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1页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2页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3页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4页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5页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6页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7页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8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共22页。
    第四单元 单元高效复习知识体系建构答案:①西晋   ②东晋   ③北魏   ④北朝   ⑤南朝   ⑥孝文帝  ⑦江南典型真题抢练1(2分)(2022•怀化中考改编)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解析】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2(2分)(2022•永州中考)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 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3(2分)(2022•内江中考)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魏 B.蜀 C.吴 D.晋【解析】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吴。C4(2分)(2022•南通中考)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是 (   )A.西晋 B.东晋 C.隋朝 D.唐朝【解析】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A5(2分)(2022•广东中考)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B.体现“无为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D.有利于民族交融【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英儒毕集”等,可判断苻坚这一举措有利于民族交融。D6(2分)(2022·盐城中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解析】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B7(2分)(2022•张家界中考)“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都城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420-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D8(2分)(2022•扬州中考)《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 B.南方条件优越C.对外交往发达 D.民族交融加强【解析】材料反映了东晋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生产力的发展。A9(2分)(2022•河南中考)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B.环保意识的增强C.水利工程的兴修D.自然条件的优越【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A正确;C、D也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没有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排除B。A10(2分)(2022•济南中考)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C.公元5世纪初D.公元5世纪末【解析】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个世纪为100年。一个世纪的末期通常指后20年。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其他不变。故494年属于公元5世纪末。D11(2分)(2022·资阳中考)中华成语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可知与淝水之战有关。383年,前秦苻坚不顾一切反对,征集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打败,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成语无关,排除。D12(2分)(2022•河池中考)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意义是(   )A.实现了南北统一 B.促进了民族交融C.增强了军事力量 D.削弱了北魏实力【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推行包括改鲜卑姓为汉姓在内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13(2分)(2022·孝感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解析】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故题干材料表明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A、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14(2分)(2022•海南中考)《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解析】根据题干“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并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综合性强。D15(2分)(2022•北部湾中考)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A.数学 B.历法C.医学 D.文学【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是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A16(2分)(2022•昆明中考)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解析】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被后人誉为“书圣”。A17(2021•昆明中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据张植荣著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1分)(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2分)答: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人物:黄帝和炎帝。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摘编自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请结合所学,说出一个“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1分)请从材料二中概括“胡”“汉”交融的表现。(2分)(不能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分)答:民族:匈奴、鲜卑、氐、羌(任写一个)。表现: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统治方式、农业技术和汉语,而汉族则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等。积极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1分)答: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题,第一问通过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可知,原因是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第二问,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第(2)题,第一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氐、羌等;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统治方式、农业技术和汉语,而汉族则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等;第三问从材料二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3)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