度
【答案】(1)蜡烛燃烧消耗氧气 (2)与滴管中的水进行反应放热,引燃白磷 (3)导热 (4)C【解析】(1)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故图二中0﹣t1时间内,曲线下降的原因是蜡烛燃烧消耗氧气;
(2)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且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广口瓶后,铝盒中的白磷开始燃烧,故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滴管中的水进行反应放热,引燃白磷;
(3)盛放在铝盒中的白磷燃烧,说明金属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4)A、当蜡烛熄灭以后,白磷仍然能燃烧,故“可燃物燃烧氧气必须充足”说法错误,错误;
B、根据图二并不能判定白磷燃烧结束后广口瓶内没有O2存在,错误;
C、根据图二及实验现象可知蜡烛燃烧需要O2的最低浓度高于白磷燃烧需要O2的最低浓度,正确。
9.(2022贺州)“灭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目前市场上的灭火弹主要以干粉为主。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且灭火时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在扑灭森林大火时,可以选用引燃式超细干粉灭火弹。
根据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灭火弹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 。
(2)超细干粉灭火剂的特点有 (错选不给分,漏选给0.5分)
A.灭火浓度最低 B.灭火效能最高
C.灭火速度最快 D.会造成人员伤亡
(3)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NaHCO3,遇热时NaHCO3会分解生成Na2CO3并放出CO2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请你对预防森林火灾提一条建设性意见 。
【答案】(1) 干粉灭火弹 (2) ABC (3) 2NaHCO3ΔNa2CO3+H2O+CO2↑ (4) 禁止携带火种(合理即可)。
【解析】(1)“灭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
(2)超细干粉灭火剂的特点有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且灭火时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3)碳酸氢钠在受热的情况下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ΔNa2CO3+H2O+CO2↑;
(4)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的做法有:在森林里不搞野炊,不吸烟;禁止携带火种进入等。
10.(2022黑龙江)如图,验证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1)实验一,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2)实验二,A烧杯中蜡烛一段时间后熄灭,灭火的原理是 。
(3)实验三,A和B的软塑料瓶体积相同且充满CO2,将A瓶盖打开,加入体积约为塑料瓶容积的蒸馏水,旋紧瓶盖后充分振荡;向B中注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充分振荡,观察到A瓶的实验现象是 ,B瓶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
【答案】(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隔绝氧气 (3)瓶子变瘪 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瓶内压强保持不变
【解析】(1)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均与氧气接触,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实验二,A烧杯中罩着的蜡烛一段时间后熄灭,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3)由题目的信息可知,A中是打开瓶盖加入水,瓶内与平外压强相同,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现象是瓶子变瘪;B中注入水,压强增大,1体积水溶解1体积CO2,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与加入水的体积基本相同,压强变化不明显。
考点二:燃料的利用与开发
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变现为光能、热能和电能的释放或吸收。
(1)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操作:在一支试管中一小匙干燥的生石灰,再加入约2mL水,观察现象,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
实验现象:剧烈反应反应,用手轻触试管感觉发烫
实验结论:氧化钙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并放出热量
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①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盐酸和镁反应2HCl+Mg==MgCl2+H2↑
②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碳和二氧化碳反应C+CO2高温2CO
2.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是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
煤是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少量H、N、S、O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黑色固体,有光泽,无固定的熔点、沸点。煤的综合利用,可以将煤干馏,即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为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有用的物质。
(2)石油——“工业的血液”
石油是混合物,主要含碳、氢元素。粘稠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无固定的熔点、沸点。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将石油分馏,使石油中各成分分离。
(3)天然气
天然气是混合物,主要是碳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天然气易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
(4)合理利用与开发化石能源
①促进燃烧的方法:
a.增大氧气浓度;b.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②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a.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放热多、节省能源);b.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燃料中的硫、氮等杂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
(2)燃料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等;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在汽油中添加适量乙醇,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2H5OH+3O2点燃2CO2↑+3H2O。
4.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1)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地热能等。
(2)可再生的能源有氢气和乙醇等。
氢气被认为是理想、高能燃料。优点是
原料来源广、燃烧放热多、产物无污染
(3)实验室制取氢气
①药品:锌粒和稀硫酸
②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
【易错警示】
1.煤的干馏是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是物理变化。
2.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水合物,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优点是能量高、热值大,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缺点是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
典型例题3:(2022连云港)一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I2+SO2+2H2O═2HI+H2SO4
B.理论上每生成2g H2,同时生成32g O2
C.反应Ⅲ中生成SO2和 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反应Ⅰ、Ⅱ和Ⅲ在反应前后均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答案】B
A、由反应可得,反应Ⅰ是碘、水、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碘化氢和硫酸,化学方程式为I2+SO2+2H2O═2HI+H2SO4,正确;
B、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8,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得每生成2g氢气,同时生成16g氧气,错误;
C、反应Ⅲ是硫酸在太阳能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硫、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SO4太阳能2SO2↑+2H2O+O2↑,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SO2和 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反应Ⅰ中硫元素和碘元素的化合价改变,反应Ⅱ中氢元素和碘元素化合价改变,反应Ⅲ中硫元素和氧元素化合价改变,即反应Ⅰ、Ⅱ和Ⅲ在反应前后均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正确。
典型例题4:(2022永州)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实现排放多少CO2就做多少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实现CO2净零排放)。如图是“碳中和”部分过程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CO2含量的不断上升,从而导致 效应增强,使全球气候变暖。
(2)生物固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化学反应原理为:6CO2+6H2O光 叶绿体C6H12O6(葡萄糖)+6O2
该过程中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
(3)化学固碳;以CO2和NH3为原料生产尿素[CO(NH2)2)]是实现“碳中和”范例之一,其中合成的尿素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作 肥(填“氮”、“磷”或“钾”)。
(4)减少CO2排放:氢气是21世纪正在开发利用的一种新能源。使用氢能源能有效减少CO2的排放。我国科学家研究的一种储氢、释氢材料为AlH3,其中释放氢能原理是利用AlH3与H2O发生反应生成Al(OH)3和H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为了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相对稳定,下列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是 。
A.积极开展绿化国土的行动,建立绿色家园
B.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火力发电在电力生产中的比例
C.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加快充电桩的配套设施建设
D.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
【答案】(1)温室 (2)化学 (3)氮 (4)AlH3+3H2O=Al(OH)3↓+3H2↑ (5)ACD
【解析】(1)大气中CO2含量的不断上升,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使全球气候变暖;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化学反应原理为:6CO2+6H2O光 叶绿体C6H12O6(葡萄糖)+6O2,该过程中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尿素中含有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氮元素,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作氮肥;
(4)由题意可知,释放氢能原理是利用AlH3与H2O发生反应生成Al(OH)3和H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lH3+3H2O=Al(OH)3↓+3H2↑;
(5)A、积极开展绿化国土的行动,建立绿色家园,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正确;
B、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火力发电在电力生产中的比例,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错误;
C、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加快充电桩的配套设施建设,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确;
D、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确。
【巩固提升】
1.(2022邵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煤 B.天然气 C.汽油 D.氢气
【答案】D
【解析】氢气原料来源广、燃烧放热多、燃烧只生成水无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
2.(2022苏州)天然气是家庭日常生活的常用燃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
B.天然气燃烧能放出热量
C.天然气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炭黑颗粒
D.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答案】C
【解析】A、天然气是经过亿万年缓慢形成的,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正确;
B、燃烧是一种放热反应,因此天然气燃烧能放出热量,正确;
C、天然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产生炭黑颗粒,错误;
D、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正确。
3.(2022杭州)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答案】A
【解析】A、人的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错误;
B、燃烧和呼吸作用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正确;
C、含碳燃烧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因此这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正确;
D、化学变化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正确。
4.(2022衡阳)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将煤球做成蜂窝状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
B.用水灭火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遭遇火灾要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等
D.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答案】B
【解析】A、将煤球做成蜂窝状,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正确;
B、用水灭火其原理是水汽化吸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C、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可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等,正确;
D、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汽,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混有可燃性的面粉粉尘,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正确。
5.(2022温州)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如图),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
A.灶内的木材变更多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
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
【答案】C
【解析】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木材充分燃烧。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6.(2022益阳)合理利用化石燃料资源,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册教材表7﹣3是2009年我国化石能源基础储量和年产量,以下为部分数据。
材料二:益阳市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括号中的物质是对应燃料的主要成分。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从2009年起,估算煤只可开采106.9年,请你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开发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2)下列对我市燃料使用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A.蜂窝煤燃烧时排放出SO2和NO2等污染物
B.我市燃料的使用经历图,说明燃料的燃烧利用率在逐步提高
C.管道天然气主要成分比罐装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的含碳量更高
【答案】(1)综合利用化石燃料或合理开发化石燃料 (2)AB
【解析】(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从2009年起,估算煤只可开采106.9年,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开发的合理的建议是综合利用化石燃料或合理开发化石燃料;
(2)A.蜂窝煤燃烧时排放出SO2和NO2等污染物,正确;
B.我市燃料的使用经历图,说明燃料的燃烧利用率在逐步提高,正确;
C.管道天然气主要成分比罐装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的含碳量更低,错误。
7.(2022岳阳)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目前天然气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经多年努力我国自主大型煤制天然气甲烷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甲烷化是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把煤气化生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别与氢气催化生成甲烷,其中甲烷化催化剂在这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自《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2年第3期
(1)煤、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 (写一种即可);
(2)一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可以表示为:CO+3H2高温高压催化剂CH4+H2O,则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为 (填化学方程式);
(3)材料中提到将煤变为清洁的天然气的关键条件是 。
【答案】(1)太阳能(合理即可) (2)CO2+4H2高温高压催化剂CH4+2H2O (3)催化剂
【解析】(1)煤、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
(2)一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可以表示为:CO+3H2高温高压催化剂CH4+H2O,则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为CO2+4H2高温高压催化剂CH4+2H2O;
(3)材料中提到将煤变为清洁的天然气的关键条件是催化剂。
8.(2022天津)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天然气。
(2)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影响环境,二氧化碳可用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生成淀粉,淀粉在人体内变成葡萄糖(C6H12O6),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写出葡萄糖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乙醇是常用的燃料,现有9.2g乙醇与一定量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全部转化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0%,则反应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为 g,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答案】(1)石油 (2)2NaOH+CO2=Na2CO3+H2O (3)C6H12O6+6O2酶6CO2+6H2O (4)10.8 13.6
【解析】(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6O2酶6CO2+6H2O;
(4)9.2g乙醇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9.2g×24/46×100%=4.8g,含氢元素的质量为9.2g×6/46×100%=1.2g,乙醇燃烧后恢复至室温所得气体是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混合物,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0%=40%,混合气体的质量为4.8g÷40%=12g,乙醇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1.2g÷2/18×100%=10.8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12g+10.8g﹣9.2g=13.6g。
9.(2022宜昌)科技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型化学工艺流程。
(1)上述流程对于解决能源问题有重大意义。
①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将氢能储存在 (填化学式)中,解决了氢能源不便贮存和运输的问题。
(2)“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上述流程中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消耗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3)我们的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减少车辆接送,步行上学 B.正反两面书写,节约用纸
C.勤洗手勤换衣,讲究卫生 D.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利用
【答案】(1)①2H2O通电2H2↑+O2↑ ②CH3OH (2)CO2+3H2催化剂CH3OH+H2O (3)ABD
【解析】(1)①由图示可知,反应Ⅰ是水的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②甲醇是一种液态燃料。将氢能储存在CH3OH中,解决了氢能源不便贮存和运输的问题;
(2)由流程图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3H2催化剂 CH3OH+H2O;
(3)A.减少车辆接送,步行上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B.正反两面书写,节约用纸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C.勤洗手勤换衣,讲究卫生与实现“碳中和”无关;
D.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利用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10.(2022来宾)我国是世界上首个成功试采海域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将成为未来新能源。
(1)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2)如图是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①图中虚线方框内物质C的微观模型图是 (填数字序号)。
②参加反应的物质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 。
(3)甲烷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甲烷前,应该先 。
【答案】(1)甲烷分子 (2)①Ⅲ ②1:2 (3)验纯
【解析】(1)甲烷是由分子构成的,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甲烷分子;
(2)甲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
①根据以上化学方程式可知,图中虚线方框内物质C是二氧化碳,故微观模型图是Ⅲ;
②A是甲烷,B是氧气,参加反应的物质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1:2;
(3)甲烷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甲烷前,应该先验纯。基础储量
年产量
煤
3261亿吨
30.5亿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巩固精品讲义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巩固精品讲义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含解析),共23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巩固精品讲义第十单元 酸和碱(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探究碱的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