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课《藤野先生》同步练(无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977963/0-169950512496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课《藤野先生》同步练(无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977963/0-169950512505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课《藤野先生》同步练(无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977963/0-169950512508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问问精通时事的人,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挟( ) 绯( )红 畸( )形 不逊( )
匿( )名 诘( )责 教诲( ) 发髻( )
烟尘斗( )乱 解剖( ) 扒( )手 瞥( )见
油光可鉴( ) 杳( )无消息 抑扬顿挫( ) 深恶( )痛疾
解释词语
标致:
精通时事:
爱国青年:
正人君子: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句解段解(赏析标红的词语)
(1-3段)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明确:“无非”是“只、不外乎”的意思
“这样”是指“清国留学生”的堕落行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对这些清国留学生的强烈不满,并为下文埋下伏笔
2、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明确:“花下”表意准确,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
“成群结队”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
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3、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明确:运用暗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堕落行为。
4、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明确: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实为丑陋之意,同时用“实在”强调,辛辣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我”对麻木不仁、缺乏民族自尊心、不思进取的“清国留学生”的极端憎恶之情。
5、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
明确:作者去买书,而其他人则忙着赏樱花、跳舞,两者对比,体现出作者的志趣与其他人的不同,为下文作者离开东京做铺垫。
6、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明确:“有一间”表达更准确
“咚咚咚”形象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
7、问问精通时事的人
明确:反语,实际上他们精通的是一些无聊的事,讽刺“清国留学生”不思报效祖国,只顾享乐的行径,表达了作者他们的厌恶之情。
8、作者前两段为什么不写在仙台而写在东京的生活?
明确:因为在东京的生活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做铺垫,也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9、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中间段作用)
明确:①结构上:照应文章首句,承上启下,巧妙自然地东京生活过渡到仙台生活。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②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强调作者对东京生活的厌恶,表明作者去意决绝,引出下文去仙台的内容。
10、精读第1-2段,谈谈此段运用大量笔墨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何在?
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出对他们的厌恶,既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也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的原因。同时有暗示了作者与他们不同,是一个寻求救国良策的爱国青年。
(4-5)段
1、“日暮里”“水户”的用意何在
“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内忧外患”的祖国,触发了忧国之情。
“水户”作者仰慕朱舜水誓死不为清王朝效力、不愿回到故乡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如何理解)
“大概”表示推测;
“物以希为贵”说明了“我”受优待的原因。这种推测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表明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意,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
4、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连用两个“几次三番”,强调了这位先生的坚持,将优待的表现具体化。
5、第5段是否偏离了本课主题?
不偏离。本段写作者在仙台所受的优待,看似因为“物以希为贵”其实表现了日本普通民众的友好和热情,为下文热心的藤野先生的出场做铺垫。
段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从描写角度赏析)
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描摹了藤野先生的外貌、动作、声调,刻画出一位相貌平平、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特意交代的目的)
特意交代,表现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文题为“藤野先生”,但1——10段中写的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看似联系不大。请分别说明这些事件与全文的关系。
①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②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③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④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1、侧面描写、插叙的作用
这部分插叙留级学生讲藤野先生的趣事,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生活简朴、不讲究穿戴的特点。
(11-35)段
1、课文回忆了“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请仿照提示简要概括。
示例:①帮我添改讲义。
给“我”纠正解剖图,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2、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吃了一惊”:先生竟然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添改讲义
“不安”:自己没有很好地抄写讲义,而让先生费神订正。
“感激”:藤野先生对“我”的热忱帮助,毫无民族偏见。
3、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可惜”:令人惋惜,表达了作者深深地惋惜、自责之情。
“太不用功”“很任性”表现出作者的愧疚和无奈。
4、“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运用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刻画了一个循循善诱、认真负责的严师形象。表达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5、“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了“我”当年的任性和自以为是,与上文“有时很任性”相照应
6、特意交代“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的作用
为下文写“匿名信事件”埋下伏笔。
7、“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现在总算放心了……”
“担心”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
“放心”表现了藤野先生的诚恳、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对民族风俗的尊重。
8、爱国青年
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以歧视者的视角发言,表面上说弱国子民考60分以上是不能怪“他们”疑惑的,暗含了作者深深的屈辱和愤愤不平之情
10、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用“所以”“当然”来强调,突出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谬论的愤慨之情。
10、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偏:既写出作为弱国国民的悲惨境地,又流露出对同胞的愚昧和麻木的无奈、愤慨。
第一个中国人是指: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中国人
第二个中国人是指:麻木的、围观的中国人
11、这种欢呼,是看每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特别听得刺耳”反映了作者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12.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何尝不”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酒醉似的喝采”揭露了国人的看客心理,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不仁的痛恨。
13.文中划线句“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弃医从文。
原因:日本青年的言行严重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自己民族的麻木不仁更让“我”愤激和悲哀。
14、如何理解: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匿名信事件反映了弱国国民在强国留学受人歧视的社会现实;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麻木的中国人不管体格如何强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学医难以救治国人的灵魂。
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通过文字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这种变化,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之情。
15、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神态描写,写出了藤野先生内心的难过、惋惜等复杂感情。
16、但他也偶有使我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句子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形象地描绘了藤野先生向“我”询问裹脚的情形而不得的过程和遗憾的样子,体现了治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段
1、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我”对中国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传染给敬爱的老师,因此对老师的期望无以告慰,一个“竟”字表达出了作者的无线遗憾和内疚之情。
2、如何理解“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为中国”范围小,因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为学术”范围大,因为学术是全人类的。前半句表明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后半句表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3、.作者把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说成是“不幸”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讲义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与友情和“我”对先生终生难忘的怀念。
4、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良心发现”指“我”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藤野先生严谨的学术精神及高尚的品格,成为已是文学家的“我”的精神动力,激励“我”用文字拯救国民灵魂。
5、请总结出“我”“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哪些?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
(或①珍藏讲义②悬挂照片③多写文章)
6.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请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上面文中的改定稿,谈谈改定稿好在哪里。
原稿: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增加了“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的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
增加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7.请认真阅读选文,选出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A.选文①段中交代“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写信的原因只是“我”多年没有照过相。
B.选文①段“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一句中“竟”字体现“我”的遗憾和对先生的愧疚之情。
C.选文③段“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中的“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D.选文③段中的“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8.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B )
A.这是一篇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散文。
B.全文线索分明线与暗线,明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C.文章写了不少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看似形散,实则神不散。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也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9.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都因为有爱国情怀,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启示示例:鲁迅先生理想的确定,启示我们在确定理想,或人生路上的选择时,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舍弃个人的小我利益。要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不能错失良机,也不要误入歧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下面加点字的音,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根据要求完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二单元6 藤野先生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杳 无 消 息,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