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和地理环境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和地理环境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共8页。
2023-2024学年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和地理环境 单元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能大致说明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上海市消费水平高,而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大,其原因是( )A.热量、水资源丰富 B.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C.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水平高 D.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人普”)结果公布,“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这也为本次人口普查带来困难,全国700多万名普查员将在同一天走入千家万户,逐人逐项开展普查登记,并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开展,直接实时上报数据。通过细致划分普查区域、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等方式,确保普查登记真实准确、不重不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有( )①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②婚姻因素③严格的户籍管理④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4、“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相对普遍的是( )A.安徽省 B.北京市 C.四川省 D.黑龙江省5、“七人普”中,通过细致划分普查区域、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等方式,确保普查登记真实准确、不重不漏。在下列技术中,为细致划分普查区域提供资料的主要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北斗导航系统 D.数据可视化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容量。1850 年,清朝的人口约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很多。6、以上材料说明,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蕴藏的资源数量 B.人均消费水平 C.地区开放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7、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产生B.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C.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D.为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2015~2020年,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四个省级行政区总迁入人口中,来自河北的人口所占比重具有明显差异。据此回答下面小题。8、造成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四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中河北人口所占比重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达程度 B.自然地理环境 C.区域产业政策 D.空间移动距离9、河北人口迁入北京、天津可以( )A.减轻迁入地就业压力 B.提升迁入地城市化水平C.缓解迁入地环境污染 D.加剧迁入地人才外流状况目前,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 40°N D.40°N ~50°N11、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二、材料分析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以内。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人口猛增到3亿。当时开发边陲,推广了高产番薯、玉米等,多数中原移民及其后人保持多吃粮、少吃肉的习惯。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①约16亿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温饱型消费水平②10亿人之内小康型消费水平③8亿~9亿人富裕型消费水平④7亿人之内(1)乾隆年间的中国是否能养活今天中国的人口?并说明理由。(2)指出表中代表我国环境承载力的数据(代号),并简述其主要影响因素。(3)温饱型消费水平、小康型消费水平、富裕型消费水平所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不同,对此你有何启示?三、读图填空题13、读图及表中材料,回答相关问题。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49℃>29℃>24℃21℃±3℃<18℃<10℃<-20℃(1)根据材料,指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2)由表中材料,指出世界人口最集中分布的温度带。(3)解释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四、综合读图题14、读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和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描述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2)东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填“稀疏”或“稠密”),试分析原因。(3)试分析形成图示东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消费水平越高,每个人每天需要的资源量也就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小。因此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④曲线符合题意。故选D。2、答案:D解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上海市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消费水平高,但环境人口容量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说明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提高本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故选D。3、答案:D解析:人户分离表明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与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关系较大,同时,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人口流动量较大,如某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较少,部分户籍人口外出务工,导致人户分离现象产生,①③正确,婚姻因素对人户分离现象产生的影响不是很大,②错,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会导致部分群体,如大学生,受教育所在地与本身的户箱所在地不在同一地区,但不是主要原因,④错,故选D。4、答案:B解析:“有户无人”多为人口迁出区,“有人无户”多为人口迁入区,选项四地区相比而言,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并无北京市户籍,B正确。相比于北京而言,安徽省,四川省、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多为人口迁出区。故选B。5、答案:A解析:细致划分普查区域,需要对普查区域的相关地理信息进行查询分析,借助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正确。通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面状地理事物的获取,北斗导航系统多用于地理信息的定位与导航。数据可视化是数据视觉形式的表现,不是普查区域详细划分所运用的地理技术。故选A。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0年清朝出现了人口危机,资源短缺,而当今的中国却养活了14亿人,与清朝所供养的人口数量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范围变大,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进而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D正确。从1850年至今资源数量应逐渐减少,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与材料不符,A错误。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使人口容量减少,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与材料不符,B错误。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能够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但并非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7、答案:D解析: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估计的意义所在,D正确。限制高消费、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并不能通过估算人口合理容量来解决,A、B、C错误。故选D。8、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四个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中来自河北的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的迁入人口中来自河北的人口所占比重较小,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达程度。故A项正确。9、答案:B解析:河北人口迁入北京、天津,因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所以会导致迁入地劳动力增加,增加迁入地就业压力;能够提升迁入地城镇化水平;使迁入地环境压力增大,可能加重迁入地环境污染;不会加剧迁入地人才外流状况。故B项正确。10、答案:B解析:据图中信息,20°N~30°N占全球人口比重为23.2%,是最大值,B正确。11、答案:C解析:40°S~50°S之间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故人口稀少,C正确。12、答案:(1)不能。当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或其他食物产量低,区域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有限。(2)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消费水平等。(3)材料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过高的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会降低人口的合理容量,因此我们要理性消费,追求健康、持续发展。解析:(1)乾隆年间人口只有3亿。环境人口承载力除了受资源影响外还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清朝时期的中国科技水平落后,粮食或其他食物产量低,环境承载力有限,所以不能养活16多亿人。(2)环境承载力是环境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所以材料中我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①约16亿人。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主要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消费水平等影响。(3)材料中温饱型消费水平、小康型消费水平、富裕型消费水平所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不同,分析有何启示主要从差异原因分析。温饱型消费水平、小康型消费水平、富裕型消费水平所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随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原因是一个地区的资源是有限的,消费水平越高,可以承载的人口越少,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所以过高的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会降低人口的合理容量。因此我们要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减少过度消费,追求健康、持续发展的生活发展方式。13、答案:(1)水源;地形;气候。(2)亚热带和温带。(3)属于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建设城市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频繁。解析:(1)由题干可知:①甲图中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呈片状,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源;②乙图中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③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1℃左右,其影响因素为气温。(2)根据舒适温度判断温度带,即亚热带、温带。热带温度过高,寒带温度过低都不利于人类生存。(3)从影响人口分布的有利条件进行分析,0-200米区域属于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建设城市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频繁,人口分布较集中。14、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2)稠密原因: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较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地形较为平坦;矿产资源较丰富等。(3)东部有长白山,山地丘陵地区不宜生产、生活;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交通不便等。解析:(1)结合图例可看出,东北地区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小10人/平方千米,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说明人口分布不均;从图中看,西南部及中部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说明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2)结合东北地形图可看出,东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稠密。原因可从地形、气候、工农业业、交通等方面来回答。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海拔相对山地较低,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人口较为稠密。(3)结合地形图可看出,东部山区,交通不便,不宜生产生活,人口较为稀少;山区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人口较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