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时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 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 《易经》和《中庸》尽管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命运、天命之间总有着紧密的联系。
    D. 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仁是人性的本质:这是儒家对命、性、仁三者的理解。
    B. 孔子对天命所作出的解释,鼓励了更多处于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的人,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C. 冯友兰认为世界存在是必然的,也就是人们无法改变客观世界,这种对世界存在的理解和古人所谓的“天命靡常”是完全一致的。
    D. 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 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 尽人事以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
    4. 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
    5. 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
    【答案】1. C 2. C 3. D
    4. 同: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
    异: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 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
    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
    D.“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完全一致”错误,两者理解并不致。冯友兰借孔子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世界存在无可改变,因而个人要不计成败;“天命靡常”意为上天的命令没有恒常不变的受命者,讨论的是王权归属问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
    A.君子的使命。
    B.天命自有规律,不为人事所影响。
    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同: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孔子……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可概括出,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
    异: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可概括出,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
    结合“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可概括出,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
    结合“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可知,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
    结合“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要点为“不计成败”,来自孔子对知命的理解)
    结合“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
    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他们中有小红脸、崔长胜等抗日农民;有旧军队出生的刘大个;还有青年学生萧明。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底眼睛有点蒙昽——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那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实在自己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那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一定的——”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在这里等候我们……”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
    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旧世界……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地舒展着脸上的皱纹。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
    “好,现在我就教给你,——来!先唱第一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的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在被指定的地方。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在他们谁也不肯显示自己不聪明;全要显示自己是英勇的,没有一点胆怯或怜悯来杀一个日本兵,更是杀日本军官。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司令那家伙真是条汉子,真可以。”
    “听说,这七个人……原先是九个,半路上‘过去’两个,萧明原先就是我们的人,那不能算数的。”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蜗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
    这好像几百年前太平的乡村。鸡鸣的声音,徐徐起来,又徐徐地落下去,好沉静的午天啊!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天井中。
    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
    (选自《“奴隶”丛书》,1934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萧明虽然悲伤疲乏,但坚定勇敢、身先土卒、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B. 队伍下了山坡继续行军,他们期望在王家堡能见到红旗。红旗,是斗争方向的象征,她给困难中的战士带来力量和鼓舞。
    C. 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D. 队伍统一了思想,一往无前地高举红旗高唱《国际歌》奔向革命的主流大军,这歌声给人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突出描写人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写出了抗日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各种不同的性格。
    B. 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雄浑遒劲,质朴刚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音调,读来令人感奋。
    C. 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着重描写战斗者的群像,人物的性格在行军、战斗、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展现。
    D. 这篇小说描绘了八月东北乡村宁静的画面,语言华丽,渗透着憎恨日本侵略者、热爱东北故土、热爱浴血抗争中的人民战士的情感。
    8. 小说是如何塑造萧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并未详细交代战斗过程,而是着力描绘废墟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人物对话,议论评价,刻画了萧明具有新思想的青年精于指挥,领导大家抗日救亡的形象。②语言描写,体现了萧明的治军艺术,具有亲和力。③动作描写,刻画出萧明主动为大家担任警戒任务的身先士卒的形象。
    9. ①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②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描写了被屠村后死寂、惨烈的场景,渲染、衬托了战争的惨烈和英雄的悲壮,也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错。这篇小说情节比较平淡,没有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特点。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语言华丽”错。应是语言朴实,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如“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一路上,他同游击队员们一样忍饥挨饿、饮风宿雨,受尽了辛苦。通过人物对话,议论评价,刻画了萧明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聪明机智、勇敢善战,也精于指挥,领导大家抗日救亡的形象。
    ②语言描写。如“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萧明作为有理想、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书生从军,用“弟兄们”而不用“同志们”这一称呼,体现了萧明的治军艺术,具有亲和力。
    ③动作描写。“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萧明主动为大家担任警戒任务的身先士卒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由“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天井中”可知,小说的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描写不忍卒睹的扫荡后的村庄景象,不惜笔墨,直面淋漓的鲜血,表现“血写的事实”,反映战争的残酷,揭露鬼子的残暴和令人发指的罪行;描写时,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人如身临其境。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②由“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可知,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描写了狗的仓皇,羊的悲鸣,麻雀的寂寞,表现了被屠村后死寂、惨烈的场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渲染、衬托了战争的惨烈和英雄的悲壮,也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 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
    C. 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 “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 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 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 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14. 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
    【答案】10. BDG 11. D 12. A
    13. (1)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
    (2)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14. 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
    “今臣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
    “足下不听臣者”,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断开。
    故BDG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
    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
    D.错误。两处“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句意:都是用来自我完善。/用来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选项曲解文意。
    C.“表达了对其美德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苏秦举三人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
    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毙”,相互杀伤;“全”,整个;“制”,牵制;“所以”,的原因;“犯寇”,受敌人侵犯。
    (2)“下”,谦恭;“尊”,推崇;“示”,显示;“与……群”,与……为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秦直接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原因,并说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态度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
    结合“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
    结合“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秦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了。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驻扎了,再渡过滹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
    燕文侯曰:“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
    材料二: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 “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 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16. 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答案】15. A 16. 最后两句运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化抽象的为形象可感,抒发了作者无休无尽、难以挣脱的亡国愁思。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和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A.“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错误。春花秋风最美,诗人竟问“何时了”,心理很反常。联系李煜当时的生活,可知他回忆越多,就越痛苦,故而有此心理。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事,但时过境迁,词人已不是那个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现在是阶下囚,那些美景只会激起作者悲痛的回忆,因此,词人希望它结束。而不是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词句的意思: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本体为“愁思”,喻体为“一江春水”,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了愁思涨溢恣肆,绵绵不绝,表达了词人心中无尽的哀思。这句词还运用了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抒发了作者无休无尽、难以挣脱的亡国愁思。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灭亡之因时说,若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
    (2)《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德养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这两句也表明了他的高洁品质。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乐声的凄冷、幽怨,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的感伤。
    【答案】 ①. (则)足以拒秦 ②.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③. 制芰荷以为衣兮 ④. 集芙蓉以为裳 ⑤. 舞幽壑之潜蛟 ⑥.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拒”“秦”“递”“芰”“兮”“芙”“蓉”“裳”“壑”“蛟”“嫠”。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 ① 。环顾周围,曾 ② 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
    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 ③ ,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周而复始 ,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①依依不舍 ②郁郁葱葱 ③绚烂多彩
    19. 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
    20.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此处语境是指“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深厚感情,舍不得离开,所以可用成语“依依不舍”。依依不舍:形容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
    第②空,此处语境是形容植被曾经苍翠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所以可用成语“郁郁葱葱”。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生机勃勃的样子。
    第③空,此处语境是指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而变得色彩灿烂美丽,所以可用成语“绚烂多彩”。绚烂多彩:指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也指绚烂无比,形容多姿多彩或非常精彩。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变换句式的能力。
    把散句改为整句,可把其中的句子改为一组排比句或其它结构一致的一组句子。
    观察划线句可知,分号前句子结构为: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动词+名词,动词+偏正短语;而分号后前两个句子分别与分号前句子结构一致,只需把第三个句子调整为“动词+偏正短语”结构即可,即改为“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中途易辙,句子“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在讲“红枫”,一句话没说完,下句“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的主语就换成了“上天”,可把句子“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改成“被置于悬崖峭壁”,
    二是搭配不当,以“红枫”为主语,把“落下”改为“遇上”。
    三是“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落下一场秋雨”是假设,应该用表假设关系的词语“即使”与“也”搭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学家通过实验发现, ① ,主要是因为其体内具备两种物质——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生长素分布在向日葵花盘下面的茎部,主要作用是刺激向日葵的植物细胞快速分裂、繁殖,进而促进向日葵生长发育。但生长素畏光,会受到光的抑制,所以向日葵花盘下茎部背光的那侧,细胞纵向伸长的速度更快。 ② ,向日葵的茎端就会向阳面弯曲,花盘便向太阳倾斜。 ③ ——叶黄氧化素的作用却恰恰相反,它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并且它本身是喜光的,( )。因此,叶黄氧化素会在向日葵向阳的一面累积,从而使向日葵的茎向太阳方向弯曲。随着太阳的移动,光照的方向改变,生长素与叶黄氧化素的活性也在不断变化,向日葵顶端的花盘便随太阳也不断改变方向。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光照会把它的活性增强
    B. 活性的增强来自于光照
    C. 光照会增强它的活性
    D. 活性的增强便源于此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答案】21. C 22. ①向日葵花盘会跟着太阳转动 ②向光和背光的两面生长速度出现偏差 ③而另一种成分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把括号所在的句子的信息进行压缩,得到的信息为:叶黄氧化素、抑制植物细胞生长、喜光。括号里的内容是对“喜光”这一特点的补充说明,从语义角度看,四个选项都符合语境。但从表达的连贯角度看,接着“喜光”特征,说明光照的作用的A和C项“光照会……”显然与前一个句子粘合度更高,这样便可排除 BD 项。
    C .“光照会增强它的活性”表达简洁利落,并不需要“把”字句式来突出其“处置”意味。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通读全文,整合语段信息,可以确定语段阐述了这样几个关键词,一是“向日葵花盘”,二是“跟随太阳转动”,三是“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向日葵花盘”是说明的对象,“跟随太阳转动”是对象的特点,“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是造成第一、第二个关键词之间产生关联的原因要素。从前后语意衔接的连贯性角度而言,“植物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这个句子后面要接的,应该是“发现”的内容或现象、特征等。因此,可以推断第一空应填写“向日葵花盘会跟着太阳转动”。
    第二空,影响“向日葵花盘跟随太阳转动”的物质之一——生长素,分布在向日葵花盘下的茎部,特征之一是“刺激生长”,特征之二是“畏光”。向日葵花盘受阳光照射,花盘下的茎部必然会有向光面和背光面,向光面因生长素“畏光”而被抑制生长,背光面则正常发挥了生长素“刺激生长”作用,于是向日葵花盘下的根茎“向光”和“背光”两面生长速度便不一样,导致花盘向太阳方向倾斜。理清以上信息,第二空便可推导出:“向光和背光的两面生长速度出现偏差”。
    第三空,影响“向日葵花盘跟随太阳转动”的两种物质,一种是“生长素”,另一种是“叶黄氧化素”。在分析了“生长素”对“向日葵花盘跟随太阳转动”的影响之后,语段接着分析另一种物质“叶黄氧化素”对“向日葵花盘跟随太阳转动”的影响。第三空便可填入“另一种物质”或“另一种成分”。但“ ——叶黄氧化素的作用却恰恰相反”这个句子里有一个表示转折的“却”字,提示第三空所填入的语句中需要有呼应这种转折的信息,所以,加上“而”字,“而另一种物质”或“而另一种成分”在语意更连贯、顺畅,衔接也更为紧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儒家的担起。
    (2)《法句经》:“胜者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鼓励摆脱外物的束缚,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这是佛家的放下。
    (3)《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邻,导大窾,因其固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
    担起,放下,看开,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对于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任意结合两家的观点,或综合三家的观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
    时光煮雨,岁月缝花。当仲尼邂逅庄周,当曾参与慧能思辩,圣贤们的处世哲学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终为现世留下一杯丰厚的佳酿,红炉火沸,绿蚁新醅,酿人生之道,醅时代之声。
    身处现世之中,如何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此,儒家推崇入世之学,认为人要“担得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佛家弘扬出世之说,认为人要“放得下”,一念放下,万般自在;道家则景仰超世之道,依道而行,顺应规律。此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诚如《后汉书》中所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儒释道三家之哲思不仅能为我们从精神的高处带回几缕白云,更能成为引领时代的前进之声。
    以儒为表,积极入世,莫落遁世之网,毋坠青云之志。沿着历史的沟壑一路漫溯,轻轻回望于那段山河激荡的峥嵘岁月,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仁人志士怀着入世之心勇担时代重任,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曾子的殷切期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蔡元培、李大钊、邓中夏……他们于暗夜中点燃希望的爝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照亮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前路。试想,他们若是一味消极遁世,碌碌无为,中华民族又怎能在他们的带领下重开绝壁、夺隘而出,从而铸就今日之盛世华章?
    以佛为心,适度出世,身化菩提之树,心作明镜之台。《法句经》中有一言深得我心:“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换言之,一个人唯有放下了外表虚荣的重担,才能拥有生命本真的彰显及留存。且看“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杨绛拒绝参加商业售书仪式,将欲望和名利弃如敝屣,最终收获一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昔日“天才少年”张继科,身为乒坛史上“大满贯”得主,本应在赛场上继续鲜衣怒马、扬鞭奋蹄,却因放不下赌博的诱惑,于名利场中失掉了理智的指南针,空留下“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多是马蹄翻”的叹惋。
    以道为骨,淡泊超世,纵情蝶舞之愉,尽享河鱼之乐。“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曾于千年前这样阐述生命的自然规律。我想,若是这位老先生智慧而忧虑的目光能再次扫视人间,当他看到“文景之治”不争一时之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会不会因心中向往的“道”有了光明前景而欣喜若狂?当他看到新时代的中国不钻一时之益,重启海上丝绸之路促和谐发展,捍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势,他一定会呼唤吾侪青年顺应规律,以龙虎之姿注入腾飞新动能,终磅礴一方,日月同光。
    故曰: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身为新一代的接力者,就让我们担起时代重任,放下心灵枷锁,看开遮眼浮云,从这杯传承千年的佳酿中汲取精神力量,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明了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且当把酒祝东风,山河与共自从容,少年自负凌云志,擢素手,负长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三则引语。第一则曾子的话,讲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所谓“担起”就是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二则是来自《法句经》的话,告诉人们要去除胜负心,不要沉溺于纷争之中。所谓“放下”就是要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第三则是来自《庖丁解牛》的话,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按规律行事。所谓“看开”,就是要“依道而行,顺应规律”。
    整体看来,担起,放下,看开,虽是三家所言,但它们其实是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的。写作提示要求,要综合三家观点或是任意组合两家观点进行写作,因此,学生写作时切不可只谈一个方面,也不要局限于材料本身而大谈儒释道三家文化,而是要论述担起、放下、看开对于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等的启示意义。
    如果综合两家观点来写,那么选择儒家的“担起”和佛家的“放下”更便于展开论述,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可以先界定担起和放下的内涵:担起指的是负起责任,放下指的是放下名利的束缚。然后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专注于担起责任的人,往往不在乎对名利等外物的争竞;而那些放下外物束缚的人,会更心无旁骛地去专注于完成责任。
    如果综合三家的观点,则可以强调,不管是担起,还是放下,都是需顺应规律,依道而行, 也就是“看开”。在顺应规律这一前提下,该担起的时候担起,该放下的时候放下。
    立意:
    1.人生须有能担起、能放下、能看开的智慧。
    2.自强不息,顺势而为,适时放下。
    3.能看开,方能担得起、放得下。
    相关试卷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