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16土壤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68972/0-169928940539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16土壤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68972/0-169928940543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16土壤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68972/0-169928940546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课后复习题
展开下图为森林土壤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腐殖质层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 )
A.成土母质B.母岩层
C.生物D.淀积层
2.森林土壤一般分布在( )
A.湿润、半湿润地区B.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C.干旱、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
[2023·浙江嘉兴市模拟]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土壤有机质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 )
A.成土母质B.气候
C.生物D.地形
4.据图推测,该地土壤( )
A.20cm处为淋溶层
B.40cm处为腐殖质层
C.60cm处为有机层
D.80cm处为母岩层
下图为我国东北黑土形成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各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正确的有( )
①表示呼吸作用 ②表示二氧化碳
③表示腐殖质 ④表示成土母质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6.东北地区的黑土肥沃,主要原因是( )
A.①强B.②释放多
C.③被分解少D.④深厚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7~8题。
7.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
A.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B.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C.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8.由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 )
A.三江平原B.河西走廊
C.江汉平原D.珠江三角洲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栽培绿肥作物以豆科作物为主,如紫云英、苜蓿、草木樨等。绿肥作物经过一定时间生长之后,将其绿色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可以节省人力,减少运输费用,也可沤制土肥施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料。
(1)从植被形成的角度看,图片中绿肥作物所属植被都为________________(人工/天然)植被。
(2)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简述这种做法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4)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说说这种耕作方法的好处有哪些。
B级·选考高分练
下表是我国三个地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据此完成10~11题。
10.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成土母质B.人类活动
C.地形D.气候
11.下列关于我国土壤颜色与制约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黑土地——生物
B.黄土地——湿热的气候条件
C.紫色土——成土母质
D.红壤——岩石特征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B.地形
C.降水D.成土母质
13.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B.甲与Ⅱ
C.乙与ⅡD.丙与Ⅰ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称为土壤容重。黄土区的严重土壤侵蚀导致养分的大量流失,土壤物理性质严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的增加等。下表示意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4~15题。
14.据表可知( )
A.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B.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
C.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
D.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大
15.能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 )
A.施用化肥B.增施有机肥
C.掺施熟石灰D.压实保墒
[答题区]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这里春季大风天气较多,夏季降雨充沛,草甸植物茂盛,冬季寒冷。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基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如图为该试验基地制作的传统耕作方式(图1)和免耕法(图2)对土壤的影响对比图。该校大四毕业生小亮同学毕业论文以黑土流失与整治为研究主题,小亮了解到免耕法的具体做法如下: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并把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
(1)小亮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东北天然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与当地独特的气候密切相关。说明当地气候如何促进有机质的积累。
(2)小亮在试验田调研时发现农民对这种将碎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的做法很认可。指出这两种做法的主要目的。
(3)试验田研究员告诉小亮,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频繁翻耕的土壤在农具的挤压和降水的影响下,会在土壤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作物根系遇到这一层后难下扎,通气透水不便。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说出免耕法能让土壤肥力得以改善的原因。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土壤
A级·学考达标练
1~2.解析:第1题,土壤中的腐殖质层主要是由动植物的残体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其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生物。第2题,能够发育森林的地方,一般降水相对较多,土壤的发育相对较好,因此森林土壤多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答案:1.C 2.A
3~4.解析:第3题,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即来源于生物,C正确;成土母质主要提供土壤矿物质,A错误;气候、地形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但不直接提供有机质,B、D错误。第4题,森林土壤自上而下的分层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结合图中信息可推测,40cm处有机质含量高,为腐殖质层,B正确;20cm处有机质含量较高,为有机层,A、C错误;母岩层为最下面一层,D错误。
答案:3.C 4.B
5~6.解析:第5题,结合生物循环相关知识、土壤的形成原理可知,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矿物质;③表示腐殖质;④表示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第6题,东北地区气候较冷湿,土壤中腐殖质被分解少、保留多,土壤肥沃。
答案:5.D 6.C
7~8.解析:第7题,比较表格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提高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降低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大气湿度。第8题,读图可知,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所以排除三江平原。读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区农田冬季休耕,农作物不能越冬,所以排除江汉平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大气悬浮质较多,土壤水分较少,所以最有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答案:7.A 8.B
9.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料,置于农田中,故多是人工植被。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切断茎叶直接翻入土中,程序简单,节省运输环节,减少运输费用,节省人力。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等。第(4)题,绿肥作物能够培肥土壤,轮作能够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答案:(1)人工
(2)减少运输费用,节省人力
(3)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等。
(4)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B级·选考高分练
10~11.解析:第10题,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土,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养分被淋失,导致有机质含量较低且南方地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第11题,黑土地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黄土地位于北方地区,降水少,气候特征夏季湿热,冬季干冷;紫色土分布在四川盆地,主导因素是成土母质;红壤主导因素是湿热的气候条件。
答案:10.D 11.C
12~13.解析:第1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选A项。第13题,甲图淋溶层最厚,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图无淋溶层,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丙图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原土壤。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可以判断“Ⅰ”为草原土壤,故选D项。
答案:12.A 13.D
14~15.解析:第14题,从表中看,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先增加后减少;自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人为耕作活动不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小。第15题,由材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措施是增施有机肥,B项正确;施用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增加,A错误;掺施熟石灰和压实保墒不会增加土壤肥力,C、D错误。
答案:14.C 15.B
16.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有机质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气候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第(2)题,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把碎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进行分析解答。“碎秸秆”还田,主要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碎秸秆均匀覆盖”主要是防止风蚀、水蚀,还可以保墒(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第(3)题,免耕法对土壤肥力的改善作用如下图所示:
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漫长、寒冷(有季节性冻土),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生产大于分解(有机质不断积累)。
(2)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保留秸秆高茬:削减风力,有利于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
(3)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肥力提高;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土壤
主要分布地区
有机质含量/%
统计的标本数
黑土
东北地区
2.14~16.4
29
棕壤
山东半岛
2.07~7.05
32
红壤
南方低山丘陵
0.52~1.95
47
土层深度/cm
土壤容重/(g/cm3)
自然恢复阔叶林
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旱作耕地
0~10
0.78
1.13
1.17
1.23
10~20
0.79
1.18
1.20
1.35
20~40
0.87
1.19
1.23
1.45
40~60
0.93
1.23
1.25
1.47
60~80
1.15
1.24
1.28
1.30
80~100
1.24
1.27
1.30
1.33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8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关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较,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人教版 (2019)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课后作业题,共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同步测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