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61530/0-169906225143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61530/0-16990622514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61530/0-169906225151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61530/0-1699062251539/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61530/0-1699062251567/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61530/0-169906225159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61530/0-169906225161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61530/0-169906225164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展开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线索一:古代农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人口迁移、经济重心的转移,农耕经济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线索二: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三: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变迁。受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并渗透到社会与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土地私有、重农抑商、闭关自守等政策。从唐朝中期到宋元时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微专题1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及经济重心的转移
考向1 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1.(2022·广东卷)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表明春秋早期已使用铁器,B项正确;内蒙古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并不能说明商朝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缺乏逻辑关系,A项错误;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只能说明东周时期对大冶铜矿的开采,不能说明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C项错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制兵器,能够说明秦朝军队使用铁制兵器,但不能说明使用的兵器以铁制为主,D项错误。
考向2 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2.(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解析:由材料“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知百亩的耕地可以养活数口人的家庭,这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生育人口的措施,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盛行,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排除B项;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繁荣,甚至出现大的贸易都市,排除D项。
考向3 宋代的土地兼并3.(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宝元元年(1038)到元丰元年(1078)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的客户人数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且没有田产的客户占比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措施,导致土地兼并较为严重,因此客户比重上升,主户比重下降,故选A项;材料仅有不同地区人口的统计数据,没有对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地域经济差别扩大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主户和客户,属于农业经济中的封建租佃关系,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C项;土地兼并推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排除D项。
考向4 汉代长江以南经济的发展4.(2021·全国乙卷)据下表可知,在此期间(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解析: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豫章、零陵、南阳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区户数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区均为北方地区户数则相对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这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选A项;东汉时期是豪强大族势力强盛的时期,并不是没落,排除B项;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上述地区的数据说明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单凭两个时间比较没法体现加剧,而且这时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项;由于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排除D项。
中国古代封建田庄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微专题2 古代手工业、商业贸易、交通与城市
2.古代的商业贸易、交通与城市
考向1 宋朝商业的发展1.(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解析:由材料“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打破市坊界限,因此出现夜市的休闲娱乐活动,故选B项;玉米、红薯都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成为完全意义的货币,排除C项;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黄色”为皇室专用颜色,且棉织品成为普通民众的服饰出现在明朝,排除D项。
考向2 明代白银的流入2.(2023·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解析:据材料“渔村……‘小苏杭’”可知,体现了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景象,这是因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发展
作用有限,排除A项;据材料“东南沿海某港口……渔村”可知,展现的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
考向3 清代广州的中外交流3.(2022·广东卷)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解析: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范围扩大了,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1.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古代丝绸之路跨越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了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繁荣的壮丽篇章。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了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2.全面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
微专题3 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2.两宋时期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新变化(1)婚姻习俗:择偶标准不像以前看重门第,一是看重金榜题名,二是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2)饮食文化:北宋时,都城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南宋时北人南迁,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宋代普遍喜欢饮酒、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等饮料。(3)服饰演进:宋代民间服饰相对宽松,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五彩斑斓,基本不受约束。(4)宗教文化信仰:中唐以前在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开始成为全民信仰。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5)文化价值取向:从文人雅趣到市井风情,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社会文化进一步世俗化、大众化。
考向1 汉代的农本经济政策1.(2022·湖南卷)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解析:题干说到汉武帝时期为了聚敛财富解决财政危机,用尽了各种手段,但唯独没有增加田租,这说明当时坚持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已经是西汉的中期,所以上述措施不是服务于汉初战事,排除B项;由题干中的“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说明是在搜刮民间财富,以解决“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的问题,而不是藏富于民,排除C项;题干只是提到汉武帝时期用聚敛之臣,采用各种手段来解决“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的问题,但并没有提到上述举措的结果,所以单凭题干信息不能得出“解决了财政危机”的结论,排除D项。
考向2 元朝的经济政策2.(2021·广东卷)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解析:由材料“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知元代的赋税政策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因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广泛种植木棉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材料强调的是元代赋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木棉提举司属于政府机构,和私营棉纺织业无关,排除C项;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是为了中央政府征收赋税的需要,材料并未涉及到财政管理权限下移到地方,排除D项。
考向3 明代的经济政策3.(2023·广东卷)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解析: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可知明中后期人们对商业的态度逐渐从排斥转向认可,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冲击,新的市民价值观逐渐形成,故选D项;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礼教纲常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
考向4 唐代突破坊市制4.(2020·北京卷)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解析:通过对比题干中两幅示意图,“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市”以外的商业区域明显增多,说明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市”的限制,坊市功能界限日趋被打破,故选B项;对比题干中提供的“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上的经营行业种类,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排除A项;根据“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可知,“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活动区域明显增加,交易活动没有完全限制在“市”内,说明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有所放松,排除C项;题干中的示意图仅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增多,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官府设坊和市数量的变化,排除D项。
1.两汉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及盛世局面的启示(1)措施。①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平抑物价。④经济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⑤清查户口: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2)启示: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长期坚持行之有效的政策等。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版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整合专题3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版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整合专题3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通览主题建构,研学核心命题,3租佃式经营,古代粮食储备历史悠久,解题思路,2金融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文化科技的进步,古代的经济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