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阿龙山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阿龙山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日常防疫中佩戴口罩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如图所示是常用的一次性口罩,在测量口罩的尺寸时记录了数据“175×95”,数据的单位应该是( )
A.mB.dmC.cmD.mm
2.(2分)小明利用学生刻度尺测量了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2.15cmB.1.15cmC.2.2cmD.1.3cm
3.(2分)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明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B.小明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C.小明以旁边的列车作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D.旁边列车的行驶方向为向小明身后的方向
4.(2分)下列四个图象中,能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B.
C.D.
5.(2分)小东骑自行车去上学,他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m/s,他感觉要迟到了,那么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m/sB.4.8m/sC.5m/sD.5.8m/s
6.(2分)琵琶、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前需要先定弦,为使其发出的音调变低,应采取的办法是( )
A.放松弦线B.拉紧弦线
C.用更大的力拨弦线D.以上方法都不行
7.(2分)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
B.图中,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从左到右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逐渐升高
C.图中,烛焰随着扬声器播放的音乐摇摆,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D.图中,观察声音的波形可知,两次发声时,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均相同
8.(2分)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B.主要交通道路旁安装噪声监测仪可消除噪声
C.与牛的叫声相比,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D.只要有物体在振动人总能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
9.(2分)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下列事实中( )
A.用仪器监测台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B.用声呐测海底的深度
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D.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10.(2分)关于噪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0dB就是没有声音
B.雪后的街道上格外寂静,是因为松软的雪可以吸声
C.特种兵使用的微声冲锋枪射击时,声音很小是因为采取了消声措施
D.城市高速公路两旁放置的隔声板是为了阻隔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噪声
11.(2分)两支内径不同、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则会看到( )
A.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升得较低,两支示数相同
D.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12.(2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诗句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13.(2分)一位年轻的护士用同一支体温计依次测量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忘了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关于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个人中有至少两人体温是39.5℃
14.(2分)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解释,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加纸板,目的是为了提高水的沸点
B.沸腾时上升变大的气泡,是烧杯中的水汽化产生的
C.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后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不需要吸收热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10分)
15.(2分)常见液体温度计工作原理是利用 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为某次测得的体温,示数是 ℃。
16.(1分)如图中秒表的读数是 s(提示:小盘指针为分针,大盘指针为秒针)。
17.(2分)《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18.(3分)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的周围会产生“雾气”,这是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寒冷的冬天,早晨起来会看到窗子上有千姿百态的霜花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霜花在窗的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19.(2分)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可以 的道理;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是利用声波可以 的性质。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计20分)
20.(9分)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 ,理由是 。
(4)在该实验中,斜面应保持 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因是 。
21.(4分)如图是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由乙图知晶体熔化时的特点为: ;
(3)在第5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实验完毕后,小组同学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了水,然后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22.(7分)如表是某同学探究“液体汽化”时的实验记录(实验时的气压为标准气压值):
(1)根据探究数据记录,可以推测表中第 分钟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可能是错误的;
(2)由上表数据分析可以推测实验中的液体的沸点是 ℃;
(3)这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这种物态变化能够进行的条件是 ;
(4)如图中甲、乙是该同学观察到液体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在液体中的上升过程,则图中 是液体在沸腾前的情况;
(5)在水沸腾实验中,要想缩短水的加热时间,可采取的方法有: , 。(写出二种即可)
四、计算题(12分)
23.(12分)某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上海站驶往北京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这列火车向着山崖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的地方鸣笛,经过3秒后司机听到了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若这列火车长240m,以20m/s的速度通过一个长2000m的隧道,这列火车通过隧道用了多长时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2分,计28分)
1.(2分)日常防疫中佩戴口罩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如图所示是常用的一次性口罩,在测量口罩的尺寸时记录了数据“175×95”,数据的单位应该是( )
A.mB.dmC.cmD.mm
【分析】据日常生活中关于长度的常识进行估测。
【解答】解:一次性口罩的尺寸数据“175×95”,数据的单位应该是mm,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度的估测,属基础题目。
2.(2分)小明利用学生刻度尺测量了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2.15cmB.1.15cmC.2.2cmD.1.3cm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0.4c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2.15cm﹣2.00cm=1.15cm,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用刻度尺的使用及读数,是基础题。
3.(2分)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明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B.小明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C.小明以旁边的列车作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D.旁边列车的行驶方向为向小明身后的方向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A、开始以对面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
B、小明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C、小明以旁边的列车作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D、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旁边列车是运动的,所以旁边列车的行驶方向为向小明身后的方向。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运动状态确定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判断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4.(2分)下列四个图象中,能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B.
C.D.
【分析】解答图象问题首先要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图象特点进行判断。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解答】解:由v=可知,s和t成正比。所以s﹣t图象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A、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不符合题意;
C、表示物体静止;
D、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
故选:B。
【点评】本题关键抓住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图象和速度图象的特征进行选择。
5.(2分)小东骑自行车去上学,他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m/s,他感觉要迟到了,那么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m/sB.4.8m/sC.5m/sD.5.8m/s
【分析】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用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
设总路程为s,则前s,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
t5==,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t4==,
物体全程时间t=t2+t2,
全程平均速度:
v=====4.8m/s。
故选:B。
【点评】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用公式v=去计算(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
6.(2分)琵琶、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前需要先定弦,为使其发出的音调变低,应采取的办法是( )
A.放松弦线B.拉紧弦线
C.用更大的力拨弦线D.以上方法都不行
【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弦乐器演奏时声音音调高低由琴弦振动的快慢决定,而琴弦振动是由琴弦的松紧决定,琴弦越松振动越慢,应该把弦线放松些;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
7.(2分)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
B.图中,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从左到右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逐渐升高
C.图中,烛焰随着扬声器播放的音乐摇摆,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D.图中,观察声音的波形可知,两次发声时,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均相同
【分析】(1)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每个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B、敲击瓶子是瓶子和水发生振动而发声的,振动越快;相反,振动越慢,从左到右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逐渐升高。
C、烛焰随着扬声器播放的音乐摆动,故C错误。
D、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振动的幅度相同;波的形状不同说明音色不同。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不同的物理情景考查了声与能量、声音的三个特征,属于基础题。
8.(2分)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B.主要交通道路旁安装噪声监测仪可消除噪声
C.与牛的叫声相比,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D.只要有物体在振动人总能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
(2)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4)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解答】解:
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噪声监测仪只是检测噪声的强弱,故B错误;
C、与牛的叫声相比,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D、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人耳听不到。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的途径等多个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综合题。
9.(2分)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下列事实中( )
A.用仪器监测台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B.用声呐测海底的深度
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D.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分析】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都无法听到;
超声的特点包括定向性强、穿透能力强等,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来方便生活;
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
【解答】解:A、海啸可以发出次声,可以预防海啸带来的灾害。
B、声呐,利用超声定向性强的特点。
C、海豚可以发出超声。
D、蝙蝠发出超声来定位。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和次声定义的掌握情况,同时需要了解两种声音的不同特点及其具体应用。属于识记性题目。
10.(2分)关于噪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0dB就是没有声音
B.雪后的街道上格外寂静,是因为松软的雪可以吸声
C.特种兵使用的微声冲锋枪射击时,声音很小是因为采取了消声措施
D.城市高速公路两旁放置的隔声板是为了阻隔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噪声
【分析】(1)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的强弱,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用分贝来表示,噪声越小,分贝数越小,0dB的声音非常弱,人耳刚刚能听到;
(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0dB的声音非常弱,故错误但符合题意;
B、雪后的街道上格外寂静,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特种兵使用的微声冲锋枪射击时,故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城市高速公路两旁放置的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选:A。
【点评】知道并了解0分贝的声音,知道减弱噪声的三种方式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1.(2分)两支内径不同、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则会看到( )
A.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升得较低,两支示数相同
D.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中所装水银一样多,将它们同时竖直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升高相同,最后的示数都显示同一温度,故示数相同,体积膨胀得也相同,内径细的(横截面积较小),上升得更高些。
【解答】解:
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测温原理。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2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诗句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解:A、冰是水的凝固现象;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3.(2分)一位年轻的护士用同一支体温计依次测量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忘了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关于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个人中有至少两人体温是39.5℃
【分析】在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因为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
【解答】解:
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结果准确,结果不一定准确、也可能小于甲的体温、丙两人的体温可能等于或低于39.5℃。
故选:B。
【点评】体温计内玻璃管与玻璃泡之间有一段很细的管子,由于水银的表面张力比较大,所以,水银柱从此处断开,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
14.(2分)如图所示是“探究水沸腾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解释,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加纸板,目的是为了提高水的沸点
B.沸腾时上升变大的气泡,是烧杯中的水汽化产生的
C.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后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不需要吸收热量
【分析】(1)沸点与气压有关,加纸板,目的是为了减少散热;
(2)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最后消失。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
(3)物质由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
(4)根据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通过沸腾的两个条件结合热传递的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A、实验中,故A错误;
B、沸腾时,气泡不断升高,水压不断减小,气泡逐渐变大;
C、水沸腾时,这些“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后的小水滴;
D、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是因为石棉网温度高。
故选:B。
【点评】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有关实验仪器的调节、沸腾的特点、沸腾的现象等,是此类实验经常考查的问题,要熟练掌握。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10分)
15.(2分)常见液体温度计工作原理是利用 液体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为某次测得的体温,示数是 36.7 ℃。
【分析】体温计的测温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体温计的读数:确定每一个大格表示1℃,每相邻大格之间有10个小格,则每一个小格代表0.1℃,据此进行读数。
【解答】解:体温计的测温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体温计每一个大格表示1℃,则每一个小格代表0.4℃。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36.7。
【点评】本题考查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温度计的读数,属于基础题。
16.(1分)如图中秒表的读数是 277.5 s(提示:小盘指针为分针,大盘指针为秒针)。
【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指针在“4”和“2”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min,一个小格代表1s,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6s。
故答案为:277.5。
【点评】本题考查秒表的使用,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17.(2分)《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产生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传播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铃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产生;
(2)地球表面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1)产生;(2)传播,顺序可颠倒。)
【点评】运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可做出解答,还要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18.(3分)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的周围会产生“雾气”,这是 液化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寒冷的冬天,早晨起来会看到窗子上有千姿百态的霜花 凝华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霜花在窗的 内表面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分析】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的周围会产生“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窗子上的霜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窗子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液化;凝华。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9.(2分)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可以 传递信息 的道理;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是利用声波可以 传递能量 的性质。
【分析】声音即可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性质;
故答案为: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原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求平时学习时,要多联系生活、多解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计20分)
20.(9分)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40.0cm ,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0.25m/s 。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 不正确 ,理由是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
(4)在该实验中,斜面应保持 较小 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时间 ,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因是 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越来越快 。
【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AB段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所测时间偏大,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平均速度的偏差;
(3)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在经过B点时速度不为0。而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此时B点小车的速度为0。因此由静止释放测得的时间不是下半程的时间;
(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小车运动慢一些,便于时间的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越来越快。
【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80.0cm﹣40.4cm=40.0cm;
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cm/s=0.25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所测时间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3)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在B点时有速度,导致测出小车在BC段的时间不准,所以这样的做法不正确;
(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在该实验中;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越来越快。
故答案为:(1)40.2cm;0.25m/s;(3)不正确;(4)较小;小于。
【点评】本题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主要考查刻度尺的读数、速度公式的应用、误差的分析以及实验注意事项,是一道常考题,难度不大。
21.(4分)如图是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由乙图知晶体熔化时的特点为: 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
(3)在第5min时该物质处于 固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实验完毕后,小组同学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了水,然后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分析】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
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解答】解:(1)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2)由题中图乙可知,该物质熔化图像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温度保持48℃不变。
(3)由图乙可知,在第5min时,此物质刚开始熔化。
(4)图中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虽然继续加热,不能继续吸热。
故答案为:(1)晶体;(2)继续吸热;(3)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晶体的熔化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
22.(7分)如表是某同学探究“液体汽化”时的实验记录(实验时的气压为标准气压值):
(1)根据探究数据记录,可以推测表中第 4 分钟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可能是错误的;
(2)由上表数据分析可以推测实验中的液体的沸点是 100 ℃;
(3)这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这种物态变化能够进行的条件是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
(4)如图中甲、乙是该同学观察到液体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在液体中的上升过程,则图中 甲 是液体在沸腾前的情况;
(5)在水沸腾实验中,要想缩短水的加热时间,可采取的方法有: 加大火力 , 减少水量 。(写出二种即可)
【分析】(1)(2)(3)根据沸腾的条件,沸腾时温度不变,继续吸收热量分析;
(4)掌握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5)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等等。
【解答】解:(1)在加热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在沸腾前是一直升高的,故第4组的数据是错误的。
(2)根据沸腾的条件可知,达到沸点温度不变,100℃是其沸点。
(3)达到沸腾的条件为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4)水由于开始加热时,水杯底部温度比上方温度高,由图可知。
(5)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因为水的质量太大、火太小等等,可采取的方法有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温等。
故答案为:(1)4;(2)100,继续吸热;(5)加大火力。
【点评】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气泡的变化是直观判断水是否沸腾的依据,而气泡的多少与大小又是我们判断的重要标准。
四、计算题(12分)
23.(12分)某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上海站驶往北京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这列火车向着山崖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的地方鸣笛,经过3秒后司机听到了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若这列火车长240m,以20m/s的速度通过一个长2000m的隧道,这列火车通过隧道用了多长时间?
【分析】(1)从列车时刻表找到列车由上海站驶往北京站全程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声音传播的路程和列车运行的路程,声音传播的路程和列车运行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与山崖距离的2倍;
(3)火车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隧道长,知道火车行驶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火车通过隧道的时间。
【解答】解:(1)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由上海站驶往北京站全程的路程s=1463km;
列车由上海站驶往北京站全程的平均速度:v===104.5km/h;
(2)由v=可知声=v声t1=340m/s×4s=1020m;
火车3s内运行的路程:s车=v车t1=30m/s×6s=90m;
司机听到回声时与山崖距离:s1=(s声﹣s车)=×(1020m﹣90m)=465m;
(3)火车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s4=L车+L隧道=240m+2000m=2240m;
由v=可知2===112s。
答:(1)列车由上海站驶往北京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04.5km/h;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465m;
(3)这列火车通过隧道用了112s。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的应用、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能从列车时刻表中获取有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60
65
70
75
92
85
90
95
100
100
100
100
停靠站
到达时刻
开车时刻
里程/km
上海
…
18:00
0
蚌埠
22:00
22:15
484
济南
03:04
03:12
966
北京
08:00
…
1463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60
65
70
75
92
85
90
95
100
100
100
100
停靠站
到达时刻
开车时刻
里程/km
上海
…
18:00
0
蚌埠
22:00
22:15
484
济南
03:04
03:12
966
北京
08:00
…
146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阿龙山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物理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琵琶,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阿龙山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物理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阿龙山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