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第四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第四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共14分)初一年级同学开展了以“自然•生命”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花木,进行观察日记写作。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1.(6分)学写观察日记。
ㅤㅤ九月,由夏入秋,天气转凉,万千生命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此时,正是撰写观察日记的好时节!那么, ?
ㅤㅤ首先,当然要选择好观察对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和记录。观察时,不只是简单地看,还要调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比如,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外观色彩、枝叶形状时,用手摸一摸它的质地触感,轻轻闻一下它的气味……其次,可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学习写作技巧。例如,在①的《春》、②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这些课文中,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方法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它们能化抽象为具体,让文章更富有感染力。最后,我们才开始动笔写作。写作时要注意条理性,分清主次与详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语文观察日记与生物观察记录不同,它不是纯理性、纯客观的描述,需要使用联想、修辞等艺术手法,提升文字的表现力。
(1)依次在横线①②处填入恰当的作家姓名。
①
②
(2)有的同学想把学写观察日记的方法表格化,以方便记笔记,请依据上文内容补全表格。
学写观察日记
选择观察对象
观察和记录
有目的、有针对性
①
②
撰写观察日记
有条理
分清主次、详略
③
(3)根据语境,在文段中的画线处补写一句话,使语意完整通顺。
2.(8分)观察日记展读。
ㅤㅤ下面语段是梁同学观察日记的一部分,请阅读并完成小题。
ㅤㅤ①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甲】都像黄金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②从根到梢一色 jiāo( )红,齐刷刷地立在那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的一方红毡【乙】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③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暄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④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仿佛正与秋风唱和着。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1)文段中括号处填入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娇
hé
B.骄
hé
C.娇
hè
D.骄
hè
(2)下面各项中填入【甲】【乙】两处的标点最合适的一项是
A.【甲】省略号
【乙】逗号
B.【甲】逗号
【乙】逗号
C.【甲】省略号
【乙】句号
D.【甲】逗号
【乙】句号
(3)根据文段内容,有同学撰写了一副对联,但有些字词他还犹豫不决,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金果①光全心丰收乐
蓝天绿浪②秋意③
A.红
登高
盛
B.红
满眼
浓
C.银
满眼
浓
D.银
登高
盛
(4)文段中用到了很多修辞方法,下列对四个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山上的树木果实红光满面、耀眼夺目的特点。
B.第②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展现了荞麦满身红艳、整齐挺立的仪容,表现了其广而密的特点。
C.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了蓝天明净透亮、杨树满树金黄的金秋美景。
D.第④句运用拟人的修辞,鲜活地展现了红红绿绿的林木、果实和荞麦在秋风吹拂下窸窣作响的热闹场景。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3.(6分)古诗文默写。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交替,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句子是: , 。
4.(6分)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甲】诗以描写杨花和子规起笔,既表明事情发生的 ,又渲染了 的气氛。
(2)古诗词中诗人经常借“月”来抒发情感。请结合两首诗歌,从内容和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人是如何借“月”抒情的。
5.(8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ㅤㅤ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ㅤㅤ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ㅤㅤ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ㅤㅤ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ㅤ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②,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③便捷④,欻然⑤遁去⑥。蛇追不及而返。及⑦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
(均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瞪目如椒:眼睛瞪得很圆,其状如花椒。②果腹:饱腹,满腹。③故:素来。④便捷:机灵敏捷。⑤欻然:欻,读xū。欻然,忽然。⑥遁去:跑掉。⑦及: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意暇甚
意将隧入
B.然遥望不敢前
其一犬坐于前
C.方欲行
方将过半
D.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2)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理解:这句话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又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
【乙】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
翻译:曾看见两只老鼠出洞,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另一只老鼠被凶恶的蛇吓呆,急欲逃跑的样子。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蛇追不及而/返
C.两狼之并/驱如故
D.其一/犬坐于前
(4)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各有其性格。【甲】文中,我们读到“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以得出“① ”的结论:【乙】文中,我们看到另一只老鼠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和蛇斗争,感受到它如人一般具有② 的性格特点。(①空用原文回答,②空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名著阅读(共8分)
6.(2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面对险峻的自然环境。师徒四人出生入死,降妖伏魔,艰难跋涉于险山恶水之间,可谓是“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将下列地名按照书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鸦鹊难飞鹰愁涧
②烈焰腾腾火焰山
③鹅毛沉底流沙河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7.(6分)与艰苦的自然环境对应的,是人如何与自然险阻抗争。《西游记》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中,师徒四人面对“八百里火焰山”和“举家无义”的牛魔王一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文段1】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文段2】大圣应了一声,往外逃命,径至牌楼之下,心中暗想道:“这牛王在此贪杯,那里等得他散?就是散了,也不肯借扇与我。不如偷了他的金睛兽,变做牛魔王,去哄那罗刹女,骗他扇子,送我师父过山为妙。”好大圣,即现本象,将金睛兽解了缰绳,扑一把跨上雕鞍,径直骑出水底。到于潭外,将身变作牛王模样,打着兽,纵着云,不多时,已至翠云山芭蕉洞口,叫声:“开门!”那洞门里有两个女童,闻得声音开了门,看见是牛魔王嘴脸,即入报:“奶奶,爷爷来家了……
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的人物形象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
8.(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古树名木被称为城市的“绿色文物”,它们不仅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景观、科研及经济价值。近年来,东城区保护古树名木的措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②初秋,步入东四三条,高大茂盛的国槐林立两旁,树冠相交,亭亭如盖。近日,全市首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在东四三条落成,经过对古树“体检”和“开方抓药”、设立路牌导视等,20株百余年树龄的国槐愈发枝繁叶茂,“ ”的胡同画卷愈加生动。
③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东四三条胡同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胡同长700余米,宽8米,两旁林立着20株百余年树龄的国家二级古树——国槐,平均冠幅17米,平均树高达26米,两侧树冠相交,如一张张巨大的绿伞。绿意掩映着青砖灰瓦、朱门楹联,成为东四三条的独特风景。目前,很多古树周围设了保护围栏,树干上挂着“身份牌”,扫描牌上的二维码,古树的具体位置、年代、树高、平均冠幅、生长习性等信息可清晰浏览。
④“去年下半年,我们来东四三条勘察,古树周围堆满了杂物,杂草丛生。”古树保护施工方技术负责人贾子强和同事们对古树一一做“体检”,发现不少树体有倾斜倾向等“病症”。根据国槐的生物学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他们“把脉问诊”“开方抓药”,对树洞进行了防腐杀虫、清理腐烂物,对倾斜的树体进行了支撑加固,并整理有安全隐患的枯死枝、断枝、劈裂枝、病虫枝等。经过复壮,饱经沧桑的古树愈发枝繁叶茂。
⑤( )复壮古树,东四三条( )增设了不少与古树相关的路牌导视。在胡同东西口,两块古香古色的路牌导视融合了古树文化与胡同文化,上面详细描述了胡同历史和古槐树的相关知识,“传承古树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标语清晰可见。“这些古树穿过漫长的岁月,经历着时序的更替,记录着风物的变迁,是胡同的特有标志。我们将路牌导视与文化景观结合,使古树历史文化知识以景观形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东城区还将在路牌导视上增加“听”和“看”的二维码,市民扫码就能听古树故事。
⑥作为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东城区现存古树名木6754株。今年,东城区还将把仓南胡同14号院建成古树文化社区,并计划完成280株濒危、衰弱古树名木的复壮保护工作,建设东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系统,推进全区古树名木“云”管理。
(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巷幽宅静树依
B.万条垂下绿丝绦
C.落叶寒蝉小巷深
D.小楼深巷月胧明
(2)在第⑤段括号中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
还
B.尽管
还
C.除了
还
D.只有
才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东四三条,很多古树都挂上了“身份牌”,人们可以通过扫描牌上的二维码,了解古树的具体位置、年代、树高、平均冠幅、生长习性等信息。
B.工作人员复壮古树的主要措施有:对树洞进行防腐杀虫、清理腐烂物,对倾斜的树体进行支撑加固,整理有安全隐患的枯死枝、断枝、劈裂枝、病虫枝等。
C.目前,在胡同东西口,两块古香古色的路牌导视融合了古树文化与胡同文化,上面详细描述了胡同历史和古槐树的相关知识,市民扫码就能听古树故事。
D.今年,东城计划完成280株濒危、衰弱古树名木的复壮保护工作,建设东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系统,推进全区古树名木“云”管理。
(4)东城区为什么要积极推进古树名木的保护?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9.(9分)阅读《香山红叶》,完成小题。
香山红叶
杨朔
ㅤㅤ①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ㅤㅤ②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ㅤㅤ③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ㅤㅤ④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ㅤㅤ⑤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地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走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ㅤㅤ⑥这当儿刘四大爷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ㅤㅤ⑦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ㅤㅤ⑧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捧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ㅤㅤ⑨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
ㅤㅤ⑩刘四大爷说:“本来就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ㅤㅤ⑪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ㅤㅤ⑫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ㅤㅤ⑬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ㅤㅤ⑭刘四大爷也慢慢地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ㅤㅤ⑮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ㅤㅤ⑯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
【注】1956年秋,作家杨朔在《北京日报》上发表《香山红叶》。
(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本次香山之行的游览路线。
乡村小馆→ →双清、梦赶泉→ →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等→下山路上
(2)第⑧段画线句子写了作者登到半山腰时观景的感受,独有妙趣,请你结合上下文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文章第⑭段中,刘四大爷说自己当了四十年向导,如今才第一次闻到红叶的香气。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结尾画线处,作者说自己“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
五、写作(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10.(40分)用心去贴近自然,我们感受到了春的生机和冬的温晴;用心去感受亲情,我们领悟到了盛放的菊花背后母爱的深沉;用心去体味生活,我们享受着每一次独特经历带来的成长……
请将“用心去 ”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填涂所选题目序号,并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字以上。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11.泰戈尔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在母亲祷告时,“我”会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散发香气;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会将小小的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我”会突然落到母亲跟前,又变成孩子,求母亲讲故事听……“我”失踪一天,却又始终与母亲在一起。
在想象的世界中,你想变作什么呢?你想陪在谁的身边?你又会见证怎样的故事?请你以“一觉醒来,我变成了……”为开头,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1)请填涂所选题目序号,并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字以上。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北京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运用(共14分)初一年级同学开展了以“自然•生命”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花木,进行观察日记写作。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1.(6分)学写观察日记。
ㅤㅤ九月,由夏入秋,天气转凉,万千生命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此时,正是撰写观察日记的好时节!那么, ?
ㅤㅤ首先,当然要选择好观察对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和记录。观察时,不只是简单地看,还要调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比如,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外观色彩、枝叶形状时,用手摸一摸它的质地触感,轻轻闻一下它的气味……其次,可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学习写作技巧。例如,在①的《春》、②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这些课文中,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方法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它们能化抽象为具体,让文章更富有感染力。最后,我们才开始动笔写作。写作时要注意条理性,分清主次与详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语文观察日记与生物观察记录不同,它不是纯理性、纯客观的描述,需要使用联想、修辞等艺术手法,提升文字的表现力。
(1)依次在横线①②处填入恰当的作家姓名。
① 朱自清
② 老舍
(2)有的同学想把学写观察日记的方法表格化,以方便记笔记,请依据上文内容补全表格。
学写观察日记
选择观察对象
观察和记录
有目的、有针对性
①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② 学习写作技巧
撰写观察日记
有条理
分清主次、详略
③ 使用多种艺术手法
(3)根据语境,在文段中的画线处补写一句话,使语意完整通顺。
【考点】情境补写.版权所有
【分析】选文介绍了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和步骤。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春》的作者是朱自清,《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选文中的提示性词语“首先”“其次”“最后”可总结②处根据“其次,可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学习写作技巧”应填“学习写作技巧”。根据“观察时,不只是简单地看,还要调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可总结①处应填“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根据“需要使用联想、修辞等艺术手法,提升文字的表现力”可总结③处应填“使用多种艺术手法”。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根据下文的内容主要是介绍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和步骤,结合句尾的问号,可填写“观察日记到底该如何写呢”。
答案:
(1)朱自清 老舍
(2)①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②学习写作技巧
③使用多种艺术手法
(3)观察日记到底该如何写呢?
【点评】筛选信息的步骤: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2.准确寻找,去粗取精;
3.联系主旨,筛选提取;
4.抽条归纳(概括),形成答案。
2.(8分)观察日记展读。
ㅤㅤ下面语段是梁同学观察日记的一部分,请阅读并完成小题。
ㅤㅤ①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甲】都像黄金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②从根到梢一色 jiāo( )红,齐刷刷地立在那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的一方红毡【乙】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③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暄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④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仿佛正与秋风唱和着。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1)文段中括号处填入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娇
hé
B.骄
hé
C.娇
hè
D.骄
hè
(2)下面各项中填入【甲】【乙】两处的标点最合适的一项是 D
A.【甲】省略号
【乙】逗号
B.【甲】逗号
【乙】逗号
C.【甲】省略号
【乙】句号
D.【甲】逗号
【乙】句号
(3)根据文段内容,有同学撰写了一副对联,但有些字词他还犹豫不决,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B
金果①光全心丰收乐
蓝天绿浪②秋意③
A.红
登高
盛
B.红
满眼
浓
C.银
满眼
浓
D.银
登高
盛
(4)文段中用到了很多修辞方法,下列对四个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第①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山上的树木果实红光满面、耀眼夺目的特点。
B.第②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展现了荞麦满身红艳、整齐挺立的仪容,表现了其广而密的特点。
C.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了蓝天明净透亮、杨树满树金黄的金秋美景。
D.第④句运用拟人的修辞,鲜活地展现了红红绿绿的林木、果实和荞麦在秋风吹拂下窸窣作响的热闹场景。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常见易错字;词义辨析;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版权所有
【分析】综合性学习题目。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标点符号的运用、对联的撰写、修辞方法的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jiāo”写作“娇”;唱和:chàng hè。
故选:C。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由“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可知后面不能是省略号,再结合下文“都像黄金玛瑙似的闪着红光”可知,甲处应该运用逗号;由“齐刷刷地立在那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的二方红毡”和“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可知,上句和下句各自成句,所以用句号。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联的撰写。通过阅读文章可知,这里写的是红色的荞麦田,再结合原文“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可知,①处应该用“红”;再结合上句“全心”,可知②处应该对应“满眼”,“登高”的话不能做到词性相对;对联讲究仄起平收,所以③处应该是“浓”。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分析。
A.正确;
BCD.有误,由“都像黄金玛瑙似的闪着红光”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是拟人。
故选:A。
答案:
(1)C
(2)D
(3)B
(4)A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3.(6分)古诗文默写。
(1)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交替,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句子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考点】直接型默写;理解型默写.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题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1)秋风萧瑟(注意“瑟”的书写)
(2)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书写)
(3)择其善者而从之
(4)落花时节又逢君
(5)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注意“残”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4.(6分)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甲】诗以描写杨花和子规起笔,既表明事情发生的 季节 ,又渲染了 冷落、凄凉 的气氛。
(2)古诗词中诗人经常借“月”来抒发情感。请结合两首诗歌,从内容和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人是如何借“月”抒情的。
【考点】词句赏析;内容理解;主旨情感.版权所有
【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意象的理解与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这里既点明了季节,同时借用“杨花”“子规”等意象,传达情感。“杨花”的特点是纷飞飘零,这里有漂泊不定的意思,“子规啼叫”是离别凄婉的象征,诗句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又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甲】诗描写“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的忧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的诗句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子比作雪,把月光比作霜,描绘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结合“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整首诗描写“月”,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寄托了征人思乡的愁绪。据此分析作答。
答案:
(1)季节 冷落、凄凉。
(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参考译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点评】解答筛选信息时,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整合信息。
5.(8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ㅤㅤ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ㅤㅤ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ㅤㅤ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ㅤㅤ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ㅤ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②,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③便捷④,欻然⑤遁去⑥。蛇追不及而返。及⑦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
(均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瞪目如椒:眼睛瞪得很圆,其状如花椒。②果腹:饱腹,满腹。③故:素来。④便捷:机灵敏捷。⑤欻然:欻,读xū。欻然,忽然。⑥遁去:跑掉。⑦及: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C
A.意暇甚
意将隧入
B.然遥望不敢前
其一犬坐于前
C.方欲行
方将过半
D.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2)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
【甲】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理解:这句话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又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
【乙】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
翻译:曾看见两只老鼠出洞,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另一只老鼠被凶恶的蛇吓呆,急欲逃跑的样子。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蛇追不及而/返
C.两狼之并/驱如故
D.其一/犬坐于前
(4)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各有其性格。【甲】文中,我们读到“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以得出“① 狼亦黠 ”的结论:【乙】文中,我们看到另一只老鼠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和蛇斗争,感受到它如人一般具有② 临危不惧 的性格特点。(①空用原文回答,②空用自己的话概括)
【考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虚词;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版权所有
【分析】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因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杨天一说:看见两只老鼠出来,其中一只被蛇吞吃;其中另外一只眼睛瞪得象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蛇吃饱肚子,蜿蜒曲折地进洞;刚刚将蛇身经过了一半,另一只老鼠跑来,用力咬嚼蛇的尾巴。蛇发了怒,退回身子出了洞。老鼠本来就敏捷,很快就逃离。蛇追不到而回。等蛇想进洞时,老鼠又来了,如以前那样去咬嚼。蛇想进洞鼠就来,蛇出洞就跑开,如此反复好长一段时间。蛇只好出来,在地上吐出死鼠。另一只鼠马上过来嗅嗅死鼠,啾啾地悲鸣着好像在哀悼叹息,用口衔着死鼠而离去了。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神情/意图;
B.上前/前面;
C.刚;
D.攻击/敌人。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甲】正确;
【乙】有误,结合“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的意思“看见两只老鼠出来,其中一只被蛇吞吃;其中另外一只眼睛瞪得象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可知“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另一只老鼠被凶恶的蛇吓呆,急欲逃跑的样子”错误。
故选:【甲】。
(3)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
A.有误,正确划分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有误,正确划分为:蛇追不及/而返;
C.有误,正确划分为: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意思“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可知“狼亦黠”;结合乙文我们看到另一只老鼠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和蛇斗争,感受到它如人一般具有临危不惧的特点。
答案:
(1)C
(2)【甲】
(3)D
(4)狼亦黠;临危不惧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三、名著阅读(共8分)
6.(2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面对险峻的自然环境。师徒四人出生入死,降妖伏魔,艰难跋涉于险山恶水之间,可谓是“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将下列地名按照书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鸦鹊难飞鹰愁涧
②烈焰腾腾火焰山
③鹅毛沉底流沙河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考点】《西游记》.版权所有
【分析】《西游记》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①与“鸦鹊难飞鹰愁涧”相关的是第5回;②与“烈焰腾腾火焰山”相关的是第59﹣61回;③与“鹅毛沉底流沙河”相关的是第23回。
故选:D。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6分)与艰苦的自然环境对应的,是人如何与自然险阻抗争。《西游记》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中,师徒四人面对“八百里火焰山”和“举家无义”的牛魔王一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文段1】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文段2】大圣应了一声,往外逃命,径至牌楼之下,心中暗想道:“这牛王在此贪杯,那里等得他散?就是散了,也不肯借扇与我。不如偷了他的金睛兽,变做牛魔王,去哄那罗刹女,骗他扇子,送我师父过山为妙。”好大圣,即现本象,将金睛兽解了缰绳,扑一把跨上雕鞍,径直骑出水底。到于潭外,将身变作牛王模样,打着兽,纵着云,不多时,已至翠云山芭蕉洞口,叫声:“开门!”那洞门里有两个女童,闻得声音开了门,看见是牛魔王嘴脸,即入报:“奶奶,爷爷来家了……
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的人物形象特点。
【考点】《西游记》.版权所有
【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现实。
【解答】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不如偷了他的金睛兽,变做牛魔王,去哄那罗刹女,骗他扇子,送我师父过山为妙”可以看出,孙悟空机智过人;结合“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可以看出,猪八戒意志不坚定。结合“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可以看出,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坚定,从不懈怠动摇。
唐僧他谦恭儒雅,在取经的过程中坚定,从不懈怠动摇,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屈服,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终成正果。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他意志不坚定,经常吵着散伙。沙僧外貌丑恶,但个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贪恋女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说明唐僧取经意志坚定;“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说明沙僧无计可施,进退两难;“只拣无火处走便罢”说明八戒意志不坚定。
答案:
示例一: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坚定,从不懈怠动摇。
示例二:猪八戒见识短浅,意志不坚定。
示例三:孙悟空机智过人。
【点评】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读,要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
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
8.(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古树名木被称为城市的“绿色文物”,它们不仅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景观、科研及经济价值。近年来,东城区保护古树名木的措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②初秋,步入东四三条,高大茂盛的国槐林立两旁,树冠相交,亭亭如盖。近日,全市首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在东四三条落成,经过对古树“体检”和“开方抓药”、设立路牌导视等,20株百余年树龄的国槐愈发枝繁叶茂,“ ”的胡同画卷愈加生动。
③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东四三条胡同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胡同长700余米,宽8米,两旁林立着20株百余年树龄的国家二级古树——国槐,平均冠幅17米,平均树高达26米,两侧树冠相交,如一张张巨大的绿伞。绿意掩映着青砖灰瓦、朱门楹联,成为东四三条的独特风景。目前,很多古树周围设了保护围栏,树干上挂着“身份牌”,扫描牌上的二维码,古树的具体位置、年代、树高、平均冠幅、生长习性等信息可清晰浏览。
④“去年下半年,我们来东四三条勘察,古树周围堆满了杂物,杂草丛生。”古树保护施工方技术负责人贾子强和同事们对古树一一做“体检”,发现不少树体有倾斜倾向等“病症”。根据国槐的生物学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他们“把脉问诊”“开方抓药”,对树洞进行了防腐杀虫、清理腐烂物,对倾斜的树体进行了支撑加固,并整理有安全隐患的枯死枝、断枝、劈裂枝、病虫枝等。经过复壮,饱经沧桑的古树愈发枝繁叶茂。
⑤( )复壮古树,东四三条( )增设了不少与古树相关的路牌导视。在胡同东西口,两块古香古色的路牌导视融合了古树文化与胡同文化,上面详细描述了胡同历史和古槐树的相关知识,“传承古树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标语清晰可见。“这些古树穿过漫长的岁月,经历着时序的更替,记录着风物的变迁,是胡同的特有标志。我们将路牌导视与文化景观结合,使古树历史文化知识以景观形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东城区还将在路牌导视上增加“听”和“看”的二维码,市民扫码就能听古树故事。
⑥作为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东城区现存古树名木6754株。今年,东城区还将把仓南胡同14号院建成古树文化社区,并计划完成280株濒危、衰弱古树名木的复壮保护工作,建设东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系统,推进全区古树名木“云”管理。
(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老巷幽宅静树依
B.万条垂下绿丝绦
C.落叶寒蝉小巷深
D.小楼深巷月胧明
(2)在第⑤段括号中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为了
还
B.尽管
还
C.除了
还
D.只有
才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在东四三条,很多古树都挂上了“身份牌”,人们可以通过扫描牌上的二维码,了解古树的具体位置、年代、树高、平均冠幅、生长习性等信息。
B.工作人员复壮古树的主要措施有:对树洞进行防腐杀虫、清理腐烂物,对倾斜的树体进行支撑加固,整理有安全隐患的枯死枝、断枝、劈裂枝、病虫枝等。
C.目前,在胡同东西口,两块古香古色的路牌导视融合了古树文化与胡同文化,上面详细描述了胡同历史和古槐树的相关知识,市民扫码就能听古树故事。
D.今年,东城计划完成280株濒危、衰弱古树名木的复壮保护工作,建设东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系统,推进全区古树名木“云”管理。
(4)东城区为什么要积极推进古树名木的保护?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考点】关联词;词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概括.版权所有
【分析】本文依次介绍了古树名木的保护原因,保护措施。增强市民保护古树的意识。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结合“初秋,步入东四三条,高大茂盛的国槐林立两旁,树冠相交,亭亭如盖。近日,全市首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在东四三条落成”句可知,本句写的是“秋季”所以排除B选项。C选项表达的是凄清,伤感的思乡之情,不符合文意,故也排除。D选项“小楼深巷月胧明”句与“树”没有关系,所以也不符合文意。也排除。
故选:A。
(2)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文中的第2——第4段写的是复壮古树,第5段“在胡同东西口,两块古香古色的路牌导视融合了古树文化与胡同文化,上面详细描述了胡同历史和古槐树的相关知识,“传承古树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标语清晰可见。东城区还将在路牌导视上增加“听”和“看”的二维码,市民扫码就能听古树故事”内容介绍的是设置路牌导视。这是两种行为。A项强调“还”后边的内容,也是一个方面。B项是递进关系,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后面分句不是按照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突然转成同前面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说法,后面分句才是说话者意图。强调一个方面。D项表条件关系,条件唯一。三个选项都是只包含一个方面。不符合文意。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BD.杂。
C.有误,“市民扫码就能听古树故事”说法有误,原文“东城区还将在路牌导视上增加‘听’和‘看’的二维码,市民扫码就能听古树故事”句中表明“将”,还没有实现。
故选:C。
(4)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结合“古树名木被称为城市的‘绿色文物’,它们不仅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景观、科研及经济价值”“这些古树穿过漫长的岁月,经历着时序的更替,记录着风物的变迁,是胡同的特有标志。我们将路牌导视与文化景观结合,使古树历史文化知识以景观形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句可概括:因为古树名木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具有重要的生态、景观、科研及经济价值。
答案:
(1)A
(2)C
(3)C
(4)因为古树名木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具有重要的生态、景观、科研及经济价值。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9.(9分)阅读《香山红叶》,完成小题。
香山红叶
杨朔
ㅤㅤ①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ㅤㅤ②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ㅤㅤ③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ㅤㅤ④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ㅤㅤ⑤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地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走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ㅤㅤ⑥这当儿刘四大爷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ㅤㅤ⑦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ㅤㅤ⑧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捧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ㅤㅤ⑨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
ㅤㅤ⑩刘四大爷说:“本来就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ㅤㅤ⑪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ㅤㅤ⑫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ㅤㅤ⑬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ㅤㅤ⑭刘四大爷也慢慢地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ㅤㅤ⑮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ㅤㅤ⑯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
【注】1956年秋,作家杨朔在《北京日报》上发表《香山红叶》。
(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本次香山之行的游览路线。
乡村小馆→ 南坡山路 →双清、梦赶泉→ 半山亭 →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等→下山路上
(2)第⑧段画线句子写了作者登到半山腰时观景的感受,独有妙趣,请你结合上下文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文章第⑭段中,刘四大爷说自己当了四十年向导,如今才第一次闻到红叶的香气。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结尾画线处,作者说自己“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
【考点】词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概括;开放探究.版权所有
【分析】本文以游香山赏红叶为线索,用清新隽永的笔调,深情满怀地描述了香山的动人景象,并借叶喻人,歌颂了劳动人民翻身的喜悦和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联系第④段“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可知我们当时所处的地方是:南坡山路。联系第⑧段“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可知我们当时所处的地方是:半山亭。
(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联系文章内容“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捧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昆明湖比作一盆清水,将万寿山、佛香阁比作点缀的盆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高,景美,表现了我们惬意的心情。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联系文章那个内容“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可知以前闻不到香味是因为生活艰苦,饱经沧桑,无暇去欣赏红叶;现在动人民翻身,生活幸福,内心喜悦,自然就闻到香味了。
(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联系文章内容可知“香山红叶”在文中一是指山林中的香山红叶;二是像“香山红叶”一样的刘四大爷。内容上,将刘四大爷比喻成“香山红叶”,赞扬了像他一样人老心红,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的人,他使我明白了人只有经历过风雨,方能更显出人性的美好。写法上,呼应前文,照应题目,升华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语言上,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给人以美感。
答案:
(1)南坡山路 半山亭。
(2)比喻,将昆明湖比作一盆清水,将万寿山、佛香阁比作点缀的盆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高,景美,表现了我们惬意的心情。
(3)前闻不到香味是因为生活艰苦,饱经沧桑,无暇去欣赏红叶;现在动人民翻身,生活幸福,内心轻松喜悦,自然就闻到香味了。
(4)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前文,照应题目,升华文章主旨;语言上,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给人以美感。
【点评】做此类试题,要认真阅读文本,结合答题技巧,认真对照题目要求作答。
五、写作(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10.(40分)用心去贴近自然,我们感受到了春的生机和冬的温晴;用心去感受亲情,我们领悟到了盛放的菊花背后母爱的深沉;用心去体味生活,我们享受着每一次独特经历带来的成长……
请将“用心去 ”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填涂所选题目序号,并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字以上。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考点】半命题作文.版权所有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请将“用心去 ”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记叙文。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自己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心去聆听自然的声音,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学习的乐趣等等。空白处的内容应是写作重点。表现自己的“用心”是文章的主旨。这就需要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动人。写记叙文,文首可以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题旨,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我”用心去做的某件事来展开故事情节,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答】
用心去感受幸福
一轮暖阳在冬日缓缓升起,温暖着我的心灵……
——题记
窗外,北风呼呼地吹着,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肆意摇晃,地上铺着一层薄雪,一派萧杀的气息。
这么冷的天气,同学们都躲在教室里,生怕与屋外寒冷的北风正面接触。就连平日里最爱动的同学,也乖乖地坐在教室里,手捧一本书,眼巴巴地望着窗外。
一阵寒风呼啸而过,窗外的树枝打到玻璃上,啪啪的响。我抬头望去,似乎隔着厚厚的墙壁也能感受到北风的寒冷。我不禁打了个哆嗦。心中难过起来:唉!这鬼天气,白天都这么冷,晚上呢?那岂不是更冷!怎么办呢,宿舍里就那么一床被子,我该怎么熬过这寒冷的冬夜呢?
正纠结间,班主任过来了:“小玲,出来下,校门口有人找你,快去看看吧!”“会是谁呢?”我带着疑惑走向校门口。一路上,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又冷又疼。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寒冷的北风中,走近一看,竟然是妈妈!
我高兴地跑过去:“妈,你怎么来了?”“这天突然降温,怕你晚上冷,这不,又给你送了一床棉被,可别冻着。”妈妈用她温暖的大手捂着我冰冷的脸。我抬头看着妈妈,岁月在妈妈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风肆意吹着妈妈的头发,不知何时,妈妈的两鬓竟然有了白发!忽然,心中一股暖流直抵眼眶。“快回教室吧,外边冷。”妈妈把被子递到我的手里。“嗯。妈,路上小心点。”
抱着厚厚的棉被,心里暖烘烘的。低头嗅一嗅,上面还有妈妈的味道。北风依旧吹着,但我已不再惧怕寒冷。因为妈妈的爱,像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温暖着我的心灵。
妈妈,谢谢您!人生路上,有您的陪伴,我无所畏惧。妈妈,有你,我真的很幸福。
【点评】本文以妈妈给“我”送被子这一件小事写起,以小见大,突出了“幸福”的主题。本文两大特点,一是题记的运用,二是环境描写的运用。两者都为文章增色不少。
11.泰戈尔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在母亲祷告时,“我”会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散发香气;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会将小小的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我”会突然落到母亲跟前,又变成孩子,求母亲讲故事听……“我”失踪一天,却又始终与母亲在一起。
在想象的世界中,你想变作什么呢?你想陪在谁的身边?你又会见证怎样的故事?请你以“一觉醒来,我变成了……”为开头,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1)请填涂所选题目序号,并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字以上。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考点】材料作文.版权所有
【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本文写作需要想象能力。大胆运用想象,可以搜寻脑海中对相关事物的印象,加以再现。只有善于把想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联系起来,巧妙地设计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生动有趣。想象作文也要求想象新颖。根据材料要求以“一觉醒来,我变成了……”为开头,展开想象,假如“我”会变,“我”要把自己变成什么?可以是熟悉的身边的人,比如亲人、同学;也可以是社会上的人,比如清洁工、建筑工等;还可以是历史名人,如李白、苏轼、屈原等;也可以是童话里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或者动物、植物……然后考虑变化了以后“我”做了什么,注意应该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有益,即主题一定要有意义,要积极向上。大家还要把假设的对象的行为、想法写具体些。想得越是具体我们这篇文章给人的印象会更加清晰、鲜明、深刻。手法上想象要丰富,描写要具体,注意使用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写法,以此突出想象的主题。可以使用倒叙、插叙等记叙顺序,丰富写作的内容。注意在想象时按一定顺序想,写作时再按一定顺序写,并且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别人看了才会明白你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才不会觉得一团乱麻,理不清头绪。
【解答】
我会七十二变
一觉醒来,我变成了一只小鸟。
自从我学会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就经常开心地变来变去,一会儿变成一只小猫爬到树上,一会儿变成一条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看看海底世界美丽的景色。实在是太快活啦!不过,爸爸妈妈还不知道这个消息,所以,我只可以偷偷地变。
今天家里空无一人,我的变身计划又悄悄开始了。我在家里写了一张纸条,贴在门上,防止爸爸妈妈突然回来找不到我,我写了“我出去玩了”。一切都准备完毕,我的变身开始了。
没想到我的这一次变身竟是一只小鸟。我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一会儿飞到这片云朵里,一会儿飞到那片云朵里。我看到了另一只小鸟,它向我打了一声招呼,说:“你好。”我很吃惊,心里想:我怎么会听懂鸟儿说的话呢?过了片刻,我才恍然大悟,我现在是一只小鸟啊。后来,我和这只小鸟快活地聊起天来,非常高兴。接着,我又和它玩捉迷藏,过了好久,这只小鸟要回去了,我们才告别。
我继续飞啊飞啊,飞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我飞得有一点累了,就落在地上休息。那里的人们见到我,都纷纷拿出面包来给我吃,可是我是变的小鸟,不能吃地上的东西。我就往前走了一段路,虽然我没吃他们给我的面包,可是,他们还是对我这只小鸟很友好。有的大人还走了过来,用手抚摸我。
过来一会儿,我飞到了另一个地方,只见那里有许多小孩子,他们见到我,就来捉我,我飞到树上,别的孩子来用石头砸我,我左飞右飞,不幸被一个孩子砸到了翅膀,我受伤了。
后来,我忍着痛飞了回去,到了我们家小区,我变了回来,发现我的手受伤了。爸爸妈妈回来了,问我怎么回事,我只好说我刚刚在小区里骑自行车摔了一跤,手臂就摔破了。爸爸妈妈让我下次小心点。
看来,以后变身时要小心点呀!一定要远离顽皮的孩子,不过有的孩子心地还是很善良的。
通过这次经历,我知道了世界很大,但也很危险。以后我学会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变来变去,看看世界各地不同的风景。
【点评】本文以现实为依托,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了一篇很有生趣的想象作文,作者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鸟,从而展开了一次“旅游”经历,通过这次经历,作者明白了“世界很大,但也很危险”。语言深刻,令人深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选出排序最正确的一项,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先主①少孤,与母购履织席为业,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选出排序最正确的一项,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先主①少孤,与母购履织席为业,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汇文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运用,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