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练习 高中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第1页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练习 高中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第2页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练习 高中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练习 高中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练习 高中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共12页。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一、单选题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下图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A.京—冀 B.闽—川C.桂—黔 D.粤—湘2.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A.空间邻近性 B.环境复杂性C.要素综合性 D.条件相似性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下图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 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 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4.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读我国华北平原某城示意图及该城近十年土地利用率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5.从保护城区环境角度考虑,工业区宜布局在(   )A.西南郊 B.西北郊 C.东南郊 D.东北郊6.近十年该城(   )A.城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郊区种植业迅速发展C.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东伦敦科技城位于伦敦东区,是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集聚的中心。这里原来是重工业区,也有低收入者在此居住,后来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进驻,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成为“欧洲科技硅谷”。完成下面小题。7.东伦敦科技城形成的区位条件是(   )A.靠近市场、地价低廉 B.交通便利、环境优美C.资本雄厚、原料充足 D.政策支持、人才集中8.该区域演变为科技城,城市功能明显改变,最主要表现为(   )A.技术引领,研发创新功能增强 B.资本涌入,金融服务功能增加C.人口增加,居住功能明显改善 D.交通改善,商贸服务功能提升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问题。9.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10.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1.该城市A.I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Ⅳ区域市热岛效应最强1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C.扩大卫星城规模 D.增加种植业投入成都市实施“东进、南拓、西控、中优、北改”的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市域差异化协调发展。下图为成都市域分区发展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成都市实施“西控”,即生态控制、产业控制、建设控制,其发展目标包含(   )A.大力引进第二产业 B.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C.新扩建商品住宅区 D.打造国家级产业中心14.成都市“南拓”的规划重点是拓展新兴功能,适合在该区域布局的是(   )①科技创新中心  ②行政政务服务中心  ③区域性总部基地  ④国际化工生产基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 B.15-20千米C.20-25千米 D.25-30千米16.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7.关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 D.只出现在雏形期和成长期18.“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①利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下图为我国某历史文化名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示意。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村里的数百亩农用地主要种植葡萄,葡萄加工、销售是该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据图可知,该村庄A.公共空间位于村庄中心 B.住宅沿公路呈带状分布C.农用地环绕在住宅四周 D.以河流为界呈对称分布20.该村庄的传统民居特征;体现出当地A.土层深厚,透水性强 B.植被茂密,四季常绿C.干燥少雨,日温差大 D.河网密布,水源丰富21.为建设美丽乡村,当地政府鼓励该村庄发展葡萄庭院旅游产业,以此A.扩大葡萄种植面积,提升产量 B.提高绿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C.培育葡萄优良品种,扩大市场 D.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23.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 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 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下图示意某大城市主干道沿线的房价变化,图中住宅小区均为普通楼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与其它住宅小区相比,M小区(   )A.占地广 B.楼层低 C.楼间距大 D.出租率高25.P、Q两个公共区域中(   )A.P最可能是铁路 B.P最可能是河流 C.Q最可能是学校 D.Q最可能是外环路二、综合题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汉堡(州)是德国的金融中心、世界级城市,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在老港外迁后,启动汉堡新城建设项目(下图)。汉堡新城将半荒废的老港工业区设计成10大特色板块,在突出板块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居住、办公、零售、餐饮、休闲、教育等功能,保留较大面积的广场、步道、绿地,将红砖结构工业遗产重新改造利用。(1)推测老港外迁的主要原因。(2)简述利于汉堡新城建设的区位条件。(3)说明特色板块空间利用方式对汉堡新城发展的作用。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城市内淓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材料二  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2)依据材料,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3)列举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不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城市中心区67527033768郊外平原区644.5377.596171参考答案:1.D    2.A3.D    4.B5.A    6.D7.D    8.A9.C    10.B11.A    12.C13.B    14.A15.B    16.C17.B    18.A19.A    20.C    21.D22.B    23.C24.D    25.B26.(1)港口的运输需求大,老港基础设施陈旧,货物吞吐量有限,难以满足货物运输需求;政策的引导作用;老港工业区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2)政策支持;老港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新城的建设;老港工业区地租低;新城紧邻易北河,水运条件好,有利于物资的输入与城市的建设。(3)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经济效益提高;市民休憩空间充足,提高人居环境;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有利于发展工业旅游。27.(1)城市中心降水大于郊外平原。在城郊环流中,城市中心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大;郊区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2)城市中心降水量大,年平均蒸发量小,下渗量少,转化成地表径流量大;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3)提高绿化面积;铺设透水地面;增加人工湿地面积;完善城市排水系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