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综合训练题
展开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遥,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
公元前399年,那场著名的审判,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慨然赴死。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① 。相反,他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
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总是兴味盎然地参与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也就是说,② ,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如沐春风。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古希腊的先哲中,聪慧、睿智、伟大者,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者不乏其人。苏格拉底却很特别: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原文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更有抒情性;②后半句运用长句,更具有气势;③“风貌”一词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修改后的句子缺乏以上优点。
解析:相比较改写后的句子,原句先用两个“有些人……”的整句,增强文章节奏感和抒情性;后半句用了一个长单句“苏格拉底却以……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增强气势,且“风貌”一词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修改后的句子平铺直叙,缺乏张力与气势。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参考答案:①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价值的终结 ②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
解析:第①处,上文说的是苏格拉底受审判赴死,后文说的是“相反……影响人类之日”,可知此处可填写“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价值的终结”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根据横线前的“也就是说”,可推知此处应填写对上文的解释;再结合后文“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可知应用否定句式,填写苏格拉底在哲学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故此处可填“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之类的句子。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追求真理是哲学家共同的目标,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哲学家即使怀疑一切,也是以此为方法,而不是以此为结论。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对传统仍然要有基本的尊重,他公开宣称:“我希望你们和我年轻的时候一样,在还不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前,能够遵守两样东西,一个是城邦的法律,一个是城邦的信仰。”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尚未成年、不能由自己作出决定之前,必须遵守法律,并且信奉祖先的传统观念。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① ,二者都是社会重要的传统资源。因此,遵守法律和信仰,可以化解很多人生的问题。这也是苏格拉底明明可以逃狱,② 。至于追求真理,③ 。
参考答案:①而信仰则是对人生的高标准的要求 ②却仍然选择遵守法律的原因 ③则须等到有独立思考能力后比较适合
解析:文段探讨的是法律和信仰之间的关系。第①处,上文说的是“法律”,这里显然应填“信仰”,由“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可以确定应填“而信仰则是对人生的高标准的要求”一类的内容。第②处,“明明可以逃狱”,意味着苏格拉底没有逃狱,再由上文“遵守法律和信仰”“这也是”可确定此处应填“却仍然选择遵守法律的原因”一类的内容。第③处,上文提到“追求真理”,就要联系前文说的“在还不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前,能够遵守两样东西……信仰”,据此可确定此处应填“则须等到有独立思考能力后比较适合”。
4.某校以“苏格拉底该不该越狱”为辩题进行辩论,下面是正方的观点和理由,请你作为反方加以反驳。
当时的雅典法律荒谬无理,给苏格拉底的罪名纯粹子虚乌有,面对恶法,不需要遵守。以法律的名义侵犯人权,这就是暴政,完全可以站出来反抗。
答案示例:苏格拉底以死向我们阐释了:法律必须被信仰,即使它不是正义的。即使法官的判决不公正,法律也必须被信仰。如果通过越狱的方式来逃避法律的制裁,有违正义。如果大家都以法律不公正为由进而拒绝服从法官的裁判,无视法律的权威,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解析:要针对对方观点,摆出充足的理由。焦点在于“恶法”要不要遵守。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中华文化视道德为人的首要品质。孔子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子女爱其父母以及人对弱小生命的怜悯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属性。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价值,这种价值选择着眼于人的德行提升而非自保和侵占。道德的价值选择使中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从社会生活角度,人的德行提升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这就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很难形成个人权利和个人本位,有助于形成人与人的团结互助,使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劲往一处使”。从文化建设角度,人的道德本性作为人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人的互助友爱作为人际交往的要求更是令人向往的,因此道德价值取向很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价值认同,甚至还能在不同文化间达成价值共识。历史上中原文化不断吸引和吸纳周边文化发展自身,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种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更能促进文化融合、共谋经济发展。
西方传统的形式逻辑主张性质单一的最高原则来统摄一切。马克思则批判继承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以对立统一深刻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此相通,中国文化主张任何事物都是差异基础上的统一。《易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儒家讲“和而不同”,道家更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辩证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善于包容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尤其在矛盾融合中创新发展理念、寻找发展契机。作为中国道路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运用辩证思维创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尝试。
道德价值理念与辩证思维方式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实践。《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表达了中华文化“进取创新”和“包容守成”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既有道德上的不断提升,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创造。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和实干精神,而且还培养了每一个体对自身和家国强烈的责任担当。
实际上,道德修养与生活创造是内在相通的。《中庸》指出,人的道德修养是以至诚之心明了自身德性,进而推己及人,帮助他人和万物实现各自本性。这一道德修养过程即参赞化育的建功立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使中国道路的发展拥有不竭动力。
(摘编自王海英《中国道路的精神力量》)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怜悯之心与孝道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这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属性。
B.德行的提升要依赖“立人”“达人”才能实现,否则会形成个人权利和个人本位。
C.“阴阳之道”“和而不同”“福祸相倚”“对立统一”均渗透差异基础上的统一理念。
D.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实践来源于道德价值观念与辩证思维方式的共同作用。
答案:B
解析:“否则会形成个人权利和个人本位”说法绝对化,从原文第2段第二句话中的“很难形成”可以看出。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从社会生活与文化建设两个角度论述第1段中“凝聚力”形成的原因。
B.第3段侧重从认识世界角度论述中国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在矛盾融合中创新。
C.第4段引用《周易》没有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坚韧性格的重要作用。
D.第5段进一步论述道德修养与生活创造的相通性,照应开头内容,结构完整。
答案:C
解析:第4段引用《周易》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进取创新”与“包容守成”的内容。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形成人与人的团结互助和获得价值认同,从而产生创造力。
B.辩证的思维方式能使中国善于包容不同,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形成凝聚力。
C.自强不息的生命实践培养的每个人对自身和家国的责任感才是中国道路的精神力量。
D.道德修养与生活创造是内在相通的,因为道德修养过程即参赞化育的建功立业。
答案:D
解析:A项,“创造力”应为“凝聚力”。B项,“凝聚力”应为“创造力”。C项,以偏概全,“道德的价值追求”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道路的精神力量。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练习题,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随堂训练,课外·一起成长,知识梳理1精记字音,初读课文•明大意,整体感知,结构梳理,人应当坚持正义,不能以坏报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0 *苏武传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 *苏武传同步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当堂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