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类与环境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课后训练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浙江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类与环境第2节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课后训练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浙江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类与环境第3节保护生态多样性意义重大第4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课后训练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浙江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综合检测A卷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浙江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综合检测B卷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浙江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类与环境过关检测课后训练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第四章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各组选项中,三者之间有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
A.寒潮、霜冻、盐碱化
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
C.酸雨、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
D.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
答案:D
解析:寒潮可引起霜冻,但土壤盐碱化与前两项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泥石流是洪涝灾害的一种结果,导致水土大量流失,与地震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是两种生态环境问题,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引起杀伤性紫外线辐射到地面的量增加,C项不符合题意。森林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可造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极地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D项符合题意。
2.某硫铁矿废水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当地农田、作物和人类健康,当地政府对此展开了综合治理,措施之一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将食用作物改种为( )
①饲料作物 ②观赏植物 ③能源植物 ④纤维作物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植物可吸收重金属,在重金属污染区域,栽种植物应防止食物链危害人类,故可将食用作物改种为观赏植物、能源植物、纤维作物,但不可种植饲料作物。
3.可持续发展与我们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关注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垃圾分类投放,能显著降低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的污染
C.大规模围湖造田,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有效措施
D.实施“定期休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答案:C
解析:围湖造田,增大耕地面积,会降低生物的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有效措施。
4.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自然景观激发了文豪的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模仿家蝇的眼睛制成蝇眼照相机
D.生物多样性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所需的基因
答案:B
解析:文学艺术创作、科学研究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A、C两项不符合题意。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故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B项符合题意。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所需的基因,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D项不符合题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5、6题。
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十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
5.科学家建立长江江豚的基因资源库,可以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 )
A.遗传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
C.种群多样性 D.群落多样性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科学家建立长江江豚的基因资源库,是对于长江江豚这一物种的保护,可以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
6.下列关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
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可增加其环境容纳量
C.建立江豚、中华鲟的人工养殖场是对其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在禁渔期应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
答案:D
解析: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A项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但不能增加其环境容纳量,B项错误。挽救江豚、中华鲟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C项错误。在禁渔期应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为下一步物种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D项正确。
7.下表显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单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原因 | 哺乳动物 | 鸟类 |
偷猎 | 31 | 20 |
丧失栖息地 | 32 | 60 |
生物入侵 | 17 | 12 |
其他原因 | 20 | 8 |
A.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C.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D.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生物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错误。由题表可知,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丧失;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丧失,B项正确,C项错误。据已知信息无法判断该地生态系统的类型,D项错误。
8.某大坝建成后,由于水位的升高,库区内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为保护这些特有的物种,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迁地保护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严格控制污染 D.就地保护
答案:A
解析:由于水位的升高,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原有的物种只能进行迁地保护。
9.朱鹮是一种稀有的美丽鸟类。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国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缩小等都是造成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B.迁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措施
C.保护朱鹮是因为它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等
D.朱鹮的数量减少使得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被破坏
答案:B
解析: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措施。
10.人类的活动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建立商业风景名胜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B.建立基因资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C.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D.将生物个体、种子、花粉、精子等转移到动物园、植物园或专门保护中心
答案:A
11.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如桥洞)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的目的不包括( )
A.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
C.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出现地理隔离而产生新物种,保持藏羚羊物种的遗传性
D.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青藏铁路的阻隔不能形成地理隔离。
12.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肉食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肉食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食物
答案:C
解析: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肉食森林野生动物应在森林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不能使其适应森林生活。
1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既可加剧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
B.人造含氟制冷剂是造成臭氧层空洞扩大的主要原因
C.开发新能源能缓解温室效应,但解决不了酸雨问题
D.种植大量可吸收SO2的植物,可缓解酸雨问题
答案:C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中含有C和S,在燃烧过程中可以产生CO2和SO2,既会加剧温室效应,又会导致酸雨的形成。因此,若开发的新能源中不含有C和S,就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并减少酸雨的发生。
14.粮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当前国际粮价上涨,有的国家出现缺粮的现象。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开荒种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③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④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作物品种
⑤多用农药、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答案:B
解析: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①可行。开荒种地和围湖造田会导致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②不可行。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可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作物品种等,④可行。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人体健康,⑤不可行。
15.中国向世界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的含义是减少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合适的技术固碳,最终达到平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温室效应
B.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植树造林
C.尽量公交出行,少使用私家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D.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进而会影响农业生产。
16.环境污染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人们认识到( )
A.环境污染虽不可避免,但一定要“先污染,后治理”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必须杜绝兴建排污企业以保护环境
D.可以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D
17.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B.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
C.生物堆肥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
D.将生活垃圾回收后直接撒到农田中即可作有机肥
答案:D
解析:生活垃圾中可能含有废弃塑料等污染土壤的物质,不能回收后直接撒到农田中作有机肥。
18.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种群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科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D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20.外来入侵生物也会因环境改变而受限。下列关于外来入侵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增长均受当地环境条件的限制,种群密度都不能无限增大
B.使遗传多样性增加
C.均不能与当地其他物种形成捕食关系
D.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答案:A
解析:外来入侵生物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破坏生态系统,降低遗传多样性;另一方面外来入侵生物也受当地环境限制,如食物、空间等,种群密度不能无限增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1分)回答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生物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 。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 。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 、 、 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 。
答案:(1)蛋白质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生物生活的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2)遗传 物种 生态系统 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2.(10分)下图为组成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圈内所有的 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根据“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回答下列问题。
①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这可以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
②在上述食物链中,麻雀数目的增多,导致蛇的数目也增多,蛇增多后,麻雀的数目受到抑制。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同时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
答案:(1)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2)直接使用 负反馈调节 间接使用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是指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和建材等;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对环境和生命维持系统的调节功能。
23.(12分)某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华(蓝细菌等爆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该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该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 。
(2)微囊藻是造成水华现象的主要生物之一。当该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 ,理由是 。
(3)图中a、b分别代表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一调节方式是 。
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 该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是 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答案合理即可) (3)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毒物质 (正)反馈调节
解析:(1)引发水华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这些因素也易导致水生植物繁殖过快,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同时一些水体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使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致使水体变臭。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发生之后, 一般不会导致该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而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2)水中的N、P等矿质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3)一种因素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为正反馈调节。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24.(12分)下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可能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0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填“增加”或“减少”)。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
(3)若图中物种为草食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答案:(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解析:(1)题图中有“J”形曲线(作为对照)和三种达到“S”形增长后数量又减少了的曲线。根据减少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析出Ⅰ栖息地破坏程度最轻,Ⅱ栖息地次之,Ⅲ栖息地破坏程度最严重。种群数量几乎为0,说明栖息地严重被破坏,已不适宜该种群生活,所以就地保护已不适宜,需要采取迁地保护措施。(2)同一营养级的各种生物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一方数量减少,另一方的数量必然增加;一方获得的能量少了,则另一方获得的能量就会增加。(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5.(15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量大,污染物含量较高,直接排放至天然水体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对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处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N、P等元素污染可能导致自然水域蓝细菌、藻类等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 导致夜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藻类生活周期短,藻类大量增生后伴随着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含氧量降低和藻类分泌的毒素都会引起鱼虾等水生动物死亡,加剧水体的污染,形成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最终超出生态系统的 能力而崩溃。
(2)科研人员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和改造,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若不给污水处理池甲通入O2,在甲气体出口收集到了CO2、甲烷等气体;若通入足够的O2,则收集到的气体中无甲烷成分,由此推测甲烷菌的代谢类型为 。检测甲液体中氨态氮的浓度,流出口N的浓度比流入口明显升高,其原因是 。
②硝化细菌代谢类型与绿色植物相同,硝化作用是将N转化成N或N;反硝化细菌和乳酸菌代谢类型相同,反硝化作用是将N和N还原成N2。依据上述信息分析去除有机污染物中N的过程,填写下表(“+”表示通入O2,“-”表示不通入O2)。
污水处理装置 | 通入O2 | 接种主要微生物 |
甲 | - | 甲烷菌 |
乙 |
|
|
丙 |
|
|
(3)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态方法,研究人员将污染河水引入人工实验湿地(见下图)。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和水芹等水生植物。
①人工湿地的所有生物构成 ,具有涵养水源、物种储存、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②通过湿地净化,出水口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湿地中的 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A.好氧 B.放氧
C.厌氧 D.兼性厌氧
③人工湿地和生态塘除了具有生态保护、修复的功能,还兼具生态景观游憩休闲功能,实现了 效益双丰收。
答案:(1) 呼吸作用 正反馈 自我调节
(2)异养厌氧型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了N + 硝化细菌 - 反硝化细菌
(3)群落 ACD 生态效益、经济
解析:(1)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其原因之一是藻类大量繁殖,其进行呼吸作用,导致夜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由题意可知,水体污染后引起了水生动物死亡,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最终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崩溃。(2)不给污水处理池中通入O2,则有甲烷产生,而通入足够的O2则没有甲烷产生,说明O2抑制了甲烷菌的分解作用,所以它应该是异养厌氧型。检测甲液体中氨态氮的浓度,流出口N的浓度比流入口明显升高,其原因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了N。向乙中通入O2,可利用硝化细菌将N转化为N或N;随后在丙中不通入O2,可利用反硝化细菌将N或N转化成N2,从而去除有机物中的N。(3)人工湿地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通过湿地净化,出水口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湿地中的好氧、厌氧及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人工湿地和生态塘除了具有生态保护、修复的功能,还兼具生态景观游憩休闲功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