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广西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训练(21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当堂检测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当堂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应邀来秭归参加祭祀屈原的活动。早上出店门,没多远,就是台阶;缘山行,又没多远,就到了祭台。祭祀开始了,大家清一色地穿着马褂,系着黄丝带,都尽力使步履庄重。一行诗人,写诗风格完全不同,甚至在诗歌写什么、如何写上尖锐对立,南辕北辙,但屈原,他们个个都服,个个都要拜。写诗的要服,不写诗的也要服。没有权力的要服,大权在握的也要服。谁能不服?谁敢不服?在中国文坛,你如果不服屈原、孔子、老子、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人,① ?恐怕也没有更值得佩服的人了吧。
屈原是一位大地诗人,他的诗是人生经验的产物,他升华、神化了这些经验。② ,可屈原将兰草升华成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这个象征的源头是楚国大地。屈原如此深切地热爱祖国,因此故乡世界在他看来已经和仙境差不多了。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
B.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C.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D.在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梅花……春秋冬三季的花都聚齐了。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省略号都是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A项,表示引文的省略;B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项,表示话题的跳跃或转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内心都很佩服他。”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原句运用排比句式,更突出强调了人们对屈原的叹服,同时,句式整齐,加强了语气。而改句只是对内容的陈述,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好。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示例:①你服谁 ②兰草本来是普通的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
B.形容枯槁
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D.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答案:D
解析:A项,古义“面容,脸色”;B项,古义“外貌,模样”;C项,古义“委婉得体”。
5.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各写出三个关键词。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总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巨轮下面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解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
(2)人学的史学观: 。
参考答案:(1)冰冷、必然性(历史必然性)、逻辑 (2)慈悲、戏剧性、生灵(命运、生命的热血)
解析:(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可以从“冰冷的历史巨轮”“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解了”中提取。(2)人学的史学观是司马迁所持有的,可以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必然性成了戏剧性”“对自身命运的体认”“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中提取。
6.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实际上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① ,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② ,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③ ,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
参考答案:①他与楚王同姓不同氏 ②姓、氏有别 ③有不少大家熟悉的
解析:第①处根据后面的“楚王为芈姓熊氏”确定。第②处根据后面的“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确定。第③处根据后面的“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确定。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答案:B
解析:本题中“有奇才”与前面“年虽少”对应,“有奇才”前应断开;“举国而听之”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应断开;“不听用鞅”与前面的“听之”相对,中间不应断开。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B
解析:B项,“汤武”指商汤与周武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后悔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答案:C
解析: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惩罚太子本人。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参考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1)注意对偶句式;“苟”,如果;“强”“利”,使动用法;“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2)“期年”,一年;“之国”,到国都;“初令”,新法。
11.根据选文分析秦孝公为什么会同意商鞅变法。
参考答案:①秦孝公下令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②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拥有才能;③商鞅旁征博引说服秦孝公。
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国君?他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要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搞不出名堂;事业上犹豫,建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商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所以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最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孝公派商鞅率兵攻魏。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胜回国。魏惠王屡次被齐秦打败,国内空虚,势力渐衰,恐慌起来,就派人说割河西地区给秦以求和。而魏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后悔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商鞅破魏返秦,秦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称商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课后测评,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随堂训练,课外·一起成长,知识梳理1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初读课文•明大意,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2 玩偶之家(节选)课时作业,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 *苏武传同步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