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
展开第3课 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
1.了解古代印度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知道以孔雀王朝为代表的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史
2.通过对种姓制度的目的和特点的学习,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3.了解佛教的创立、发展的原因及传播
基础主干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文明产生。
(1)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史料研习:
2.国家建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1)地位: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2)版图: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3)首都A:华氏城。
思维导引: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右侧史料描述了古代印度的哪一制度?据史料及所学完善
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
——《大唐西域记》卷二
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1)制度:雅利安人建立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主要内容:
(3)特点: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思维导引: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悉达多王子”后来被称为什么?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1)尊称:“释迦牟尼”。
(2)功绩:公元前6世纪创立佛教。
据记载,悉达多王子目睹了世间种种苦难,因而慨然出家。先是到深山修苦行,但毫无所获,后来在一棵菩提树下整整沉思了49天,终于悟出一个“真理”……
——《佛教的初传与远播》
2.完成佛教传播示意图。
印度政府于1950年决定将孔雀王朝时期的一狮子柱头作为其国徽的图案,图案下面有句用梵文书写的格言“唯有真理得胜”,以体现印度悠久文化的自豪感和国家独立的民族感。
任务一 解读“种姓制度”
材料一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摘编自[印度]《摩奴法典》
材料二 这种制度……让印度社会保持了强大的稳定性,更给予了印度人极高的民族认同感,让印度虽然历经侵略和征服,却依然保持印度特色。……扼杀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的奋斗动力……当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动力时,社会怎能不缺乏生机与活力?
(1)材料一反映了印度种姓制度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答:特点:贵贱分明。
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为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2)依据材料二,从不同角度归纳种姓制度的影响。
答:积极: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重要文明成果,在当时它暂时维护了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不可逾越。这种界限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任务二 探究文明影响
(3)结合以上图片,总结佛教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对待不同的文明?
答: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亚洲地区的文学、艺术、文化等产生深远影响。
态度: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A层 基础必会
1.如图是著名的摩亨佐·达罗遗址。从遗址看,这座城市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分为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这个遗址出现在(C)
A.尼罗河流域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D.黄河流域
2.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D)
A.由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首都是华氏城
D.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3.(2022·扬州期中)印度中央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顾问纳林德•贾达夫博士曾开玩笑说“他来自印度种姓制度中最低贱的等级,但他突破了种姓制度的所有藩篱”。根据种姓制度的划分,纳林德•贾达夫博士在古代印度应属于(D)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4.(2022·重庆期末)人教版《世界历史》(九上):“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主要分析的是(C)
A.种姓制度的背景B.种姓制度的内容
C.种姓制度的特点D.种姓制度的实质
5.(2022•长沙月考)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起初因宣扬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宣扬“众生平等”,迎合了广大贫苦百姓;后又因倡导“忍耐顺从”,得到统治者的追捧。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上述材料没有涉及(C)
A.佛教的教义
B.佛教的地位
C.佛教形成的过程
D.佛教传播的原因
B层 能力进阶
6.(2022·洛阳月考)考古学家从摩亨佐•达罗遗址已经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和大量农作物如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棉花等。纺锤和纺轮在遗址中都有发现,还发现了染缸。从中可以得知(A)
A.该地农业、手工业发达
B.该文明发源于海洋沿岸
C.此地商品经济发达
D.此地出现君主专制国家
7.某班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它是(B)
A.“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是我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
B.“本国王把持国家军政大权,国家当然唯我独尊。”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我们却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8.【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形成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等级森严的制度]
材料一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如何理解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
答:职业、所居地区不同、所居聚落不同等;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众生平等的宗教]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材料三 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150多年了,此时佛教已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并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
(2)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佛教的创始人在当时属于哪一等级?
答: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随着经济的发展,二、三等级要求提高社会地位。
等级:刹帝利。
(3)据所学知识,分析佛教“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阿育王把佛教立为“古印度的国教”的原因。
答: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很多国王利用其“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
C层 创新挑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国王)应极力使吠舍和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会使这个世界动摇。刹帝利无婆罗门不能幸福,婆罗门与刹帝利巩固地结合起来,则无论现(世)或来世都将幸福。
——古印度《摩奴法典》
(1)材料中宣扬造物主用不同部分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是什么?
答:使种姓制度蒙上神圣的色彩,麻痹和欺骗人们,便于统治。
(2)怎样理解材料中所说的吠舍和首陀罗“逃避自己的义务时,会使这个世界动摇”?
答: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若吠舍和首陀罗逃避自己的义务,就破坏了种姓制度,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等级
等级名称
权利或义务
第一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 古代埃及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 古代埃及学案设计,文件包含第一单元第1课古代埃及导学案教师版2023-2024部编版九年级上册docx、第一单元第1课古代埃及导学案学生版2023-2024部编版九年级上册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学案,文件包含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导学案教师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docx、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导学案学生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