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第1页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第2页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工整书写,积累运用,阅读实践,习作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5分)抄写句子:要求写得正确、规范、工整,字的中心要在横线的中线上,字距要差不多。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二、积累运用。(35分)
    2.(8分)看拼音,写词语。
    小时候,家门前的这条小河很kuān kuò ,河水清澈,河里还躺着很多é luǎn shí 。夏天,小孩们总在河边xīng fèn 地打水漂,直到jīng pí lì jié 才停歇。后来,小河变脏变臭了。现今,随着政府对河道治理的rì yì 重视,两岸环境zhú jiàn 得到了gǎi shàn ,可爱的小河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3.(2分)下面每组词语都有一个带点字读音是错的,请选出来填在后面横线上。
    4.(2分)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修补 海堂B.奥密 幻想
    C.既使 绳子D.豌豆 腾云驾雾
    5.(2分)读句子,选择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B.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C.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D.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宁静的夜晚,好像只有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在低声细语。
    B.现代科学技术已具备了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能力,人工降雨就是例证。
    C.“哇,中国队进球了!”篮球场上,顿时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D.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总是谨慎地选择住址。
    7.(2分)读下面的词语想到的人物或故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天辟地(盘古)
    B.钻木取火(伏羲)
    C.各显神通(《八仙过海》)
    D.医药之神(炎帝)
    8.(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的作者都对所写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
    B.观察日记,主要是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不用写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
    C.阅读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整理、筛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D.“中国神话传说”里的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像炎帝的身体竟然是透明的。
    9.(4分)按要求写。
    (1)例: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车外是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水和人烟。

    (2)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

    10.(11分)根据课文或者“日积月累”填空。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苏轼的《题西林壁》中“ , ”,让我们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告诉我们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
    (3)秋来了,天气不热了,真是“立了秋, ”,再下几场秋雨,就要加冬衣了, 。”
    (4)古人读书,重视质疑。韩愈说:“ ,孰能无惑?”王充说:“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三、阅读实践。(30分)
    11.(13分)
    布洛陀造天地
    ①从前,天很低很低,人们爬到山顶,扯下云彩。但人们却苦不堪言,太阳就挂在头顶,雷王又打起呼噜。
    ②人们下决心要改变天地的状况,他们找布洛陀帮忙,他是位聪明、神力无比的老人。
    ③布洛陀听完人们的诉说,胸有成竹地说:“把天给顶高。”“天这么重,能顶起来吗?”布洛陀看着大家说:“当然可以,是呀!布洛陀见众人有了心劲,说:“你们去找棵最高、最直的老杉树!”
    ④于是大伙儿分头出发,找遍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终于找到了那棵一百人都抱不拢的老杉树。众人想砍它,哪知这头一斧砍下去,第二斧还没抡起来
    ⑤布洛陀提着他那把明晃晃的大板斧飞似的赶到了,他甩臂一抡,“噗”的一声,再“噗”一斧,老杉树就“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大伙儿瞧得目瞪口呆,“呼啦”围上去,抢着要搬树。“嘿哟!嘿哟!”众人吆喝着折腾了半天,双手“啉”的变长了,再就势一抱一甩,然后他大步流星地往山下走。来到了一块平地,布洛陀放下树,还真把天顶上去了。
    ⑥天高是高了,就像一把太小的伞,根本盖不住开阔的地面。“这好办!”布洛陀一思索就想出了办法。他弯腰捏住了地皮,揪出了很多褶皱,再一使劲,地缩小了很多,和蓝天的大小吻合。那褶皱从此就变成了现在的山脉沟壑。
    ⑦从此,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蜜又舒适
    (1)用简洁的语言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下来。
    (2)联系故事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上“√”。
    ①大家通过找杉树、砍杉树、扛杉树、竖杉树,最后才把天顶起来。
    ②造天过程写得很详细,而造地部分只写了一点,题目要改成《布洛陀造天》。
    ③造天是布洛陀和人们齐心协力完成的。
    ④天造好后,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
    (3)神话故事充满神奇色彩,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神奇?请用“____”画出一处。
    (4)读第④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想象画面。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 。
    (5)神话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下列对故事中人物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布洛陀本来不情愿参与造天的,只是不好意思拒绝人们的要求。
    B.布洛陀聪明、神力无比,一心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C.人们太不知足了,“伸手就能摘到星星,扯下云彩。”那是多好的事情啊!
    D.布洛陀有点爱出风头,爱表现,砍树、扛树都要自己来做。
    12.(17分)
    石蚕
    [法]法布尔
    ①我往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那小鞘就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②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筑巢时,石蚕用牙齿把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使它的身体恰好能够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成了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③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
    ④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着小鞘爬上芦梗,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里的空气便可以顺利往上浮。石蚕的身体就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装着空气的鞘就像救生圈一样
    ⑤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钻入鞘内,可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
    (1)下列关于石蚕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石蚕是一种生长在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水生动物。
    B.我们在芦苇的断枝上常常能找到石蚕。
    C.石蚕会利用贝壳或米粒来装饰房子,让小房子变得更加华丽,吸引同伴。
    D.小鞘的大小适中,正好能够藏一只石蚕。
    (2)石蚕是怎么利用小鞘在水中沉浮的?根据第④⑤自然段的描述简要填写示意图。


    (3)“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成了一件小小的百纳衣。”句中的“极小”能否删除?为什么?

    (4)短文方框里,提出问题的角度是 。
    A.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B.针对文章的写法提问。
    C.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5)读了短文,提一个你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
    (6)阅读第②自然段划“____”的句子和链接材料,想想这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石蚕有时候会用极小的贝壳来做小鞘;有时候它会用米粒来做小鞘。

    四、习作表达。(30分)
    13.(30分) 诗画浙江,山海苍南。玉苍山的云海、怪石、日出,让人流连,留住了多少故事;湖滨公园的喷泉、彩虹桥、广场,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四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工整书写。(5分)
    1.(5分)抄写句子:要求写得正确、规范、工整,字的中心要在横线的中线上,字距要差不多。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汉字的书写能力。认真抄写题目中句子,将字写工整、正确、舒展、美观。
    【解答】故答案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重而浊的东西,变成了地。
    【点评】写好汉字是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小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我们的成长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积累运用。(35分)
    2.(8分)看拼音,写词语。
    小时候,家门前的这条小河很kuān kuò 宽阔 ,河水清澈,河里还躺着很多é luǎn shí 鹅卵石 。夏天,小孩们总在河边xīng fèn 兴奋 地打水漂,直到jīng pí lì jié 精疲力竭 才停歇。后来,小河变脏变臭了。现今,随着政府对河道治理的rì yì 日益 重视,两岸环境zhú jiàn 逐渐 得到了gǎi shàn 改善 ,可爱的小河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故答案为:
    宽阔 鹅卵石 兴奋 精疲力竭 日益 逐渐 改善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3.(2分)下面每组词语都有一个带点字读音是错的,请选出来填在后面横线上。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解答】(1)B、C、D正确。
    A.有误。薄:读“bá”时意思有厚度小的(跟“厚”相对);不肥沃;不深厚;少;苛刻;减轻;迫近。故选A。
    (2)A、C、D正确。
    B有误。“窗框”的“框”应读“kuàng”。
    故答案为:
    (1)A;
    (2)B。
    【点评】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能够区分好前后鼻音、平舌翘舌以及容易混淆的字音。
    4.(2分)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修补 海堂B.奥密 幻想
    C.既使 绳子D.豌豆 腾云驾雾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词语的书写正误,涉及的词语基本都是常见的,所以平时要注意积累,认真掌握,也可根据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字的理解来判断错别字。
    【解答】A、“海堂”中的“堂”错误,也指这类植物的果实;
    B、“奥密”中的“密”错误,不为一般人所知;
    C、“既使”中的“既”错误;
    D、正确。
    故选:D。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关键要细心,根据所学汉字,结合所给具体的词,找出用错的字。
    5.(2分)读句子,选择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B.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C.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D.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及诗歌情感主旨。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解答】句意: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因此化为精卫鸟,用来填塞东海,句子朗读停顿应为:女娃/游于东海,故/为精卫,以/堙于东海。
    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文言断句虽然不常考到,但学习掌握此项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是有帮助的,便于学习古文,读懂文章内容。
    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宁静的夜晚,好像只有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在低声细语。
    B.现代科学技术已具备了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能力,人工降雨就是例证。
    C.“哇,中国队进球了!”篮球场上,顿时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D.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总是谨慎地选择住址。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解答】A.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符合语境。
    B.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决定策略。
    C.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就像炸开了锅。
    D.随遇而安:不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安然自得。也作“随寓而安”。
    故选:B。
    【点评】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课文中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等。
    7.(2分)读下面的词语想到的人物或故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天辟地(盘古)
    B.钻木取火(伏羲)
    C.各显神通(《八仙过海》)
    D.医药之神(炎帝)
    【分析】考查了百科知识。这类知识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课外知识拓展,有利于拓展学生联系、发展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A、C、D正确。
    B.有误,钻木取火对应的人物应为“燧人氏”。
    故选:B。
    【点评】平时要多读书,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做此类题目,作答完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
    8.(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的作者都对所写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
    B.观察日记,主要是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不用写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
    C.阅读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整理、筛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D.“中国神话传说”里的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像炎帝的身体竟然是透明的。
    【分析】考查了课文理解、文学常识、实践作业及阅读策略和方法。课文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观察日记,也要写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
    故选:B。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9.(4分)按要求写。
    (1)例: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车外是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水和人烟。
    车外是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
    (2)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点燃了烟花,忽然“砰”的一声,一粒烟花飞上了天,紧接着,“啪”的一声,天空中顿时开出了一朵五颜六色的花。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改写、句子仿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各种句型的特点,在日常学习中勤加练习。
    【解答】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仿写能力,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写句子。任选一个事物,描写即可。
    故答案为:
    (1)车外是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人烟。
    (2)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点燃了烟花,忽然“砰”的一声,紧接 着,天空中顿时开出了一朵五颜六色的花。
    【点评】仿写是在综合性学习的考查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种题型,学生在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例句,分析出例句的主题是什么,格式是怎样的(注意:这个格式有时会包括修辞),然后进行仿写。
    10.(11分)根据课文或者“日积月累”填空。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 , 浩浩荡荡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苏轼的《题西林壁》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让我们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告诉我们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
    (3)秋来了,天气不热了,真是“立了秋, 把扇丢 ”,再下几场秋雨,就要加冬衣了, 十场秋雨要穿棉 。”
    (4)古人读书,重视质疑。韩愈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王充说:“ 智能之士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分析】考查现代诗文默写、古诗文默写、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
    【解答】(1)考查现代诗文默写。出自《观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2)考查古诗文默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识庐山真面目。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卢钺的《雪梅》,骚人阁笔费评章,雪却输梅一段香。
    (3)考查谚语。立了秋,天气转凉。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每下一场秋雨,下了多场秋雨后。
    (4)考查名言警句。“人非生而知之者,意思是: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告诉了我们要多学习。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意思是: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增长智慧的必由之路。
    故答案为:
    (1)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
    (2)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却输梅一段香;
    (3)把扇丢 十场秋雨要穿棉;
    (4)人非生而知之者 智能之士。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三、阅读实践。(30分)
    11.(13分)
    布洛陀造天地
    ①从前,天很低很低,人们爬到山顶,扯下云彩。但人们却苦不堪言,太阳就挂在头顶,雷王又打起呼噜。
    ②人们下决心要改变天地的状况,他们找布洛陀帮忙,他是位聪明、神力无比的老人。
    ③布洛陀听完人们的诉说,胸有成竹地说:“把天给顶高。”“天这么重,能顶起来吗?”布洛陀看着大家说:“当然可以,是呀!布洛陀见众人有了心劲,说:“你们去找棵最高、最直的老杉树!”
    ④于是大伙儿分头出发,找遍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终于找到了那棵一百人都抱不拢的老杉树。众人想砍它,哪知这头一斧砍下去,第二斧还没抡起来
    ⑤布洛陀提着他那把明晃晃的大板斧飞似的赶到了,他甩臂一抡,“噗”的一声,再“噗”一斧,老杉树就“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大伙儿瞧得目瞪口呆,“呼啦”围上去,抢着要搬树。“嘿哟!嘿哟!”众人吆喝着折腾了半天,双手“啉”的变长了,再就势一抱一甩,然后他大步流星地往山下走。来到了一块平地,布洛陀放下树,还真把天顶上去了。
    ⑥天高是高了,就像一把太小的伞,根本盖不住开阔的地面。“这好办!”布洛陀一思索就想出了办法。他弯腰捏住了地皮,揪出了很多褶皱,再一使劲,地缩小了很多,和蓝天的大小吻合。那褶皱从此就变成了现在的山脉沟壑。
    ⑦从此,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人们的日子过得甜蜜又舒适
    (1)用简洁的语言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下来。
    (2)联系故事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上“√”。
    ①大家通过找杉树、砍杉树、扛杉树、竖杉树,最后才把天顶起来。 √
    ②造天过程写得很详细,而造地部分只写了一点,题目要改成《布洛陀造天》。 ×
    ③造天是布洛陀和人们齐心协力完成的。 √
    ④天造好后,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 √
    (3)神话故事充满神奇色彩,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神奇?请用“____”画出一处。
    (4)读第④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想象画面。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 看到了人们各处奔波劳碌的情形 。
    (5)神话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下列对故事中人物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布洛陀本来不情愿参与造天的,只是不好意思拒绝人们的要求。
    B.布洛陀聪明、神力无比,一心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C.人们太不知足了,“伸手就能摘到星星,扯下云彩。”那是多好的事情啊!
    D.布洛陀有点爱出风头,爱表现,砍树、扛树都要自己来做。
    【分析】在古老的传说中,布洛陀是壮民族开天辟地、无所不能的创世祖,文章主要描述布洛陀领导大伙儿去找老杉树,把天顶高,让人们不再受太阳的暴晒、雷公的惊扰,过上了甜蜜又舒适的好日子的故事。赞美了布罗陀力大无比、为民造福的好品质。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把天顶高,把天顶上去,使天地吻合、雷公的惊扰,世世代代都感谢布洛陀呢!
    (2)考查故事内容的理解、判断,①大家通过找杉树、扛杉树,最后才把天顶起来的说法是正确的。
    ②造天过程写得很详细,而造地部分只写了一点,描写了“布洛陀造天地”的过程,故②错误。
    根据“布洛陀放下树,和人们一起把老杉树竖起来,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③④正确。
    (3)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神话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奇特的想象,双手会“咻”地变长等。
    (4)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找遍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说明山的数量多。读了这句话。
    (5)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判断。A、C,B正确,他们找布洛陀帮忙、神力无比的老人”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1)竖树,把天顶上去。
    人们再也不用受太阳的暴晒。人们的日子过得甜蜜又舒适!
    (2)①√②×③√④√;
    (3)树被砍之后斧痕可以长合,双手会“咻”地变长等。
    (4)看到了人们各处奔波劳碌的情形。
    (5)B。
    【点评】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考核题型。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12.(17分)
    石蚕
    [法]法布尔
    ①我往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那小鞘就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②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筑巢时,石蚕用牙齿把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使它的身体恰好能够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成了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③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
    ④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着小鞘爬上芦梗,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里的空气便可以顺利往上浮。石蚕的身体就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装着空气的鞘就像救生圈一样
    ⑤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钻入鞘内,可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
    (1)下列关于石蚕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A.石蚕是一种生长在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水生动物。
    B.我们在芦苇的断枝上常常能找到石蚕。
    C.石蚕会利用贝壳或米粒来装饰房子,让小房子变得更加华丽,吸引同伴。
    D.小鞘的大小适中,正好能够藏一只石蚕。
    (2)石蚕是怎么利用小鞘在水中沉浮的?根据第④⑤自然段的描述简要填写示意图。
    ① 前身伸出鞘外,靠鞘后部留出上浮。
    ② 身体钻入鞘内,排出空气。
    (3)“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成了一件小小的百纳衣。”句中的“极小”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删除。“极小”意思是可能达到最小的。“极小”一词强调了贝壳的小巧,如果删去,不符合原文意思,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4)短文方框里,提出问题的角度是 A 。
    A.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B.针对文章的写法提问。
    C.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5)读了短文,提一个你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围绕石蚕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我的答案是: 作者围绕石蚕写了石蚕的生理习性和石蚕小鞘的作用两个方面。
    (6)阅读第②自然段划“____”的句子和链接材料,想想这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石蚕有时候会用极小的贝壳来做小鞘;有时候它会用米粒来做小鞘。
    画线句子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小鞘比喻成百衲衣、象牙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鞘的形状,使人读来新鲜有趣。链接材料则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石蚕用米粒做小鞘的情况。
    【分析】本文依次介绍了石蚕以及小鞘,小鞘在石蚕遭遇袭击时的作用,小鞘对石蚕在水中升降的作用等内容。
    【解答】(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根据第二自然段“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可知,米粒是装饰房子。
    (2)考查获取短文关键信息的能力。结合短文第④段“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浮出水面时石蚕前身伸出鞘外。和第⑤段“它们能自由地升降。”可知,石蚕身体钻入鞘内。
    (3)考查了说明文语言特点。解答时,再结合句子内容和语境。不能删除。“极小”一词强调了贝壳的小巧,不符合原文意思、严谨性和科学性。
    (4)考查了提出问题角度。“小鞘是怎么控制浮沉的呢,所以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
    (5)考查阅读思考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与解决问题都要围绕文章中心,有利于文章的理解与掌握。
    (6)考查了句子赏析。画线句子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象牙塔,使人读来新鲜有趣。故两段话在表达上有所不同。
    故答案为:
    (1)C;
    (2)①前身伸出鞘外,靠鞘后部留出上浮,排出空气;
    (3)不能删除。“极小”意思是可能达到最小的,如果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A;
    (5)作者围绕石蚕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作者围绕石蚕写了石蚕的生理习性和石蚕小鞘的作用两个方面。
    (6)画线句子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小鞘比喻成百衲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鞘的形状。链接材料则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石蚕用米粒做小鞘的情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准确掌握说明文知识是备考的基本策略,比如常出现的有找出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语言的准确性、对文章概括能力的考查、所说明知识的拓展应用等。通过平时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积累,并能训练其灵活运用,只要长期坚持下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一定会提高。
    四、习作表达。(30分)
    13.(30分) 诗画浙江,山海苍南。玉苍山的云海、怪石、日出,让人流连,留住了多少故事;湖滨公园的喷泉、彩虹桥、广场,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把你觉得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大家。首先想想家乡有哪些美景,选择印象深刻或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去写。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这样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解答】范文:
    美丽的大山
    我的家乡很美,但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的大山。
    家乡的山上布满了茂密的树林,像一排排士兵守着自己的家园,山上像盖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春天,山野变得郁郁葱葱,有红的、白的……远远望去。而这时的我喜欢和姐姐到山上玩耍。
    夏天,像一把把大伞。山上的小花也都躲在树的下面偷偷开放。
    秋天。树木变成了金黄色。庄稼丰收了,我们可以到树上摘野果子吃,身上也都是黄色的。
    冬天,像一个美丽的仙女,有一次,把我逗得哈哈大笑,结果我滑倒了。我们笑得更厉害了。山是白的,我们的全身也是白的。
    这就是家乡的山。
    【点评】小作者分别写了春、夏、秋、冬四季大山的景色,条理清晰。同时,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山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描写下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富有烂漫色彩。文末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对家乡大山的喜爱之情。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1/17 10:35:39;用户:15290311958;邮箱:15290311958;学号:48861359(1)A.薄雾(bá)
    B.弯曲(qū)
    C.半明半昧(mèi)
    D.花蕊(ruǐ)

    (2)A.愤怒(fèn)
    B.窗框(kuāng)
    C.系铃铛(jì)
    D.衔接(xián)

    烟花
    月亮
    小猫
    霎时
    顿时
    忽然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1)A.薄雾(bá)
    B.弯曲(qū)
    C.半明半昧(mèi)
    D.花蕊(ruǐ)
    A
    (2)A.愤怒(fèn)
    B.窗框(kuāng)
    C.系铃铛(jì)
    D.衔接(xián)
    B
    烟花
    月亮
    小猫
    霎时
    顿时
    忽然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相关试卷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用楷书正确、端正地抄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用楷书正确、端正地抄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