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B )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
    [解析] 第1题,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差异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北方种植小麦、甜菜,南方因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下,城市功能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服饰差别不大。
    下图为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这两种建筑景观差异的因素最可能是( B )
    A.气候差异B.地域文化差异
    C.地形差异D.经济差异
    4.在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附近区域是政治中心,其形成因素为( A )
    A.历史因素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D.自然因素
    [解析] 第3题,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故选B项。第4题,北京市为我国的古都,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北京市的市中心为紫禁城、天安门广场,成为政治中心而不是中心商务区。故选A项。
    (2022·福建模拟预测)下图为浙江某一以姓氏命名的古村落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类建筑主要建造于清朝时期。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地政府计划对该村落进行重构改造。据此完成5~7题。
    5.推测该古村落( D )
    A.位于平原地区
    B.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C.无祠堂建筑
    D.“大户人家”居住在北部
    6.当地政府在对该村落进行改造时,计划修建一个小型公共活动的绿化区域,最可能位于( A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7.当前,我国乡村重构改造过程中,活力普遍不足,原因在于( B )
    A.建筑老旧B.人口外流
    C.污染严重D.距城市远
    [解析] 第5题,从图示可看出,该古村落建筑大部分为砖石结构建筑。房屋建筑一般就地取材,说明该地岩石多,应为山区,A错误;该古村落以姓氏命名,说明是聚族而居。古代中国家庭观念较强,聚族而居的村落往往都有宗族祠堂,C错误;“大户人家”一般是指较为富有的家庭。由于较为富有,通过购买木料,建造更为舒适、形式多变(砖石、土木建筑基本上为单一的长条形)的木结构房屋。故图示中木结构建筑应为历史上“大户人家”居住地,D正确;该地位于浙江,多洪涝灾害,“大户人家”一般会选择在地势较高处修建房屋,可推测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B错误。故本题选D。第6题,根据材料,该古村落建筑主要建造于清朝时期。图示中甲区域土木结构建筑历经久远,尤其是土墙历经风雨,破损较为严重,保护价值不大,且土墙不易于修葺维护。位置上甲位于村落中心地带,因此最可能拆除修建公共活动、绿化空间,A正确。故本题排除B、C、D三项,选A。第7题,根据题意,乡村“活力”应与人的因素有关,即使建筑再新颖,若没有人的活动,也缺乏活力,故其与距城市远近关系不大,A、D错误;由于我国目前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乡村人口数量锐减,经济增长慢,导致活力不足,B正确;乡村地区与城市环境相比,污染较轻,C错误。故本题选B。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传统满族民居内多有火炕。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后来,传统火炕改良成吊炕(图),将炕洞(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用混凝土板作为导热材质,下面用砖块叠砌支撑。据此完成8~9题。
    8.辽东低山丘陵区的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 C )
    A.山体南侧的山脚低洼处
    B.山体北侧的山脚低洼处
    C.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
    D.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
    9.吊炕相比于传统火炕的优势在于( B )
    A.增大燃烧物和炕面的距离
    B.提高柴火利用率
    C.压缩室内储藏空间
    D.降低火炕建造成本
    [解析] 第8题,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山脚低洼处容易沉聚冷空气,A、B错。辽东低山丘陵区南坡是阳坡,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冷空气影响小,C对。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冷空气影响较多,D错。故选C。第9题,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吊炕将炕洞,即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吊炕相比于传统火炕的优势在于缩小了燃烧物和炕面的距离,A错。提高柴火利用率,B对。不影响室内储藏空间,C错。使用混凝土板、砖等,增加火炕建造成本,D错。故选B。
    二、综合题
    1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云南省南部,面积19 096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即在木头(或其他材料)之上所建造的房屋,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如下图)。
    材料二 兰屿位于台湾岛东南方的外海上,终年高温潮湿,年温差小,年降水量高达3 055 mm。岛上传统民居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主屋、工作房以及凉台。其中,主屋属于“半穴”结构建筑,以木石材料建造的地下屋: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主屋墙壁、地板、门窗都用木板制成。房屋一般位于地下约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屋顶采用不对称设计,缓坡面多朝向海洋。
    (1)从地理位置和气象灾害两个方面,指出西双版纳和兰屿的不同点。
    (2)对比西双版纳竹楼和兰屿传统民居的主屋部分,归纳其建筑特点的异同。
    (3)根据兰屿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试简析其传统民居主屋部分的设计优点。
    [答案] (1)地理位置:西双版纳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兰屿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兰屿为海岛,西双版纳位居内陆。气象灾害:兰屿有台风影响,西双版纳无台风影响。
    (2)相同点:都具有A字形屋顶(或人字形屋顶,尖顶)。
    不同点:西双版纳竹楼为干栏式结构,高出地面,兰屿地下主屋为“半穴”结构,低于地面;西双版纳竹楼主要材料为竹、木,兰屿地下主屋主要材料为石、木。
    (3)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利用了石头夜间散热快的原理,以达到为主屋快速降温的目的;主屋的墙壁、地板、门窗用木头制成,利于散热和防潮;主屋位于地下,有利于躲避台风;屋顶缓坡面为迎风坡,坡度缓,有利于防风;屋顶陡坡面为背风坡,坡度陡,有利于排水。
    [解析] 本题比较了西双版纳和兰屿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第(1)题,结合兰屿岛和西双版纳所在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板块位置)进行对比,纬度基本相同故不对纬度位置作答,主要从海陆位置和板块位置作答,再结合两地的地理位置推出两地气候类型及气象灾害,比较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地理位置:西双版纳位居内陆,兰屿为海岛;西双版纳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兰屿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气候类型:西双版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材料“兰屿位于台湾岛东南方的外海上,终年高温潮湿,年温差小,年降水量高达3 055 mm。”可知,兰屿终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因此两者在气象灾害方面有显著不同,兰屿多台风灾害,西双版纳无台风灾害。第(2)题,结合材料所给图片和材料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答案。相同点:两地降水量都较大,因此屋顶的坡度都比较大。不同点:由材料“西双版纳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即在木头(或其他材料)之上所建造的房屋,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和“岛上传统民居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主屋、工作房以及凉台。其中,主屋属于“半穴”结构建筑,以木石材料建造的地下屋: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主屋墙壁、地板、门窗都用木板制成。房屋一般位于地下约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可知,建筑结构方面,西双版纳竹楼为干栏结构,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兰屿地下主屋为“半穴”结构,低于地面,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建筑材料方面,西双版纳竹楼主要为竹木材料,兰屿地下主屋为石木材料。第(3)题,结合当地所在地理位置可推出当地地理环境具有气温高,降水多(潮湿),多大风(台风)的特点,传统民居主屋部分的设计充分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如主屋位于地下,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有利于躲避台风;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鹅卵石比热容小,夜晚降温快,有利于主屋快速降温;主屋的墙壁、地板、门窗用木板制成,利于散热和防潮;屋顶采用不对称设计,缓坡面多朝向海洋,缓坡面迎风,有利于防风,陡坡面背风,有利于排水。
    等级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翁丁村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四周有连绵的大山相围,森林茂密,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有400多年的历史。翁丁村先人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迁入,建寨前会选好建寨地点并种一棵R树,若R树长得茂盛就在此建寨,反之,则另选地点。翁丁村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统一,为全木结构茅草房(如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翁丁村建寨初期村民不断增多给当地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B )
    A.物种灭绝加速B.粮食短缺
    C.地震和台风频发D.臭氧层破坏
    2.翁丁村建寨先人种的R树( A )
    A.不耐旱,耐水湿B.喜干燥的气候
    C.不耐阴,较耐寒D.不耐酸性土壤
    3.翁丁村传统民居的主要优势是( B )
    A.就地取材,工艺精湛B.造价低廉,通风散热
    C.冬暖夏凉,利于排雪D.防虫防蛀,提高湿度
    [解析] 第1题,翁丁村建寨初期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A错;翁丁村地处山区,建寨初期(距今400多年),当地生产力水平落后,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面积有限,随着村民不断增多,田地不够耕种,会造成显著的粮食短缺问题,B对;人类活动对地震、台风的发生没有影响,C错;农业文明阶段,没有向大气中排放氟利昂等气体,不能对臭氧层造成破坏,D错。故选B。第2题,翁丁村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属亚热带气候,光热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四周有连绵的大山相围,说明该村地势较低,土壤疏松肥沃,因此,建寨先人种的R树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旱,较耐水湿,A对,B、C错;亚热带地区土壤显酸性,D错。故选A。第3题,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翁丁村传统民居为全木结构茅草房,以草、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结构简单,A错;该区域气候湿热,全木结构的茅草房,造价低廉,并且有利于通风散热,B对;该地地处云贵高原,冷空气影响不到,没有降雪现象,C错;该地湿度大,对身体危害大,并且木结构房屋容易产生虫蛀现象,D错。故选B。
    马千台村是远近闻名的玉米村,玉米楼子是该村传统的农户储粮装具,历史极为久远,但因其结构上的缺陷,防护效果不佳。近年来该村引进新型玉米仓,新型玉米仓长4米,宽1.5米,高1.8米,钢骨架,里面是一层钢板网和一层细密的防鼠钢丝网。它具有防霉、防鼠、防虫等作用,可以减少粮食损失,实现增产增收。据此完成4~6题。
    4.和传统玉米楼子相比,新型玉米仓( B )
    A.有明显的通风、防雨效果
    B.防鼠、防虫害效果显著
    C.可以减少自然水分损失
    D.能大大提高粮食的储备量
    5.新型玉米仓的宽度在不同地区有差异,主要是根据( B )
    A.降水量多少B.风力大小
    C.玉米产量D.地势起伏
    6.马千台村最可能位于( C )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解析] 第4题,读图结合材料可知,新型玉米仓里面是一层钢板网和一层很细密的防鼠钢丝网。它具有防霉、防鼠、防虫等作用,可以减少粮食损失,实现增产增收,因此和传统玉米楼子相比,新型玉米仓防鼠、防虫害效果显著。密闭性较强,通风效果不好,对自然水分的减少有影响;贮备量与此无关。第5题,新型玉米仓主要是为了自然晾晒,有利于储存玉米,而玉米仓的宽度在不同地区有差异,主要是根据不同地区风力大小决定的,与降水量、产量和地势起伏无关。第6题,马千台村是传统的玉米村,不可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玉米储存一般不需要考虑防潮发霉问题,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位于东北地区,所以马千台村最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二、综合题
    7.(2022·湖南长郡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省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路南报》诞生于糯黑村(见下图)。该村始建于1816年,长年盗匪横行,直至解放。糯黑村的传统建筑以木为架、垒石作墙。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来村游客增多,村民新建了不少现代建筑。为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当地政府在糯黑村划分了现代与传统建筑的建设区域。
    (1)从地形角度,说明糯黑村选址的合理性。
    (2)分析糯黑村传统建筑以木为架、垒石作墙的原因。
    (3)说明旅游业发展后该村地域文化可能出现的变化。
    [答案] (1)海拔较高,夏季凉爽;三面环山,受冬季冷空气影响小,且利于夏季风深入;地形封闭,利于防御。
    (2)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喀斯特高原,多木材、石材;木架结构利于防震,石墙厚实坚固,利于防御。
    (3)旅游服务设施的修建,可能破坏古村落的建筑风格;服务业的发展,可能改变村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外来游客带来的文化,可能冲击传统文化。
    [解析] 本题以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建筑文化和地貌图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聚落的区位因素、建筑材料选用的原因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区域文化的影响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第(1)题,由图示可知,区域海拔在两千米以上,地势高,夏季凉爽;糯米村东北、西南和西北部三面环山,南下的冬季风对其影响较小,冬季温和,并且有利于夏季风深入;据材料可知,区域内匪盗横行,该处地形比较封闭,有利于防御盗匪。第(2)题,该村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喀斯特地貌地区,区域内石灰岩广布,山间坝子有树林,为建筑提供了丰富的石材、木材;木架结构有利于防震;石墙坚固,有利于防御盗匪。第(3)题,新建旅游服务设施可能会破坏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随着旅游业发展,会使大多数村民由原来从事种植业转移到旅游服务业,从而改变生产方式;外来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可能会冲击传统文化。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