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夯基提能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006577/0-170023055342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夯基提能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006577/0-170023055349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夯基提能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006577/0-170023055352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夯基提能作业(29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夯基提能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夯基提能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1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夯基提能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夯基提能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第2课时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第2课时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列现象属于生殖隔离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 础 题 组
1.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植物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C )
A.观察二者的性状是否相同
B.观察二者能否相互传粉
C.观察二者的杂交子代是否可育
D.观察二者的花期是否相同
解析: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若两个种群能交配且杂交子代可育,则两个种群属于同一物种,若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即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
2.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最终达到生殖隔离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能够定向进化
C.①~⑥只能表示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和随机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差异后,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解析: 图中a过程表示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并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其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发生进化;①~⑥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均是不定向的;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直到产生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物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的总和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形成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物种包括许多种群;物种形成过程中,往往是先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最后才实现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所以①、④不正确。
4.下列现象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C )
①动物因为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杂交
③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B.①③
C.①②③D.②③
解析: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①②都属于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的情形,③则属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它们都是生殖隔离的情况之一,C正确。
5.如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甲岛所有的鸟类称为一个种群
B.可遗传的变异为乙岛鸟类进化提供了可能
C.乙岛的鸟类与S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D.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解析: 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甲岛所有的鸟类不能称为一个种群,A项错误。
6.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形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解析: 物种形成的渐变式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而骤变式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C项错误。
7.图1显示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甲虫的体色由基因A和a控制(如图2),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另一个基因型为AA的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 基因突变 ,该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原材料__。当这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时,灰色个体占4%,则A的基因频率为 80% 。
(2)因国家推行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种群1所在的地区环境污染持续改善,可预测该种群的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将_增大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若想知道种群1和种群2是不是同一物种,应如何设计实验?_使种群1和种群2的雌雄个体之间交配,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__。
如何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判断?_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两种群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交配产生后代,或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两种群不是同一物种__。
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只有一种基因型AA的种群中本来只有A基因,没有a基因,则出现的a基因最可能来自A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当种群达到遗传平衡时,灰色个体aa占4%,则a的基因频率为20%,A的基因频率=1-20%=80%。(2)因国家推行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种群1所在的地区环境污染持续改善,则灰色个体的生存机会越来越大,因此种群的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将增大。(3)判断两个种群是不是同一物种,关键是看两种群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即看两者之间是否可以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两种群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交配产生后代,或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两种群不是同一物种。
能 力 提 升
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与原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解析: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2.黑麦(二倍体)具有许多普通小麦(六倍体)不具有的优良基因。为改良小麦品种,研究人员将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再处理F1获得可育植株X。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黑麦和普通小麦存在生殖隔离,是不同的物种
B.可育植株X的体细胞中含有16个染色体组
C.采用低温处理F1的种子即可获得可育植株X
D.该育种方法利用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
解析: 黑麦和普通小麦杂交后得到的F1不可育,说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是不同物种,A正确;可育植株X因为是八倍体,所以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8个或16个,B错误;F1本身不可育,无法产生种子,C错误;该育种方法利用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染色体的数目变异,D错误。
3.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
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
C.B种群和C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同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必然源于地理隔离
解析: 河道的改变使一个种群被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因河流的阻隔,形成地理隔离,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B、C两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两个物种,A项错误、B项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还与可遗传的变异有关,C项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是生殖隔离未必就一定源于地理隔离,D项错误。
4.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优良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目前穿梭育种已经在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作物上取得了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穿梭育种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不同地区作物种群的基因库之间存在着差异
C.人工选择作用的本质是提高作物种群中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D.穿梭育种打破了地理隔离,实现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两个地区的环境不同,导致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不同地区作物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差异,B正确;人工选择作用的本质是提高作物种群中优良基因的基因频率,有可能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错误;穿梭育种打破了地理隔离,实现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D正确。
5.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粒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解析: 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项错误。幼苗丙是杂种植株,其细胞内含有18条染色体,秋水仙素处理后的丁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已加倍(36条),因此丁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B项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C项错误。丁是人工诱导形成的多倍体,戊是丁自交获得的后代,则戊也是多倍体,戊与丙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戊是一个新物种,该新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项错误。
6.某地有两个习性相似的猴面花姐妹种——粉龙头(花瓣呈粉红色)和红龙头(花瓣呈红色),起源于一个粉色花的祖先种,两者分布区重叠,前者由黄蜂传粉,后者由山蜂鸟传粉。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是因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
B.两者分布区重叠导致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相同
C.粉龙头猴面花种群的突变对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
D.因起源于同一祖先种,所以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库相同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两者分布区有重叠,由此说明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并不是因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两者分布区有重叠,但传粉动物不同,故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不相同,B错误;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属于不同的物种,尽管起源于一个祖先种,但因进化最终导致它们的基因库会存在差异,D错误。
7.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种果蝇(物种1与物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①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如图所示);②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个体中时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基因E与F同时出现也发生胚胎早亡。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所有的果蝇可被称为_一个果蝇种群__。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Ⅰ出现了基因结构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_不定向__的。
(3)果蝇最多只能飞越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_物种__(填“物种”“个体”或“基因”)之间的差异。判断的理由是_甲、乙两地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能存活(胚胎早亡),说明存在生殖隔离__。
(4)北美大陆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ACD__(填字母,多选)。
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的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亡的基因
D.某些类型的果蝇天敌大规模增加
解析:(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的果蝇间出现了基因结构的差异,这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3)甲、乙两地果蝇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物种之间的差异。(4)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第2课时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第1课时课后作业题,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二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第2课时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