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课时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990933/0-169988141151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课时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990933/0-16998814115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课时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990933/0-169988141154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默写题,语言表达,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 华:花白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凭谁问 凭:靠
C.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英雄业绩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有功业的、有文采的
D.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挡 舞榭歌台 榭:楼台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独自怎生得黑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赢得仓皇北顾
3、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举酒欲饮无管弦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①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②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③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④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⑤作为女人
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A.⑤②④①⑥③B.⑤④⑥①②③C.⑥①④⑤③②D.⑥①②③⑤④
二、默写题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峻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予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推测出,作者可能也了解此“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壮美的河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衷地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赞美。
(5)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相近。
(6)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直抒胸臆,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孙权的典故来表达英雄难寻之情。
(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时叱咤风云、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6、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的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7、“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苏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①。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②。一送西飞雁。
【注】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莫唱阳关”,以“莫唱”一词渲染出与友人分别时的眷眷难舍,显出二人情谊之深厚;词人歌唱着充满离情别绪的《阳关曲》,更增添了难舍难分的心绪。
B.“风流”二字在此恰切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不拘礼法,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
C.“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由于分别在即,眼睛已经为之湿润了,他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
D.“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起身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
9、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高超脱俗)”,“超脱”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内容单纯,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1、“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此词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途中抒怀的作品。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化用了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能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1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2、答案:D
解析:赢得:古义,落得;今义,博得,获得。
3、答案:B
解析:A项,“烽火”代指战争;C项,“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部队;D项,“管弦”代指音乐。
4、答案:B
解析:文段分析了李清照的两种社会角色:“作为女人”的她对应的是④的“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她对应的是①的“社会思想的制高点”。由此可知⑤④、⑥①应分别连接。②③为排比句式,且②中包含主语,故此两句应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②③。
5、答案:(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8)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6、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之一。
解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
7、答案:站在庭院中,听着孤雁的悲鸣,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低拂,飘落一地菊花。
解析:将三个意象串联起来,选取合适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性格或经历,描写一个场景。
8、答案:C
解析:C项,“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有误,从词中看,这应为作者看到的眼前景。
9、答案:体现在意境开阔,情韵高远。“孤帆远”,写出送别情境的开阔辽远,情意的绵长;“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作者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使本词的离情别意不流于悲伤,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风格。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关键在于要具体分析“超脱”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词句中的。
10、答案:C
解析:词中没有描述人物的容貌、服饰。
11、答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到句中、全词中,并结合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来作综合分析。“又”字表明再一次,又一次,强调词人与丈夫分离已久,已不是第一次在佳节时独守空房了,写出的分离之悲更深。
12、答案:B
解析:B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
13、答案: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又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
解析:这首词虽是“江行”,却没有写景,全词都是兴感,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哀叹,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渴望能如古代英雄一样建立伟业,但另一方面又倦于宦游的失意矛盾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解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检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共4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