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五区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0每题2分,11~20每题3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尿素、氨基酸会出现在该“媒介”中
B. 该“媒介”的稳态是指其理化性质的恒定不变
C. 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D. 葡萄糖在该“媒介”中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
【详解】A、该“媒介”是指内环境,正常情况下尿素、氨基酸会出现在该“媒介”中,A正确;
B、该“媒介”是指内环境,该“媒介”的稳态是指其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不是恒定不变,B错误;
C、该“媒介”是指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C错误;
D、该“媒介”是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葡萄糖是在细胞内彻底氧化分解,不在该“媒介”,D错误。
故选A。
2. 分析图中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
B. 甲、丙依次代表组织液、淋巴液
C. 淋巴细胞都生活在丙中
D. 维持甲、乙、丙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更多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是血浆,丙为淋巴液。
【详解】A,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甲组织液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A正确;
B、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液,B正确;
C、淋巴细胞生活在丙淋巴液和乙血浆中,C错误;
D、甲组织液、乙血浆、丙淋巴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其调节能力,会出现稳态失调病,D正确。
故选C。
3. 当你宅在家里吃完一大包咸味薯片,在未及时饮水的情况下,机体最可能出现的反应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 下丘脑产生渴觉
D. 肾上腺皮质分泌无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B、吃的食物过咸并且未饮水的情况下,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B错误;
C、渴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C错误;
D、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平衡,D错误。
故选A。
4. 皮肤的某处破损,体液中的溶菌酶会破坏病原微生物。这种免疫属于( )
A. 第二道防线
B. 第三道防线
C. 第一、第二道防线
D. 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皮肤的某处破损,体液中的溶菌酶会破坏病原微生物,这种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晚上独自一人行走在昏暗且冷清的街道上,忽感有异物划过颈部皮肤,顿时心跳加速,突然身体一跃,跳到路旁,回头定睛一看发现是片树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参与调节
B. 从感觉有异物到跳到路旁这一系列活动属于条件反射活动
C. 紧急因素消除后,心率不会马上恢复正常水平,可体现体液调节持续时间较长
D. 此人一周后仍对此事记忆犹新,表明该记忆经过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理活动。
【详解】A、该过程反应迅速,有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和调节活动,即该过程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参与调节,A正确;
B、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从感觉有异物到跳到路旁这一系列活动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B错误;
C、体液调节相较于神经调节作用时间长,紧急因素消除后,心率不会马上恢复正常水平,说明体液调节持续时间较长,C正确;
D、此人一周后仍对此事记忆犹新,表明记忆经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D正确。
故选B。
6. 军演活动中解放军的精准射击离不开神经系统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人体机能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解放军射击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V区和W区
B.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可以引起头面部肌肉运动
C. 解放军在军演时动作高度的协调一致,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 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
【答案】A
【解析】
【分析】①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②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如V区与看有关,W区与写有关。
【详解】A、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解放军射击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和V区,A错误;
B、由于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的代表区与支配躯体运动的位置倒置,即支配头部运动的中枢位于下部,支配下肢的中枢位于上部,故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可以引起头面部肌肉运动,B正确;
C、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解放军在军演时动作高度的协调一致,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C正确;
D、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的呼吸中枢,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D正确。
故选A。
7. 下列有关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对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B. 激素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化合物,微量而高效
C. 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可参与人体的体液调节
D.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物质,A正确;
B、激素只能起调节作用,不是细胞的组成结构物质,微量而高效,B错误;
C、像激素、CO2、H+、乳酸和K+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C正确;
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B。
8. 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
B. 寒冷打寒战时兴奋在中间神经元B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 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 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地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根据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结构,可判断出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感受器。
【详解】A、根据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结构,可判断出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感受器,A错误;
B、寒冷打寒战时,发生发生反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只能传到A,不能传到C,B错误;
C、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在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D、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的结合,使下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D。
9. 下列关于研究动物激素的实验或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通过临床观察激素含量变化引起的病症研究激素功能
B. 给狗注射促胰液素可促进其小肠黏膜分泌胰液
C. 给阉割的公鸡补充雄性激素可研究性激素对性征的影响
D. 结扎狗的胰管,其胰腺提取液可用于治疗患糖尿病的狗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作用。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
【详解】A、由于激素分泌后进入血液,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故临床上可通过临床观察激素含量变化引起的病症研究激素功能,A正确;
B、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小肠黏膜能分泌促胰液素,进而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
C、雄性激素能促进和维持公鸡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阉割的公鸡性激素分泌不足,故可通过进一步补充雄性激素研究性激素对性征的影响,C正确;
D、将狗的胰管结扎使胰腺萎缩,胰岛正常,此时再将该胰腺制成提取液,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注射给患糖尿病的狗,能降低其血糖浓度,达到治疗的目的,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迁移至胸腺发育而成
B.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能对抗原进行摄取和加工
C.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是可以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 若免疫自稳功能出现异常,则人体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1)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2)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详解】A、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至胸腺中成熟,A错误;
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都能对抗原进行摄取和加工,B正确;
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如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C错误;
D、过敏反应是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出现的表现,D错误。
故选B。
11. 下图表示在两个神经元之间连接了一个灵敏电流计,a、d表示电极,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流计可以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是由于K+内流引起的
B. 静息时,a点处的K+浓度膜外高于膜内
C. 在c点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计指针将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D. 兴奋传导由c到d点过程中,膜内电流的方向为左→右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图显示了2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可以从b传递到c,而不能由c传递到b,即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电流计可以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是由于产生了兴奋,兴奋产生是由钠离子内流引起的,A错误;
B、静息时,虽然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但钾离子主要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平衡,因此a点处时,仍然是钾离子浓度膜外低于膜内,B错误;
C、刺激c点,兴奋不能由c传递到b,因此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该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因此兴奋传导由c到d点过程中,膜内电流的方向为左→右,D正确。
故选D。
12. 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科学家认为,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从而使免疫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移植心脏难以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是供体与受体组织相容性抗原有差异
B. 角膜移植不需要考虑供体与受体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程度
C. 妊娠子宫这种“免疫赦免”是使胚胎能够正常发育的条件之一
D. 可以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有利于胚胎的存活,保证了胚胎的正常发育。“免疫赦免”是由赦免基因控制的,通过使用药物降低免疫系统的敏感程度。
【详解】A、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如果将别人的器官如心脏移植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免疫系统就会加以排斥,A正确;
B、角膜为“免疫赦免区”,角膜移植不需要考虑供体与受体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程度,B正确;
C、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能够使子宫胚胎,对胚胎的发育是有利的,是使胚胎能够正常发育的条件之一,C正确;
D、用药物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免疫赦免”,D错误。
故选D。
13. 如图为受寒冷刺激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与激素分泌有关的结构,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刺激使激素①分泌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a分泌②促进b分泌③,③促进c分泌①
C. b与a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D. 幼年时激素③分泌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为垂体,b是甲状腺,c为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c→①→a→②→b→③,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③→a或c,表示负反馈调节。
【详解】A、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反射弧传至下丘脑参与构成的效应器,促进下丘脑增加激素①的分泌,该过程属于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a为垂体,b是甲状腺,c为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a为垂体,b是甲状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与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上表现为协同作用,C正确;
D、③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患者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D正确。
故选B。
14. 机体对同一生理过程可能存在相反的调节,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下列生理调节过程,不属于此类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B. 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C.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作用于心脏跳动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两者的调节是相同的,不属于此类调节,A符合题意;
B、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产生兴奋,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产生抑制,属于此类调节,B不符合题意;
C、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属于此类调节,C不符合题意;
D、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甲状腺激素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可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的效果是相反的,属于此类调节,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农药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
A. 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B. 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 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D. 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故使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或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使受刺激点不能兴奋,保持静息电位。
【详解】A、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但有机磷对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没有影响,在a处给予刺激,突触前膜b处能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A错误;
B、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导致神经递质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刺激突触后膜c处,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c处会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C、蝎毒能破坏膜上钠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因此在a点给予刺激,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会产生神经冲动,突触前膜b处没有电信号的作用,则不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
D、使用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突触后膜c处不会产生神经冲动,D错误。
故选C。
16. 辣椒素是辣椒中主要的辣味成分。研究发现,辣椒素和高温均能直接激活细胞膜上的受体TRPV1,使其作为离子通道协助相关离子跨膜运输,产生兴奋。兴奋沿伤害性传入神经上传至大脑。因为大脑对伤害性传入神经信号统一解读为“疼痛”,所以辣的感觉被定义为痛觉。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细胞膜上的TRPV1被辣椒素激活后,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B. TRPV1引发的兴奋必须经过完整反射弧的传递才能引发痛觉
C. 吃完辣椒后,马上喝冷水比喝热水更利于减轻辣椒素引发的疼痛
D. 食用辣椒后嘴巴通红是因为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
【详解】A、细胞膜上的TRPVI被辣椒素激活后,细胞产生兴奋,Na+内流, 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A不符合题意;
B、痛觉的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痛觉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B符合题意;
C、由于辣椒素和高温均能直接激活细胞膜上的受体TRPVI,所以喝热水会加重辣椒素引发的疼痛,C不符合题意;
D、进食辣的食物后,可能会刺激面部毛细血管,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量增大,进而出现嘴唇变红的症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 某些细胞毒性T细胞在癌组织环境中能合成膜蛋白CTLA4,这种膜蛋 白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科学家发现,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使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前不需要接受癌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刺激
B. 提高膜蛋白CTLA4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
C. 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的作用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 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某些T细胞在癌组织环境中能合成膜蛋白CTLA4,这种膜蛋白对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可知,膜蛋白CTLA4可抑制T细胞的杀伤功能,进而使细胞免疫减弱。
【详解】A、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前需接受癌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刺激,A错误;
B、CTLA4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提高膜蛋白CTLA4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减弱,B错误;
C、体液免疫需要抗体的作战,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的作用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
D、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正确。
故选D。
18. 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
A. 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通过注射的方式等量添加
B. 第1组的实验结果为高于正常值,第3组的实验结果为正常
C. 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D. 该实验不能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
【详解】A、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饲喂方式会被水解而失去活性,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通过注射的方式等量添加,A正确;
B、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第1组没有添加阿司匹林,其实验结果的血糖浓度应高于正常值,而第3组使用阿司匹林恢复了小鼠X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其实验结果的血糖浓度应正常,B正确;
C、由题意可知:现将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随机均分成若干组,说明四组小鼠应相同,因此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个体,C错误;
D、该实验的激素只能证明胰岛素能降血糖,但不能证明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浓度的激素,D正确。
故选C。
19. 下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反射过程表现为伸肌收缩
B. b处释放的神经递质在起作用后会被分解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
C. 中间神经元兴奋引起伸肌运动神经元兴奋
D. c处为淋巴液,其化学成分改变可能影响兴奋的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中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把兴奋传递给了伸肌运动神经元和屈肌运动神经元,由图示的效果可知:兴奋引起屈肌的收缩,而对伸肌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起到了抑制的效果,故图示的过程表现为屈肌收缩。
【详解】A、由题图可知,兴奋从传入神经传入,经中间神经元传递后对伸肌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对屈肌运动神经元有促进作用,即引起屈肌收缩,故图示反射过程表现为屈肌收缩,A错误;
B、神经递质起作用后通常会被分解或被移走,故b处释放的神经递质在起作用后会被分解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B正确;
C、由题图可知,此中间神经元兴奋引起伸肌运动神经元活动被抑制,C错误;
D、c处为组织间隙液,也就是组织液,是神经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其化学成分改变可能影响兴奋的传递,D错误。
故选B。
20. 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 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 Ⅰ神经系统 Ⅱ外周神经系统 Ⅲ中枢神经系统 Ⅳ脑神经
C. 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小泡
D. 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 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代表整个大圆,包括Ⅱ和Ⅲ,即Ⅱ和Ⅲ为并列关系;Ⅱ中又包含Ⅳ,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A正确;
B、神经系统包括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B正确;
C、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而突触小泡不属于突触结构,C错误;
D、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C。
第Ⅱ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
21. 图1和图2分别是人体肺部和肝部的局部组织示意图,A、B、C、D分别代表人体内部分体液,请根据相关信息作答:
(1)组成毛细血管壁细胞具体内环境是图中_____(填字母),它们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的含量差异较大。
(2)正常情况下,图中_____(填写数字序号)处中O2浓度最高。
(3)通过静脉滴注药物治疗疾病时,药物首先进入的体液是_____(填字母),该体液的pH值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其中含有的_____等物质有关。
(4)一个CO2分子从B进入肺泡腔,至少穿过了_____层生物膜。
(5)C中的液体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下列属于造成这一现象原因的是_____。(多选)
A. 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B. 血浆蛋白增多
C. 吃了很咸的食物
D. 过敏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答案】(1) ①. AB ②. 蛋白质
(2)② (3) ①. B ②. H2CO3、HCO3-或H2CO3/HCO3-、HPO42-/H2PO4-
(4)4 (5)AD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水肿现象。
【小问1详解】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B)、组织液(A)。两者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的含量差异较大。
【小问2详解】
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进行了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使得氧气浓度上升,因此②处氧气浓度较高。
【小问3详解】
通过静脉滴注药物治疗疾病时,药物首先进入的体液是B血浆,该体液的pH值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2CO3、HCO3-或H2CO3/HCO3-、HPO42-/H2PO4-等缓冲物质有关。
【小问4详解】
一个CO2分子从B血浆进入肺泡腔,至少需穿过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2层生物膜),肺泡上皮细胞(单层细胞,2层生物膜),一共4层。
【小问5详解】
C中的液体为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的原因主要有:血浆蛋白减少(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等)、组织蛋白增多(过敏反应、淋巴循环受阻、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导致代谢 产物增加等),BC错误,AD正确。
故选AD。
22. 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导、传递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产生排尿反射。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细胞膜对______的通透性增大,从而产生兴奋,位于______的神经中枢会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当兴奋传到______时会产生“尿意”。
(2)排尿条件不允许时,人可以主动抑制排尿,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人排尿过程中,膀胱逼尿肌的收缩会通过一系列过程引起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调节。
(4)与排尿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医学上可通过电刺激骶神经等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电刺激骶神经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排尿困难评分。
【答案】(1) ① Na+ ②. 脊髓 ③. 大脑皮层
(2)人体排尿过程中,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3)(正)反馈 (4)增加每次排尿量,减少排尿次数,降低残余尿量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最简单的反射弧也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小问1详解】
兴奋产生的机理是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大量内流,进而产生动作电位,即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从而产生兴奋,并将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脊髓中的神经中枢,经过神经中枢的对兴奋的分析和综合,排尿反射产生,同时兴奋也可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小问2详解】
排尿条件不允许时,人可主动抑制排尿,这体现了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表明人体排尿过程中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
【小问3详解】
逼尿肌收缩是系统的工作效果,该工作效果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引起逼尿肌进一步收缩,这种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小问4详解】
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电刺激骶神经)后,日排尿次数下降,每次排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评分降低。
【点睛】熟知兴奋的产生以及神经调节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23. 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长期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紊乱。图1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请结合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当情绪压力刺激下丘脑时,支配肾上腺的神经兴奋,兴奋以_______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末梢,并释放______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产生短期压力效应。
(2)情绪压力下,机体还可以通过“______”轴(HPA 轴)进行调节,使肾上腺皮质分泌和释放的糖皮质激素量增加。健康人体内通过相关调节机制保证了糖皮质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若下丘脑细胞或垂体细胞表面的_____数量和功能下降,将造成上述作用减弱,HPA 轴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而引发长期且持久的心境低落等长期压力效应。
(3)人的情绪是由激发情绪的刺激传到大脑的情绪中枢后而产生。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其调节过程见图2.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膜上的Ca2+通道打开,使该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小泡的_____结合,随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5-羟色胺,发挥作用的5-羟色胺很快被突触前膜回收,这种机制的意义在于防止_____。该过程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从而增加抗压能力。
(4)研究证明,在情绪压力下,糖皮质激素含量升高会导致5-羟色胺含量降低。现提供生理状态相同的长期束缚(情绪压力)小鼠若干以及必要的手术器械等,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结论。实验设计:选生理状态相同的长期束缚小鼠,均分为三组,编号ABC,A组________,B组切除肾上腺皮质后,注射一定浓度的_______,C组只做与其他两组类似的手术切口,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三组小鼠的5-羟色胺的含量 。预期结果:_______。
【答案】(1) ①. 电信号 ②. 神经递质
(2) 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②. 糖皮质激素受体
(3) ①. 囊泡蛋白簇与突触前膜蛋白簇 ②. 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
(4) ①. 切除肾上腺皮质 ②. 糖皮质激素 ③. A组5-羟色胺含量明显高于B、C组
【解析】
【分析】1、如图1所示,情绪压力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产生兴奋通过神经元传递到脊髓,再由脊髓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产生短期压力效应;情绪压力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产生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激素b,激素b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肾上腺皮质产生糖皮质激素,最终出现长期压力效应。
2、如图2所示,当神经冲动传递至轴突末梢时,Ca2+通道打开,Ca2+内流,突触小泡上的囊泡蛋白簇与突触前膜蛋白簇结合,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Na+通道开放,Na+内流,发挥完作用的5-羟色胺通过突触前膜上的载体蛋白重新回到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小泡中。
【小问1详解】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髓质是该反射弧的效应器,在传出神经元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释放肾上腺素。
【小问2详解】
由图1可知,肾上腺皮质分泌和释放糖皮质激素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进行调节的,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用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机制相同,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激素水平的相对稳定,因此若下丘脑和垂体细胞表面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和功能下降,就会导致负反馈调节作用减弱,糖皮质激素水平持续升高。
【小问3详解】
如图2所示,当神经冲动传递至轴突末梢时,Ca2+通道打开,Ca2+内流,突触小泡上的囊泡蛋白簇与突触前膜蛋白簇结合,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Na+通道开放,Na+内流,发挥完作用的5-羟色胺通过突触前膜上的载体蛋白重新回到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小泡中,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降低,防止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小问4详解】
为验证“糖皮质激素含量升高会导致5-羟色胺含量降低”,实验当以糖皮质激素含量为单一变量,由于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则不同组的实验小鼠的肾上腺皮质处理应当不同。据题可知C组小鼠保留肾上腺皮质,则A、B组应切除肾上腺皮质,且其中一组切除肾上腺皮质后还应补充一定浓度的糖皮质激素,结合题目则A组切除肾上腺皮质,B组切除肾上腺皮之后注射一定浓度的糖皮质激素,C组只做相同的手术切口,所以A组小鼠的糖皮质激素含量显著低于B、C组,因此预期结果为A组5-羟色胺含量明显高于B、C组。
24.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胰高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多肽类激素,研究发现,部分糖尿病的发生与GLP-1的分泌量不足有关,相关过程如下图所示。
(1)据题意分析激素X是_____(激素名称),其作用于靶细胞,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靶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_______。
(2)由图可知,GLP-1与GLP-1受体结合后,主要通过______的路径,在高糖促进激素X释放这一原有通路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ATP水解,使cAMP生成量增加,促进线粒体释放Ca2+,加强激素X分泌。
(3)医生建议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改善血糖水平,原因是膳食纤维分解产生的乙酸或丁酸与结肠L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分泌GLP—1,促进____分泌激素X,抑制________分泌,从而降低血糖,并降低食欲减少了糖分的摄取。
(4)静脉注射或口服等量葡萄糖后血浆中激素X浓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据题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24. ①. 胰岛素 ②.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25. 激活G蛋白,进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26. ①. 胰岛B ②. 胰高血糖素
27. 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L细胞分泌GIP-1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解析】
【分析】血糖调节的过程: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机体产生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吸收、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血糖浓度降低,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小问1详解】
据题意可知,激素X能促进血糖进入靶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变为甘油三酯等,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因此激素X是胰岛素。同时胰岛素还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小问2详解】
胰高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多肽类激素,由图可知,GLP-1与GLP-1受体结合后,主要通过激活G蛋白,进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生成cAMP,使cAMP生成量增加,促进线粒体释放Ca2+,进而促进激素X分泌。
【小问3详解】
激素X是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膳食纤维分解产生的乙酸或丁酸与结肠L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分泌GLP—1,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激素X,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并降低食欲减少了糖分的摄取。
【小问4详解】
据题意可知,GLP-1能促进激素X的分泌,GLP-1是由肠道L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图中口服等量葡萄糖后血浆中激素X浓度上升较多,而静脉注射后,激素X上升较少,推测可能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L细胞分泌GIP-1能促进激素X(胰岛素)分泌,静脉注射没有刺激到小肠L细胞,没有产生GLP-1,因此激素X上升较少。
25. 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图1为其初次侵入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发生的增殖过程及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图),a~g代表免疫细胞。图2表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1)上图中APC称为______细胞。
(2)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据图1分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该T细胞为______(填图1中的字母),在该细胞与B细胞结合和______这两个信号的刺激,及______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最终使抗体数量增加。
(3)2022年年3月起,国家药监局陆续批准了多种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上市,抗原检测是利用_____的原理,检测病毒抗原的存在。与核酸检测相比,抗原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据图2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能得到阳性结果。某人同时进行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检测体内是否有新冠病毒抗体),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而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_____。
(4)在一些新冠肺炎患者体内,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机体会启动“炎症风暴”,以免疫细胞的过度损伤(自杀式攻击)为代价“背水一战”,该过程中能诱导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细胞是______(填图1中的字母),正常机体通过这种免疫过程对抗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
【答案】(1)抗原呈递
(2) ①. a ②. 病原体(抗原)与B细胞接触 ③. 细胞因子
(3) ①.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②. 乙 ③. 曾感染新冠病毒,已康复
(4) ①. f ②. 防御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1详解】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会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据图可知,图中APC能摄取抗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小问2详解】
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会与B细胞结合,即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参与的T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图1中a表示辅助性T细胞。B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故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的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
【小问3详解】
抗原检测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病毒抗原的存在。分析图a可知,在甲乙丙时间段内,体内都有病毒核酸,故核酸检测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乙时间段内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某人同时进行了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发现核酸检测阴性,抗体检测阳性,说明该个体内曾经有抗原的侵入,体内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所以该个体有可能是曾感染新冠病毒,已康复。
【小问4详解】
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图中f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因此细胞免疫中能诱导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细胞是f。免疫防御可以有效的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还可以清除已经入侵到人体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正常机体通过这种免疫过程对抗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组别
1
2
3
4
处理方法
胰岛素
+
-
+
-
阿司匹林
-
+
+
-
生理盐水
-
-
-
+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
?
高于正常值
?
高于正常值
项目
日排尿次数/次
每次排尿量/mL
残余尿量/mL
排尿困难评分(数值越高越困难)
治疗前
18.3
104.5
188.6
8.2
治疗后
11.2
181.3
66.7
3.9
天津市五区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五区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 Word版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五区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天津市五区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五区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五区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