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77865/0-1699504274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77865/0-169950427490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77865/0-169950427493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77865/0-169950427496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77865/0-16995042749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77865/0-1699504275004/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77865/0-169950427502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77865/0-1699504275049/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课件(41份 )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高效整合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学案,导研案,导练案,评定等级,士族特权,相对公平,文化素质,尚书省,品位较低,中书门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导学案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知识点1 选官制度——封建官僚体系的建设机制1.魏晋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发展①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________,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3)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________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隋唐时期的科举制(1)创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发展(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_________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2 三省六部制——封建官僚体系的运转机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_______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________,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确立三省六部制(1)隋文帝时,________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隋唐时期,中书省负责________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________之职。
3.唐太宗时,完备三省六部制(1)唐太宗时常给________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2)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________。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________,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3)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________。(4)九卿则演变为九寺、五监,负责执掌一些次要的事务性工作,受制于________。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________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3 赋税制度——封建官僚体系的维系机制1.魏晋时期的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________。(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________,受田农民承担定额________,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1)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________或布代役,称为庸。(2)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________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
1.【图示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名师指津】 教材P41“学思之窗”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思考: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提示: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3.【学习情境】 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思考: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提示: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
4.【图解历史】 租庸调制
5.【社会情境】 唐朝的户籍制度公元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 914 705户,人口52 919 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 933 174户,人口16 990 386人。思考:为此,唐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实行两税法,以增加财政收入。
6.【学习情境】 评价两税法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思考:在这里,白居易是怎样评价两税法的?
提示: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官吏贪污导致百姓负担加重。
7.【图解历史】 唐代税制
导研案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一 走向成熟——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史料实证]——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史料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导读] 根据史料“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可归纳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根据史料“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可归纳出分工明确;根据史料“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可归纳出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
提示: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历史解释]——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家国情怀]——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影响(1)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2)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为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3)文化上,科举考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4)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人群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仕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探究主题二 趋时更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革[史料实证]——唐代赋税征收的变化及特点史料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导读] “特点”要注意两税法实施以后我国赋税征收依据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变化。“原因”从当时土地兼并的加剧和政府的目的两个方面回答。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赋税征收的主要特点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提示: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财产、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历史解释]——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联系(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2)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唐代均田制未能保证授田,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3)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的标准征税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征税标准已不再以人丁为主。
[唯物史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赋役与土地兼并问题
[家国情怀]——唐朝的赋税制度变革及创新价值
[必备术语]1.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2.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它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3.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的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4.两税法把中唐极端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是实行中的弊病也很多。
导练案多维训练·创新应用
[经典示例·触类旁通][典例] 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尝试解答] ________
[创新应用·随堂检测]1.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作诗以表达其欣喜之情(下图)。这可以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 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公平、公正,因此根据材料中孟郊《登科后》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故选D项;世袭制的标准是血统,排除A项;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家世,排除C项。
2.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排除;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政令,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了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指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应该是加强皇权,排除。
3.唐初,皇帝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负责起草。唐玄宗以后,诏令被分为内命和外命两种。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外命为一般决策,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这一变化说明( )A.宦官干政加剧了政治的腐败B.君主对政务的控制加强C.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三省六部体制难以为继
解析:从“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负责起草”到“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可以看出,中书省的职能受到限制,皇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腐败,排除A项;C项在汉代已经出现,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片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正官,中书省,租调制,均田令,论从史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片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2科举制,2完善,分科考试,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1历程,中书省,门下省,3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业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