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填核心主干落实,分封制,诸侯国,周天子,尊王攘夷,齐桓公,秦穆公,吴国和越国,民族交融,练基础向下扎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______出现,农业发展迅速。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______活动逐渐活跃。2王室衰微:(1)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________逐步瓦解。(2)表现:周平王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甚至要依赖________的经济支持。(3)影响:诸侯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________的地位。
3诸侯争霸:(1)原因:各________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2)特点:强大的诸侯,以“____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3)春秋霸主:________、晋文公、________、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____________也先后北上争霸。(4)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______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___。
【易错字】洛邑、尊王攘夷、齐桓公、秦穆公、管仲。【点迷津】1.生产力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周王室衰微,不能控制诸侯是分封制瓦解的主要原因。2.春秋争霸战争性质:奴隶主贵族之间、大国兼并小国的掠夺战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 【建思维】
知识点一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2分)(2023•柳州期中)春秋时期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原因是当时出现了 ( )A.骨耜、青铜器B.打制石器、骨针 C.铁制农具、牛耕D.磨制石器、骨耜【解析】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骨耜、骨针、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的使用主要在原始社会时期,排除A、B、D。
2(2分)春秋时期,手工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其具体表现在( )①青铜业 ②冶铁业 ③煮盐业④漆器制作 ⑤造船业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纺织业、冶铁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2分)右图是春秋铁质空首布(一种货币),从这枚货币上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有 ( ) ①春秋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②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已经得到广泛流通③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是统一的货币④春秋时期商品交换比较活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题图中文物为春秋时期铁制货币,这说明春秋时期已出现铁器,表明当时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春秋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由此判断①②④表述符合史实,而③与史实不符。
知识点二 王室衰微4(2分)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再一次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遭拒后大怒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他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这表明当时( )A.禅让制渐成风尚B.世袭制开始确立C.分封制遭到破坏D.分封制得到强化【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楚君熊通……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并结合所学可知,楚君称“王”,与周天子称号一致,打破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出现了地方诸侯不听命于周王室的现象,表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所以C符合题意,D排除;A与传说时代的尧舜禹有关,排除;世袭制开始确立于夏朝的启,排除B。
5(2分)(2023•贵港期中)周顷王是东周第七代国王,他继位时,竟然没有财力办理周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人去向鲁国求助。这件事充分说明了( )A.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比较尊重周天子C.周天子平时比较注重节俭D.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解析】春秋时期,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朝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说明了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知识点三 诸侯争霸6(2分)(2023•桂林月考)“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楚王问鼎”的历史典故所反映的实质是( )A.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B.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C.楚国兵力非常强D.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解析】历史典故“楚王问鼎”中鼎代表的是权力,楚王作为诸侯挑战周王室的权力,说明当时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7(2分)(2023•防城港期中)关于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局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②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③争霸过程中,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④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争霸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8(2分)据史料记载:春秋争霸战争中,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史料表明( )A.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B.完成了局部统一C.周王室强化了对诸侯国的控制D.社会呈现出稳定局面【解析】阅读题干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由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9(2分)(2023•桂林月考)某七年级兴趣小组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分封制的实行B.春秋时期的经济情况C.周王室衰微D.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使齐桓公得以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执政后,公布了执秩之法。故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
10观察图片,回答问题。[遗存话经济](1)从这些历史遗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怎样的发展?(3分)答: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出现,冶铁业出现,牛得到驯服,牛耕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金属货币开始广泛流通。
[图册话争霸](2)这两幅图片绘制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故事,请你说一说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背景。(1分)答: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展开争霸战争。(3)图片中的两位霸主争霸的目的是什么?(1分)他们争霸过程中,大多采用了什么名义?(1分)答: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尊王攘夷”。
(4)有人说:“春秋争霸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百害而无一利。”请说一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3分)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虽然春秋争霸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灾难,但是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区域性的统一和民族交融,还促进一些诸侯国进行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第(1)题,依据图一、二、三中历史遗存的铁农具、牛尊和金属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出现,冶铁业出现,牛得到驯服,牛耕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金属货币开始广泛流通。第(2)题,春秋时期,周王势力衰落,诸侯开始了争霸战争,图四、图五中历史人物便是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两位霸主。第(3)题,齐桓公称霸和晋文公称霸都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其目的是称霸中原,号令诸侯。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题中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结合所学知识,虽然春秋争霸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灾难,但是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区域性的统一和民族交融,还促进一些诸侯国进行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1(2023•河池期中)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了两颗170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1953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十分出色,红底黑彩,花纹简练朴素。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1)请结合材料一的第一段材料,观察下面示例: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请你根据这一思路,结合第二段、第三段的内容,完成有关发现和推论。(4分)第二段: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
半坡居民种植粟,饲养家畜等。
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
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会狩猎,饲养家畜等。
材料二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现象。(2分)答: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材料三 从战国时期到民国初年,传统农业始终是中国农业的主流。顺着这条主流,精耕细作农业区从黄河中下游的旱作农业扩展至长江流域的水田耕作。随着精耕农业空间的不断拓展,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技术也增添了新的内容。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3)依据材料三概括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因素。(3分)答:精耕细作;耕作地域的扩展;农业技术的革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动脑筋,王室衰微,时代特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秦穆公称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点二王室衰微,知识点三诸侯争霸,图册话争霸,王室衰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牛耕出现,一鸣惊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