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图中人类活动所利用的能源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能路灯直接利用太阳辐射发电照明,利用的能源来自太阳辐射,A不符合题意;炭火烧烤利用木炭能源,木炭是树木转化而来,树木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因此炭火烧烤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B不符合题意;风力发电厂直接利用风力能源,风是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C不符合题意;地热发电站利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发电,与太阳辐射无关,因此地热发电站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能源按照其形成和能量来源可以分为: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等。
2.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B. 海拔高,距太阳近
C. 海拔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D. 深居内陆,晴朗天气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与青藏高原同纬度的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少,故纬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青藏高原虽然海拔高,距离太阳近,但是这点距离差距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可以忽略不计;青藏高原东南部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大,降水较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能资源可以作为一种额外的能源来源,有助于增加能源供给。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或无法接入传统电网的地方,太阳能可以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改善当地的能源供给状况。
3.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为“U”形谷B. 水流湍急C. 为“V”形谷D. 水深壁陡
【答案】A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该河谷是“V”形谷。“V”形河谷水深壁陡,谷壁陡峭,水流湍急,BCD正确,A错误。A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
【点睛】“V”形河谷,河谷横剖面呈“V”形,两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侵蚀作用以下蚀为主。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 水星或金星B. 月球或水星C. 金星或木星D. 火星或土星
5. 图中能体现的天体系统级别共( )
A. 1级B. 2级C. 3级D. 4级
【答案】4. A 5. B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M行星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属于地内行星,结合八大行星位置分布,M行星可能为水星或金星,A正确;月球围绕地球在运动,木星和火星位于地外行星,排除BCD。故选A。
【5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包括地月系和太阳系两级天体系统,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天体系统指的是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不同级别的系统。地球和月球相互绕转构成地月系;太阳,地球以及绕日公转的行星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又与其他恒星系统共同构成银河系;与银河系同一级别的称之为河外星系;银河系和亿以万计的星系构成总星系。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在太阳观测图中发现,太阳“脸上”新长出一颗“大痣”(如下图所示),其面积是地球表面积的数倍,中心区域的温度的为3600℃,而边缘区域则要超过58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关于该“大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其名耀斑B. 不定期大量出现
C. 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D. 它出现在色球层
7. 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状况相对稳定
B. 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长波通信
C. 太阳活动增强时,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 高能带电粒子轰击地球高层大气,使地球赤道附近出现极光现象
【答案】6. C 7. C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该现象的特点“中心区域的温度约为3600℃,而边缘区域则要超过5800℃”可以判断大痣为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其出现有明显规律性,活动周期约为约为11年,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黑子会影响降水,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状况相对不稳定,A错误;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B错误;太阳活动增强时,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C正确;高能带电粒子轰击地球高层大气,使地球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现象,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2、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4、可以影响地球上的降水状况、与地球上旱涝灾害有相关关系。
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构成示意图”,④圈层下面有软流层分布。据此完成下列题。
8. 人类所属的圈层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9. 有关④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 铁、镍物质含量较大B. 下部界面为莫霍界面
C. 平均厚度约100km-110kmD. 地震波在其中传播速度均匀
【答案】8. B 9.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④下面有软流层分布,说明④为岩石圈;①③位于地表以上,其中①的位置较高,说明①应为大气圈,而③位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应属于水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应该生存在介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②圈层生物圈,人类属于生物,也在该圈层生存,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岩石圈含量最大的物质是硅,而铁、镍物质一般在地核含量较高,A错误;岩石圈下部应为上地幔上上部的软流层,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的平均厚度大约为100-110千米,C正确;由于岩石圈内的岩石种类、结构不同,故地震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不是均匀的,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地层是地质历史上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图示意某两种生物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关于图示化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为恐龙化石,乙为三文鱼化石B. 甲生物出现时间晚于乙生物
C. 甲生物主要在海洋活动D. 乙生物主要在陆地活动
11. 在乙生物化石所处的地层中,最可能会发现( )
A. 甲生物化石B. 鸟类化石C. 蕨类植物化石D. 鹦鹉螺化石
12. 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有( )
①研究地球气候演化②研究地球的海陆变迁③研究生命进化过程④研究地球的起源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10. B 11. D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甲图为恐龙化石,恐龙活跃于中生代,生活在陆地上,乙图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主要活跃于寒武纪,生活在海洋中。明显恐龙要晚于三叶虫,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1题详解】
根据地质年代表,最接近寒武纪的生物是鹦鹉螺,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2题详解】
研究古生物化石可以有助于研究地球气候的演化、研究海陆变迁、研究生命的进化过程等,但和研究地球起源无关,因为地球起源之初没有古生物存在,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点睛】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中时间表述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带。不同地质时代,自然地理特征出现明显不同,影响不同生物演化。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其做法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读宁夏某地草方格沙障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14. 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秸秆利用效率B. 减轻当地荒漠化
C. 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D. 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答案】13. A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草方格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①正确;同时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在固沙植物作用下,土壤条件逐渐改善,②正确;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不是图中沙障的作用,③错误;沙障使用的是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不能增加蒸腾作用和提高降水量,④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沙障固沙是一种防治土地沙化的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利用效率,A错误;图示沙障已经位于荒漠地区,不能减轻当地的荒漠化,B错误;图示地区气候干早,降水稀少,水土流失概率小,C错误;图示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阻止沙丘的移动,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D正确。故选D。
【点睛】草方格治沙的原理:增加地表抹茶李,形成防风墙,削弱风力,草能够储存水分,提高沙层的含水量,利于其他植物进行生长,有效防止风沙。
下图中等高线(单位:m)示意一种堆积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示地貌是( )
A. 冲积扇B. 沙丘C. 牛轭湖D. 风蚀蘑菇
16. 图示地貌区盛行风向是( )
A 西南风B. 东北风C. 东南风D. 西北风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图示地貌为新月型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故选B。
【16题详解】
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等高线稀疏为缓坡,等高线密集为陡坡,故风向应该为西北风,故选D。
【点睛】新月型沙丘的风向由缓坡吹向陡坡。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海蚀拱桥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 海浪沉积B. 风力侵蚀C. 海浪侵蚀D. 流水侵蚀
18. 下列地貌的成因与海蚀拱桥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沙丘B. 海蚀崖C. 风蚀柱D. 石钟乳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海蚀拱桥位于海岸地区,其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海浪侵蚀,C正确;与海浪沉积关系不大,A错误;位于海边,风力较大,风力侵蚀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海浪侵蚀相比,风力侵蚀不起主导作用,B错误;位于海岸,流水侵蚀对该景观的形成作用小,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形成的典型地貌,与海蚀拱桥景观成因相同,B正确;沙丘是风力沉积形成的,A错误;风蚀柱是风力侵蚀形成的,C错误;石钟乳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B。
【点睛】从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两大类: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海岸侵蚀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下图为不同演变阶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能正确表示该地貌景观演变过程的是( )
A. 甲→丙→乙→丁B. 乙→丙→丁→甲C. 丙→乙→甲→丁D. 丁→乙→丙→甲
20. 图示地区
A. 流水侵蚀作用显著B. 没有流水沉积作用
C. 河流左岸堆积,右岸侵蚀D. 河流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21. 该地水土保持林中难以生长高大树木,其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冷湿②土层浅薄③人为破坏严重④地下水埋藏深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19. D 20. A 21. D
【解析】
【19题详解】
图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随着溶蚀的不断深入,地表受溶蚀的程度不断加深。据图可知,丁-乙两-甲能够体现出地表受溶蚀的程度是不断在加深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导致的,A正确;图中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河流较多,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但也有流水沉积作用,B错误;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与左岸和右岸无关,C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结合前两题分析可知,喀斯特地貌为岩溶地貌。土壤发育差,土层浅薄,且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下水埋藏深,故不利于高大树木的生长,②④正确;该地区气候偏湿热,①错误;该地高大树木难以生长主要是由于地貌特点导致的,与人为破坏无关,③排除。②④正确,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下图是一些旅游者经常见到的一种地貌景观。在洞穴中,千姿百态的地貌映入眼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甲、乙地貌分别表示( )
A. 石帘、石柱B. 石笋、石钟乳C. 石柱、石帘D. 石钟乳、石笋
23. 该地貌属于( )
A. 冰川侵蚀地貌B. 地表喀斯特地貌C. 地下喀斯特地貌D. 风沙侵蚀地貌
24. 该洞穴所反映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成因是( )
A. 风化和堆积作用B. 溶蚀和淀积作用C. 搬运和堆积作用D. 风化和侵蚀作用
【答案】22. D 23. C 24. B
【解析】
【22题详解】
图中所示洞穴中,甲是从洞顶向下发育的,乙是从底部向上发育的。四个选项中,石钟乳、石帘从洞顶向下发育,石笋从底部向上发育,石柱是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的,由此可知甲为石钟乳,乙为石笋,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题详解】
该洞穴中有石笋、石钟乳等,判断该地貌为溶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C项正确;冰川侵蚀和风沙侵蚀不能形成喀斯特地貌,AD错误;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石林、峰林、孤峰等,B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溶洞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中的石钟乳是碳酸钙物质长期淀积而形成的,B正确;其他外力作用不能形成该景观,ACD错误。故选B。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亦称之为岩溶地貌。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其中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石芽、溶沟、落水洞、溶蚀洼地、峰林、峰丛、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下图是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与图中洞穴景观和洞穴内微景观石笋、钟乳石、石柱成因相同的地貌分别是( )
A. 天坑,钙华B. 孤峰,雅丹C. 溶沟,石芽D. 落水洞,角峰
26. 图示地貌类型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
A. 新疆、甘肃、内蒙古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广西、云南、贵州D. 东部沿海地区
【答案】25. A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片材料可知,图为喀斯特地貌,溶洞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而溶洞内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则是由于淀积作用形成。天坑的成因为溶蚀作用,钙化的成因为淀积作用,A正确;孤峰和雅丹的成因分别是流水溶蚀和风力侵蚀,B排除;溶沟和石芽的成因是流水溶蚀,C排除;落水洞的成因是流水溶蚀,角峰由冰川侵蚀形成,D排除。故选A。
【2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这里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相对较少,因此图示地貌类型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地区是广西、云南和贵州,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钙华是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
下图中“蘑菇石”景观分别拍摄于甘肃敦煌市魔鬼城和台湾新北市东北海岸。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7. 塑造两地景观的地质作用分别为( )
A. 冰川侵蚀、风力侵蚀B. 风力侵蚀、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海浪侵蚀D. 风力侵蚀、海浪侵蚀
28. 造成两地景观上下部宽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岩性差异B. 侵蚀差异C. 重力差异D. 堆积差异
【答案】27. D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甘肃敦煌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大,风力侵蚀形成了蘑菇石;台湾新北市东北海岸位于沿海地区,沿岸地貌受海浪影响较大,海浪侵蚀形成了蘑菇石。塑造两地景观的地质作用分别为风力侵蚀、海浪侵蚀,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8题详解】
风力携带的沙粒中,颗粒物粒径越大越近地表,撞击岩石的侵蚀作用越强,蘑菇石底部受侵蚀程度更大,所以蘑菇石上下部宽窄产生差异;海浪也是主要对岩石下部侵蚀较大,所以海边的蘑菇石是下窄上宽,侵蚀的差异是景观上下部宽窄差异的主要原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侵蚀作用从作用来源来看,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等等类型。流水侵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河流,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区由于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常表现为侵蚀性,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在河流上游常见“V”形谷。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地处内华达山脉西麓,其标志性的U形峡谷(如下图)形成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完成下面小题。
29. 该公园内U形峡谷的形成源自( )
A. 溶蚀作用B. 流水作用C. 冰川作用D. 风力作用
30. 该公园内与U形峡谷相伴而生的地貌景观可能还有( )
A. 溶洞、峰林B. 沙丘、风蚀柱C. 冰斗、刃脊D. 海滩、海蚀崖
【答案】29. C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公园内的U形峡谷形成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表明其形成主要受冰川侵蚀作用,C正确;溶蚀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无法形成U形峡谷,AB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U形峡谷形成受冰川侵蚀影响,冰斗、刃脊等也是典型的冰川地貌,C正确;溶洞、峰林多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A错误:沙丘、风蚀柱受风力作用形成,B错误:海滩、海蚀崖受海水作用形成,D错误。故选C。
【点睛】冰川侵蚀作用是指冰川和它所携带的石块在流动过程中对地面岩石的破坏,并把破坏下来的物质带走的过程。包括拔蚀和磨蚀作用。可造成冰斗、角峰、冰槽谷等地貌。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下图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
(2)图中字母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其中C表示____界面,该界面下A波、B波的速度变化是____。
(3)图中D表示____界面,该界面下地震波A完全____,地震波B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E处物质状态不可能为____态。
(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填选项)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1) ①. 横 ②. 纵
(2) ①. 莫霍 ②. 明显增加
(3) ①. 古登堡 ②. 消失 ③. 突然下降 ④. 固 (4)A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地震波有两种: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小问2详解】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C界面下A波B波的速度明显增加,故C为莫霍界面。
【小问3详解】
该界面下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根据横波和纵波的特点,说明E处物质状态不可能为固态,故图中D表示古登堡界面。
【小问4详解】
纵波波速要大于横波波速,海底油气矿藏属于液态物质,遇到此物质,横波消失,纵波先突然减小,后增大,①图符合该特点,表示海底储有石油,A正确;其他均不符合,BCD错误;故选A。
32.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河流流出山口,则在山口处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对应____(图甲或图乙);若河流注入海洋,则在入海口处形成的地貌是____,对应____(图甲或图乙)。以上两种地貌都属于河流____(填沉积或侵蚀)地貌。
(2)图甲所示地貌的沉积物从扇顶到扇缘,地面坡度逐渐____,堆积物颗粒由____到____。
(3)简要描述丙图中地貌的景观特点____。
【答案】(1) ①. 冲积扇 ②. 图甲 ③. 三角洲 ④. 图乙 ⑤. 沉积
(2) ①. 降低 ②. 粗 ③. 细
(3)呈新月形,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貌景观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河流地貌、风成地貌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河流流经山区,流速较快,侵蚀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当河流流出山口,河道展宽,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对应图甲。当河流注入海洋,因水下坡度减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对应图乙。冲积扇和三角洲地貌均属于河流沉积(堆积)地貌。
【小问2详解】
图甲所示地貌为冲积扇,是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搬运作用越来越小,沉积形成的,沉积物从扇顶到扇缘地面坡度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小问3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丙图地貌是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风沙活动多发的西北地区,是由风力携带风沙沉积而形成的。由图可知,新月形沙丘呈新月形,迎风坡缓而微凸,背风坡陡而下凹,沿着盛行风向前延伸出两翼。
33. 读“太阳系部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字母对应的行星名称:
C:____F:____。以字母C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____,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____。
(2)图中小行星带位于____和____轨道之间(填名称)。
(3)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比较厚的大气层)中,此图最直接反映出的哪个条件?
(4)简述图示反映出的八大行星运转轨道特征。
【答案】(1) ①. 地球 ②. 土星 ③. 地月系 ④. 太阳
(2) ①. 火星 ②. 木星
(3)适宜的温度 (4)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太阳系部分示意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太阳系、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远近可知,C为地球;F为土星。以字母C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图中的天体以太阳为中心绕转,共同组成太阳系,也是图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小行星带位于D火星和E木星轨道之间。
【小问3详解】
图中可以显示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远近,日地距离适中,所以地表温度适宜。
【小问4详解】
读图可知,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具有同向性;轨道都接近正圆,具有近圆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很小,具有共面性。
34. 读“太阳外部结构层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层次分别表示太阳大气结构的_________层、_________层和_________层,其中肉眼可观测到的主要是_________层。
(2)在ABC三层中,A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_,B层的主要活动有_________和_________,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为_________。
(3)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_________”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_________。
【答案】(1) ①. 光球 ②. 色球 ③. 日冕 ④. 光球
(2) ①. 黑子 ②. 耀斑 ③. 日耳 ④. 11年
(3)磁暴 (4)极光
【解析】
【分析】该大题结合“太阳外部结构层次图”,设置四个小题,涉及太阳大气结构、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A位于太阳最内部,应为光球层;B位于中间层,属于太阳大气的色球层;C位于太阳外部,应为日冕层。我们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基本上是光球层发出的,太阳的光谱实际上就是光球的光谱,故我们肉眼可观测到的主要是光球层。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A光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为黑子,B色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为耀斑和日珥,黑子和耀斑的平均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且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也会干扰电子设备和影响卫星通信。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即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发光现象,使极地上空常出现美丽的极光。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武威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