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3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3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现代文阅读,语言综合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推开厚重的朱门,转过曲折的回廊,拂去满身尘埃,静听婉转的水磨调,让思绪飞回几百年前的江南。彼时,昆曲自闺阁深处,( );自华清池边,导一段火唐盛世的歌舞升平,化作水袖飘飘,演绎了《长生殿》中的爱恨情愁;自秦淮河畔,写一段南朝往事,化作《桃花扇》中李香君的扇上桃花。世遗昆曲,到底美在何处,让古往今来的人 ?
    昆曲的美学追求,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追求;昆曲制造意趣神色的手段,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手段;昆曲的意境和神韵,就是中国古典诗文的意境和神韵。昆曲常常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意象来。试看看张继青表演《寻梦》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__________了满台的花花草草,这是象征艺术最高的境界。
    聆听昆曲,似乎尘世的烦恼、急于求成的焦灼都被__________了,洗涤了,释放了,似乎只有一颗洁净的初心。昆曲映照艺术,也映照生命,也许有一天当人们逐渐懂得会俯首,会侧身,终将与世遗昆曲 。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梦寐以求 扇成 溶化 萍水相逢
    B. 魂牵梦绕 扇活 融化 不期而遇
    C. 梦寐以求 扇活 融化 萍水相逢
    D. 魂牵梦绕 扇成 溶化 不期而遇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觅一段锦屏人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牡丹亭》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末路英雄的漫漫长叹,化作《夜奔》中林冲的英雄泪;
    B. 觅一段锦屏人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西厢记》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末路英雄的漫漫长叹,化作《夜奔》中林冲的英雄泪;
    C. 觅一段末路英雄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夜奔》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锦屏人的漫漫长叹,化作《牡丹亭》中林冲的英雄泪;
    D. 觅一段末路英雄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西厢记》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锦屏人的漫漫长叹,化作《牡丹亭》中林冲的英雄泪;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在语境中辨析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魂牵梦绕:形容万分思念。梦寐以求:形容做梦都想得到。这里更强调思念,没有想“得到”的意思,用“魂牵梦绕”更合适。
    第二处,扇成:指用扇子把物体变成其他物品。扇活:指用扇子扇动使物体鲜活有灵气。这里用“扇活”形容后面的“花花草草”更合适。
    第三处,溶化:是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融化:是指冰或雪由于外界温度或阳光的照射转化成水的过程,也用来指外界对人的温暖。此处强调昆曲对于人心中烦恼、焦灼的洗涤与净化作用,用“融化”更合适。
    第四处:萍水相逢:指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用来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不期而遇:指事先没有约定而遇见。根据语境“与昆曲……”可知,用“不期而遇”更合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内容来看,“锦屏人”“春愁”对应的是《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故事;而“末路英雄”对应的是《夜奔》中林冲的故事。
    故选A。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上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中的国风由各地的民歌组成。
    B. 《尚书》,原名为《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被列为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四书五经”的“四书”之一。
    C. 杏林,出自东晋葛洪所著的《神仙传》,本为中医的别称,现代将其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常用“杏林高手”“杏林春暖”来形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D. 词,又名“诗余”“长短句”,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盛行于两宋,代表词人有柳永、苏轼、辛弃疾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也是‘四书五经’的‘四书’之一”错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所以《尚书》是五经之一。
    故选B。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至于信息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息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取材于陈方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
    (取材于解冰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介素养是媒体人和网民在互联网世界都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
    B. 媒介素养专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解读、思辨等全方位接收能力。
    C.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对事实的判断会被思维定式和偏见所影响。
    D.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容易相信并传播符合他们情绪需要的信息。
    5.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论走向会完全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
    B.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让受众不可能成为辨别谣言的“智者”。
    C. 虚假新闻过滤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阻断网络谣言传播有一定作用。
    D. 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迎合了网民的心理。
    6.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民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B. 两则材料中提到“技术层面”的内容和作用均不同。
    C. 网络谣言是社会问题反映,因而能够造成较大影响。
    D.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铲除网络谣言的社会土壤。
    【答案】4. C 5. C 6.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对事实的判断会被思维定式和偏见所影响”错,表述太过绝对。材料一是“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可见,原文是说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对事实的判断“往往”会被思维定式和偏见所影响,选项缺少“往往”的表述,说法就显得太绝。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舆论走向会完全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错,说法太绝对。材料二说“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可见,原文说的是舆论走向更能受个人的情感和信念的影响,而不是“完全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
    B.“受众不可能成为”错,曲解文意。材料二说“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可见,原文是说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较为困难,选项说成“不可能成为”。
    D.“是因为它迎合了网民的心理”错,以偏概全。材料三说“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可见,一些网络谣言能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并不都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还有其它原因。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推断的能力。
    C.“网络谣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而能够造成较大影响”错误。材料二是“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可见,“网络谣言的传播”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而不是“网络谣言”;且“能够造成较大影响”的是“一些网络谣言”,而不是所有“网络谣言”。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 共7小题,总计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毫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白:“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①。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赛,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软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③,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④欺诸侯。人能紾⑤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②鄫子:部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紾:弯转,扭曲。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人未济 济:渡河
    B. 不鼓不成列 鼓:击鼓攻击
    C. 待其已陈 陈:列阵
    D 不能损襄公之虐 损:损坏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天之弃商久矣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B. 而孟子与之以王 挟泰山以超北海
    C. 此而忍为之 人而不仁,如礼何
    D. 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B.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C.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D.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10.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批判宋襄公的一组是( )
    ①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②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③宋襄公执部子,用于次睢之社
    ④其抱孺子而泣
    ⑤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
    A. ①②④B. ②③⑥C. ①③⑥D. ④⑤⑥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 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 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 两文体裁不同,一为史传,一为史论,但司马迁和苏轼对于宋襄公的批判态度是相近的。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3)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13. 司马迁是怎样表达自己对于宋襄公的态度的?苏轼在选文(二)第一自然段中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7. D 8. C 9. C 10. B 11. B
    12. (1)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君王的欲望已经很深重了,(老百姓)怎么能够承受它呢?
    (2)宋襄公不是仅仅实行仁义却没有坚持到最后的人。
    (3)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
    13. 司马迁通过正面写宋襄公的行动和话语,侧面写子鱼和目夷,表达了对宋襄公的批判的态度。苏轼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先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损:减损。句意: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商已被老天抛弃很久了。/助词,的。句意: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
    B.介词,用。句意: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表修饰。句意:夹着泰山跨越渤海。
    C.连词,表假设。句意: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连词,表假设。句意: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D.副词,竟然。句意: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代词,这样。句意: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鱼说:“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兵以胜为功”,“以……为”,固定用法,“把……当作……”,“以胜为功”不可断开,排除AD。
    “即奴事之尔”,“尔”,罢了,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排除B。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是宋襄公自辩的话。
    ④是王莽的做法。
    ⑤是苏轼假设宋襄公实行仁义就能和齐桓公的队伍匹敌。
    排除①④⑤。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理解有误,依据文句“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宋襄公不能行王者之师,这只是他个人的昏昧平庸罢了”,不是“为人狂妄”之意;此外,依据文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分析可知,“宋襄公只有一子鱼但却不能任用”。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祸”,祸患;“欲”,欲望;“堪”,承受,忍受;“何以堪之”,正常语序为“以何堪之”,“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句。
    (2)“非独”,不是仅仅;“终”,坚持到最后;“非……也”,判断句。
    (3)“以……为”,认为;“名得”,通过名声取得;“文取”,凭文诏获取。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可知,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会地点,并请求楚国邀约诸侯赴会,楚国人答应了他。抓住宋公子目夷何子鱼进谏的内容分析,司马迁通过正面写宋襄公的行动和话语,侧面写子鱼和目夷,表达了对宋襄公的批判的态度。
    由“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可知,苏轼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然后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
    参考译文:
    (一)
    宋襄公八年,齐桓公死了,宋想主持诸侯盟会。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会地点,并请求楚国邀约诸侯赴会,楚国人答应了他。宋公子目夷 (子鱼) 向襄公进谏说:“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啊!” 襄公不听其谏。这年秋天,各国诸侯与宋襄公在盂地会盟。目夷说:“祸事就要从此开始了! 国君的欲望已到极点,百姓怎能忍受。”于是,在会盟处,楚国捉住宋襄公,并派兵攻打宋国。这年冬天,楚、宋在亳地相会,才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呢!”
    襄公十三年夏,宋国派兵攻打郑国。子鱼说:“祸事就在这里啊!” 这年秋天,楚国讨伐宋国以救援郑国,襄公准备迎战。子鱼进谏说:“商已被老天抛弃很久了,不能与楚开战了。” 这年冬天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当楚兵还未全部渡过泓水时,目夷说:“敌众我寡,我们趁他没有全部渡过河时,就去攻击他。”襄公不听。等到楚军已全部渡过河,还没有布成阵势时,目夷又说:“可以攻打了。”襄公说:“等他们的阵势布好了再打。”等楚军将阵势安排好后,宋军才去打他。结果,宋军大败,襄公的大腿被击伤,宋国人个个都埋怨襄公。襄公还自有其理地辩解说:“作为君子,不能去困扰处于危难之际的人,不能鸣鼓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兵。”子鱼说:“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二)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
    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战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这只是他个人的昏妄平庸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霸业,宋襄公有一个子鱼而不能信任,两者之间怎能同日而语呢?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14.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赏析颔联。
    (3)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C
    (2)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对仗,数词的运用。
    (3)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解析】
    【详解】(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故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一般先考虑手法,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其次也可能需要鉴赏用词特点等。具体看诗句的特色是什么。本题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抓住颈联中的手法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诗人的相似之处。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默写(共计5分)
    15. 补写出名句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文章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覆辙。
    (3)《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浴乎沂 ②. 风乎舞雩 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 青青子衿 ⑥. 悠悠我心 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⑧.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⑨.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沂”“雩”“鉴”“衿”“摧”“尊”“酹”等。
    五、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沧桑黄河岸
    韩振远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群山之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在人类的啧喷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像是随手画上去的。
    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没想到河水会如此坚忍,不停地冲刷,不断地切割。河谷在一点点加深,河岸在一点点增高。不知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终于有了这险峻奇绝的河岸。我们敲下了一块岩石,准备带回去欣赏。把印有黄河纹理的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河岸带回了家,也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
    我们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河岸。
    到了与汾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已经跃出龙门,看上去轻松多了。没有了逼仄狭促的山崖,河水从容随意地流淌,连神情都是那么欢快。到了这里,河面豁然开朗,两岸高耸的山峦骤然消逝,变成了低矮怯懦的黄土塬。面对余怒未消的河水,河岸像一群败兵般,远远退去,隔着宽阔的河滩在雾霭芦苇间窥望。河水便像王者之师般,放慢了脚步,迈着从容的步伐傲然流过。
    河滩宽二十多里,河水忽东忽西,信马由缰,似乎再也不在乎河岸。
    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雄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河水流淌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像无拘无束,却从不能越出河岸,仿佛冥冥中有一道桎梏,不能逾越一步。
    再往前走,河水好像变得闷闷不乐,不时发怒,激荡起浪涛,朝岸边迅猛冲去。沙质的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几年前,在河边的崖头上,我看见一位满头苍发的老者正在出神地望着涌动的河水。一阵闲聊后,话题扯到了河岸。老者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他指着河水说,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我叹然,不知道自己是叹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息河岸的无奈。
    如今,再站在黄河岸边,脚下的堤岸已是用铁丝网住的石堤。河水还在气势恢宏地哗哗涌动,却再也奈何不了堤岸。
    再往下,流淌在平原上的黄河才真正信心十足。两面人工修筑的河岸固然挡住了河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
    (原文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第一自然段中说“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鲜明地突出了黄河历史的久远,当然也体现了人类的无能。
    B. 文中写“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等内容,是为了将黄河水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从而突出黄河水的气势。
    C. “弥佛洞”石洞前,河谷很深,人站在宽不过二尺的栈道上,上方怪石狰狞,脚底下河水在流淌,虽然作者有些害怕,但他和鲁顺民仍被河水感动了。
    D. 作者认为,岩石上印着的一道道细密的纹理是黄河水冲刷的痕迹,把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E. 作者写黄河的堤岸,先从黄河的上游写起,然后依次写到了晋陕峡谷、与汾河交汇处、平原上等地的河岸,体现了不同地方黄河河岸的不同特点。
    17. 文章第五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特点?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8. 在倒数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
    19. 文末作者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6. CE 17.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坚固、深邃、狭窄。比喻的手法将河岸坚固的特点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出来;拟人的手法将河岸与河流的对抗过程演绎得更加生动、形象,也突出了河岸的深邃、狭窄。
    18. 插入与老人偶遇交谈的片段,借今昔对比,体现了与汾河交汇处黄河岸的“后退”,凸显了河岸的沧桑变化,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现今黄河岸“坍塌”“后退”的忧思。
    19. (1)同意。正因为人的介入,“铁丝网住的石堤”使得原来的河岸不再单纯是河岸,它的功能需要人的帮助才能发挥。作者用“战战兢兢”形容人工加固的河岸很切合实际,也体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认同和担忧。
    (2)不同意。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主动介入,才使得河岸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强化。否认这种河岸,就是否认人对自然的改造。在自然面前,人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体现了人类的无能”错,由后面的人类参与河岸的建设可以看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这里只是体现黄河的历史悠久。
    B.“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突出黄河水的气势”错,前者于文无据,后者理解有误,此处只是写黄河水与河岸之间的关系。
    D.“无稽之谈”错,这是作者一种含蓄的说法,体现的是作者感悟到的黄河的坚忍的精神。
    故选CE。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第五段中,根据典型比喻词“好像”可抓住关键句“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分析语句可知,“晋陕峡谷”是主体,“铜墙铁壁”是喻体。作者在这里运用比喻,是为了更为直观地说明晋陕峡谷之于黄河,就像铜墙铁壁对于人一样的坚硬。
    “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把黄河比作铁骑,是为了表现黄河“就变得暴躁起来”“越战越勇”等特点。在这里,作者给予黄河水以人类“暴躁”“勇”的性格特点,从而展现晋陕峡谷的狭窄,使得黄河水在这里水流变急,激流奔涌,最终“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可见,作者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是为了将河岸与河流的对抗过程演绎得更加生动、形象,也突出了河岸的深邃、狭窄。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老人的叙述的内容“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可以看出,这段内容主要是介绍黄河河岸的历史。“几十年前”与“如今”的今昔变化对比,说明的是与汾河交汇处黄河岸的“后退”,突出体现了“黄河的变化”这一主旨。
    结合语句中,老人说这话时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以及“我”的反应“我叹然,不知道自己是叹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息河岸的无奈”,可见老人叙述时的表情也暗合了作者对现今黄河岸的忧思。,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黄河河岸后退都是担忧的态度。由此可知,作者插入与老人偶遇交谈的片段,借今昔对比,是体现了与汾河交汇处黄河岸的“后退”,凸显了河岸的沧桑变化,点明主旨,表达的是作者对现今黄河岸“坍塌”“后退”的忧思。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若同意作者的观点,则要围绕“战战兢兢”来进行阐述。“战战兢兢”一词的意思是形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前文中,作者描写黄河河岸“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雄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充分展现了自然河岸的坚硬、威武,这是不假以人手的自然力量。而此处,作者用“战战兢兢”一词来形容“用铁丝网住的石堤”,显然是表达了一种忧虑态度。本该是自然力量的河岸,它的功能需要人的帮助才能发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与思考。
    若不同意作者观点,则可围绕“人工加固”的重要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阐述。对此可以指出,前文中“沙质的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说明黄河下游的河岸,并没有能力自己去阻挡河水的奔涌和侵蚀。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人的力量,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才不会让现状越来越坏。
    六、语言综合运用(共10分)
    20. 按照例句,进行仿写。
    一到了春天,西安就美成了长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的诗,将西安初春小雨后清丽优美的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到了春天,__________就美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南京 ②. 金陵 ③.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④. 杜牧的诗
    ⑤. 将南京初春夜晚迷离月色的优美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首先需要了解城市的旧称,找到描写这座城市之春的诗句,再将其代入到所选城市中。比较经典的有南京旧称金陵,北京旧称北平(在古代不是北平,不建议使用),石家庄旧称常山,枣庄旧称兰陵等。再选出一个城市,建议用比较有名的大城市,描写其春天的诗句会稍微多一点,然后选择诗句进行代入即可。最后结合例句的句式描绘所选诗句的景色特点。
    21. 《红楼梦》中探春牵头成立了海棠诗社,给黛玉起雅号“潇湘妃子”,自取雅号“蕉下客”。菊花诗会,探春的诗仅次于黛玉的诗。下面两首诗,哪一首是探春的?那一首是黛玉的?请结合她们的性格与命运说明理由。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款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蛋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咏菊》是________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残菊》是________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黛玉 ②. 符合黛玉才思超群,和敏感多愁的性格,以及寄人篱下的人生遭际。 ③. 探春 ④. 符合探春的才华、见识和对贾府未来的担忧,也暗示贾府将以残局收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的鉴赏、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
    《残菊》的作者是贾探春。这首诗借描写残菊,暗示了贾府的没落和众人离散的结局。整首诗以各种悲伤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极度悲凉的氛围。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是一个有才能、有志气的女孩子,探春早已对家族中潜伏的危机有所认识,但没有能力挽救家族,选题《残菊》,暗示家族将以残局收场。
    《咏菊》是林黛玉所作菊花诗。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首联写黛玉为诗情所困扰而坐立不安,把诗人那种无法抑制、迫切需要发泄的创作激情描写得活灵活现;颔联写作者秀逸超群的才思和全身心投入创作时的情状;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是全诗的中心所在,抒发了诗人感怀身世,自我怜惜的哀怨和不被人理解的愁绪。符合黛玉才思超群,和敏感多愁的性格。
    七、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功,是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一闭眼,我们眼前就会跳出无数个“成功者”的模样,对一个又一个成功者的故事我们更是耳熟能详。然而,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成功的标准由谁给出?对“成功”在这个时代的特殊面貌,我们是否有更清醒的认知?
    请以“成功的标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感悟或者相关经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话题作文题。
    材料是有关成功标准的认知问题,审题时,要重点理解“标准”。关于“成功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各不相同,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如成功就是要成为人上人,拥有地位和金钱;成功就是生活的健康、自由、快乐;名利的成功与人格的成功;永远的存在,持续的发展,才是成功;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努力,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就会获得美的成功愉悦;成功的标准不是私利,而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人生高尚的追求和价值等等。可以说,每个人对于“成功的标准”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要明白,成功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成功的标准”却有高下之分,那些只为自己考虑的成功怎么比得上为了国家民族而奋斗的成功呢?
    从题干及写作要求“说说自己感悟或者相关经历”可知,要重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思想认识,阐述自己对成功的“标准”的感悟与理解,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才算是成功。
    写作时要围绕“成功的标准”谈自己的看法。可以从古今中外不同人物对于成功的看法中总结出不同的“成功的标准”,通过评价这些标准,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对自己不认可的标准进行批驳,先驳后立,从而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无论怎么写,要体现出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要有正确的三观是重点。
    立意:
    1.自由、快乐就是成功。
    2.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出力就是成功。
    3.成功的标准不同,但成功的高下有别。
    4.获得心灵的满足就是成功。
    相关试卷

    2024届天津市一百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一百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四段的观点,无法支撑第二段观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7页。

    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