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2.用水计量时间教案设计
展开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
学本教学导学单
课题
3.2用水计量时间
设计者
审核者
执教者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2.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
2.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教学重点:
学生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能容纳200毫升水的塑料瓶子、一个200毫升量筒(量杯)、一支记号笔、一个工字钉、一个透明水杯。
为教师准备: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了解用太阳计时和研究燃香钟后,也会发现他们的一些不足和局限。这节课,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流水的运动,探究影响其运动速度的因素。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古人是怎么设计以水计时的工具?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观察瓶中流出的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二是用观察并测量同一装置中,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推测接水的量筒内积聚到100毫升、150毫升水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三是学生在推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实验的三步形成逐渐递进的结构,在学生对水流流动速度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后,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古代“受水型”水钟的图片,研讨“古人如何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滴”。
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燃香能够被用作计时工具,是因为在一定情况下燃香的长度变化是比较均匀的。他们或许能从中得到启发,可以通过找寻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物体或事件来帮助记录时间推移的轨迹。本课需要学生在探究流水速度时进行有依据的推测以及实测并严谨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和合作实验,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聚焦(教学导入)
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了解的古代计时工具吗?
(回顾古代计时工具)
2.出示教科书中的古代水钟图。提问:
(1)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
(2)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来计时的呢?
(板书用水计量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以往了解的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观看古代水钟图,启发学生找寻自然界可以计时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探索(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观察水流速度
主问题1:观察瓶中流出的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思考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
阅读课本,明确操作方法。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2)组内交流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
(3)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讲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声音洪亮,语言流畅。
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
学生通过交流实验观察,讨论瓶中流出的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这样直观的观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主问题1预设答案
预设1:可能均匀;
预设2:可能不均匀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主问题2:水流速度到底是不是均匀的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阅读课本要求,独立思考如何测量并设计出实验进行验证。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有序交流。组长主持,组内互学。
观察探究测量从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3)汇总意见。组内总结。
(4)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讲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声音洪亮,语言流畅。
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
学生观察探究测量从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过程,是探索找寻自然界有规律的物体或事件帮助计时的过程,学生在推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加深了学生对水流流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的科学素养。
主问题2预设答案
操作注意事项:
①我们用手先堵住瓶孔,往瓶子倒入200毫升水。
②准备好计时器,滴水的同时开始计时。
③当水流出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时,暂停时间并记录。
④看水位时视线注意要平视。
⑤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们要再重新将水加满至200毫升,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观察古代水钟。
主问题3:观察古代水钟。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观察古代水钟的结构。
思考他们是怎样用来计时的。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组内互学。
(2)汇总意见。组内总结。
(3)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讲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声音洪亮,语言流畅。
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
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古代水钟的结构,并思考它们是怎样计时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将了解到,保持水位不变则水流的速度也会保持不变。
主问题3预设答案
预设:受水型水钟的工作原理: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三、研讨(教学总结)
1.水流的速度是均匀的吗?怎样才能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
2.古代的水钟用水滴有什么好处?人们是怎样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的?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课后练习:
你还记得测量从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发现吗?请你用语言描述。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3.2用水计量时间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2.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
课前准备:
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
学习内容:
一、观察瓶中流出的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
二、观察探究测量从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水流速度记录表
日期:
水流量
所需时间(秒)
推测时间(秒)
实际时间(秒)
50毫升
100毫升
150毫升
实验结论:
学习收获:
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2.用水计量时间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2.用水计量时间一等奖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察水流速度,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古代水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2.用水计量时间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2.用水计量时间教案,共2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五年级上册2.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科学五年级上册2.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